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园
哲学是爱智慧, 爱智慧乃是对心灵的驯化。 这里是理念的在场、诗意的栖居地。 关注哲学园,认识你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王  ·  他这六段话句句扎心,却令无数人醍醐灌顶 ·  20 小时前  
慧田哲学  ·  有一种逻辑陷阱叫“注射式洗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园

为了写《乔布斯传》,这本书被迫中断写作,现在终于出来了,历时15年的史诗级杰作!

哲学园  · 公众号  · 哲学  · 2017-06-22 00:01

正文

老蝉看书

有个折书页的习惯

什么样的书

会被折成这样?

那是一种

必须一气呵成看完的书!


艾萨克森所著《爱因斯坦传》与《乔布斯传》


艾萨克森写的书

就有这种魔力


他对素材的超强 驾驭 能力

使得零散的素材碎片

在他的笔下

变得灵动而且客观

人物栩栩如生地得以展现


更加高明的是

他对人物思想的挖掘

对人物与社会关系的分析

精深而广泛


难怪

乔布斯生前

苦苦 磨着

艾萨克森

要其为他作传


也因此

艾萨克森中断了

《创新者》的写作

先出了《乔布斯传》


时至今日

历时15年

《创新者》

终于得见天日


人文与科学的融合

进一步解密

乔布斯一生所追求的主题

一本史诗级的杰作

因此而诞生

长按二维码抢购


第一位美女是谁?

《爱因斯坦传》

《乔布斯传》

《富兰克林传》

作者

15年磨一剑史诗级新作


1部恢弘的人类创新史

200年群星闪耀的数字化进程

开放与协作的本质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首部深度挖掘互联网

精神内核的重磅之作


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作品


本书是如何诞生的

沃尔特·艾萨克森


计算机和互联网都是当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是谁创造了它们。这些发明者不是独自在阁楼或者车库中凭空将它们创造出来,也不是在杂志封面上单独出现的人物,更不是能够比肩爱迪生、贝尔或摩尔斯的发明巨擘。相反,数字时代的大多数创新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有很多杰出的人物都参与了这些合作,他们当中既有匠心独运的创新者,也有绝顶聪明的天才。本书就是关于这些先驱、黑客、发明家和企业家的故事—他们是谁?他们是如何思考的?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富有创造力?本书还将讲述他们进行合作的方式,以及团队协作让他们发挥出更多创造力的原因。


他们团队协作的故事是十分有价值的,因为我们通常都不会关注合作能力对于创新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看过太多歌颂独立创新者的人物传记,这是因为传记作家们都乐于在作品中刻画甚至神化这些人物。我自己也写过几本这样的传记。如果在亚马逊网站搜索“发明者”(the man who invented)这个关键词,你会找到1 860 本相关的书籍。但是我们能找到的关于协作创新的故事却少之又少,然而,如果要理解现今技术变革的发展历程,后一种故事反而更有价值,同时也更具趣味性。

如今我们总会把“创新”两字挂在嘴边,导致它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缺乏明确意义的口号。因此,我打算在这本书中讲述现实世界的创新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我们的时代中最富有想象力的创新者们是如何将颠覆性的想法变成现实的。我将会集中讲述数字时代中最为重要的十几项创新和它们背后的创造者。促使他们实现创造性飞跃的要素是什么?哪些技能被证明是最有价值的?他们是如何领导团队和参与协作的?为什么有的合作能够获得成功,而其他的合作却以失败告终?

我也会在本书中探讨为创新提供土壤的社会和文化力量。在数字时代诞生之际,这主要指的是一个由政府出资支持,并由军方、工业企业和高校联合管理的研发环境。除此之外,一个由社区组织者、具有社区意识的嬉皮士、DIY(自己动手做)爱好者和自学成才的黑客组成的松散联盟也贡献过自己的力量,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对中央集权抱有怀疑态度。

历史的书写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一个例子是哈佛大学和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联合研发的马克一号(Mark I)计算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大型电子机械计算机。其中一位程序员格雷斯·霍珀(Grace Hopper)将这台计算机的研发过程写成了一段围绕它的主要设计者霍华德·艾肯(Howard Aiken)的历史。作为回应,IBM 所记录的研发历史的主角是一群不知名的工程师,他们都为马克一号的持续改进——从计数器到穿孔卡输入机——贡献了自己力量。

历史的发展应当强调伟人的力量还是文化趋势的力量,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19 世纪中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提出“世界的历史不过是伟人的传记”。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并不同意这个观点,他的理论强调社会力量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学术界和历史参与者本身对于这两者的重要性通常都有不一样的看法。“作为一位教授,我更倾向于认为历史是由非个人的力量驱动的。”亨利·基辛格在20 世纪70 年代出访中东各国进行穿梭外交期间向记者说道,“但当你身处历史当中的时候,你会看到伟大人物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正如中东地区的和平调解活动,数字时代的创新也受到了个人和文化这两种力量的巨大影响,而我希望在这本书当中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

互联网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促进合作。然而个人电脑(尤其是家用电脑)却是一种专门为个人创意而设计的工具。从20 世纪70 年代初开始,网络和家用电脑分别经历了一个超过10 年的独立发展阶段。随着调制解调器、网络服务和万维网在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相继出现,这两者终于开始进行融合。正如装上蒸汽机的精巧机械装置带动了工业革命,计算机和分布式网络的结合也开启了一场让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创建、传播和获取任何信息的数字革命。

科学发展史的研究者不会轻易将发生巨变的时代称为“革命”,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将科学进步看成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世界上不存在‘科学革命’,而这正好是一本关于它的书。”这句自相矛盾的话是哈佛大学教授史蒂文·夏平(Steven Shapin)为自己的著作《科学革命》写下的卷首语。为了向读者解释这句半开玩笑的悖论,他叙述了科学革命时代的关键人物如何“不懈地向世人宣扬”他们正在进行革命。“我们对自己身处剧烈变化中的感受主要来自他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