专栏名称: 洞见
在转型时代的中国,洞察,见解。新鲜独到,犀利理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新的一年,做个不动声色的人 ·  2 天前  
深夜书屋  ·  失权者:难得的好书,绝版复活! ·  2 天前  
读书杂志  ·  新刊速递:2025年第2期封面+目录 ·  3 天前  
每日读报60秒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洞见

贫穷,是一种人格缺陷

洞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11-18 20:20

正文

洞见 (DJ00123987)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ciyu

想变富,从修炼自身开始。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云湾 朗读音频


撒切尔夫人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贫穷,是一种人格缺陷。
想了一想,还真如此。
富的原因五花八门,穷的根源千篇一律。
贫穷,很多时候不只是钱的问题,而是人格中有以下几种缺陷。
01

抱怨型人格
作家李尚龙有个朋友,每次见面都要跟他吐苦水:
不是抱怨工资太低,领导有眼无珠不赏识自己,就是痛斥同事毫无能力,只会溜须拍马……
刚开始李尚龙还挺同情他,后来听得多了,他就问朋友:“既然这么不满意,为什么不辞职,换一份工作呢?”
朋友又唉声叹气地说自己没钱没背景,学历也一般,只能先在这混着。
就这样,直到现在,那位朋友还是拿着一份低工资,日子不见一丝好转。
一个人的心态,藏着他的财运。
抱怨表面上是简单倾诉,本质上却是一场自我麻痹。
如果我们整天都是一副苦瓜脸,将不幸归因于别人,而从不反省自身,财富自会远离我们。
其实,没有谁的工作不委屈,没有谁的日子不难熬。
你像牛马一样通宵达旦,吝啬的领导却不给加薪,你满腹牢骚是人之常情。
你身为公司的老员工,但晚来的年轻人薪水却比自己高,同级的同事都升主管了,自己还在原地打转,你心有不满也是能理解。
但老祖宗早早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怨天者无志,怨人者心穷。
总是挂在嘴上的怨言,容易成为一个人的命运。
若是碰到一些事就消极地诉苦,心中的发财梦就永远不能实现。
只要愿意去改变,逢山拼命开路,遇水努力架桥,现状自然会一点点变好。


02

拖延型人格
有一期TED演讲,讨论过拖延症的问题,演讲者用一个简单又很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人为什么会拖延。
他是说,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理性决策的小人”,还有一只“及时享乐的猴子”。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往往是猴子占上风,小人处于下风。
这致使许多人,始终被生活拖拽着前进,就难以真正掌控人生。
青年作家张皓宸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
读者毕业于北京顶尖985大学,但三十出头了,他还窝在北京的地下室里混日子。
混成如此不堪的地步,原因就是做起事来拖拖拉拉。
他凭着名校优势,入职一家国内头部会计师事务所。
有一次,事务所接到了一个上市公司的重要项目,上司给他分配了收集相关数据文件的工作。
接到任务的他,觉得时间充裕,就还是每天照常刷视频、摸鱼。
一直拖到汇报工作那天,他才慌慌张张整理了些数据交差。
谁曾想,他匆忙提供的数据有错,导致后续工作出现重大失误。
最终这位读者不仅被事务所开除,还被业内列入黑名单。
拖延症,就像慢性毒药一样,悄无声息地腐蚀一个人的身心,让人向下坠落。
所谓, 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世间万事休。
很多事情,越拖只会越出问题,越拖只会越难。
今日事,今日毕,永远不要把问题拖到明天。
不拖延、不等待、不逃避,想要的生活才会向你靠。


03

玻璃心人格
在自媒体行业这个待久了,我越来发现:能赚钱的人,都是皮实的人。
碰到一些作者,虽然很有天赋,但被毙几回稿、被三番五次指出问题,他们就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
反观一些作者,其实他们文字功底没那么好,可是就有一股韧劲,不会写就一直学,写不好就不断改,最后拿到了不错的结果。
烧不死的鸟儿,是凤凰。
太玻璃心的人,在痛苦打击下一蹶不振,注定走不远。
只有那些皮糙肉厚的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挪,满路荆棘也挡不住他们。
孔龙震在成为画家之前,是一名卡车司机。
当初走上画画这条道路时,遭受了许多冷眼和嘲讽。
有人轻蔑地说,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卡车司机能画出什么。
有人嘲笑,这画的是什么玩意,白送我都不要。
孔龙震都一笑置之。
他直接将画板、画笔放在驾驶室,在等货的时候、开车的间隙,抓住每一个可以画画的机会。
在灵感迸发的早晨,他甚至会取消出车计划,埋头创作。
后来,孔龙震的作品被搬上丹麦“康纳国际艺术展”,是继徐悲鸿、齐白石和叶浅予后受邀参展的第4位中国人。
他的一幅作品十几万,早早脱离了原先的阶层。

我们多一分钟精力去维护尊严,就少一分钟去提升能力;多一分钟沉浸在自哀情绪,就少一分钟解决实际问题。

财富,青睐皮实的人。

只要一个人吃得下委屈、咽得下心酸、吞得下苦累,他又有什么是得不到的呢?


04

内耗型人格
很多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去探讨一个问题:资质平庸的阿甘为什么会成功?

这几天,我又重温了这部电影,有了新的答案:

阿甘之所以能成为战斗英雄、体育冠军、政界名人、百万富翁,在于他不内耗。

想打橄榄球,便去打橄榄球,他只管拿到球一直向前跑;

想打乒乓球,便去打乒乓球,他牢记眼睛不要离开球;

在战场上,别人担心中枪,担心被偷袭,他只管听从长官的命令。

阿甘从来不会去想我是不是当运动员的料,不会去考虑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只是心无旁骛地去尝试。

我们则刚好是阿甘的反例,总是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想入局短视频赛道,但怀疑自己没这个本事,徒做无用功,迟迟不敢行动;
想竞选部门经理,满脑子都是怕淘汰,怕同事笑话,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可顾虑重重只会束手束脚,最后一事无成。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因曾提出一个 “自我损耗” 理论:

所谓自我损耗,就是每做一次选择,就会损耗一点心理能量;每消耗一点心理能量,你的执行功能就会下降。

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很多时候令你止步不前的,不是没准备好,而是你的瞎操心。
记住了,打败迷茫和焦虑的,永远是具体的行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