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志轩
李志轩,笔名吕游,旅游法律法规研究与应用专家,主要研究实施“旅游+金融+互联网+旅游商品+新能源客车+导游”等跨界商业模式。对旅游企业的“营改增”、新三板挂牌、IPO以及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新疆特别是喀什的文化旅游经济交流有一定的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疆949交通广播  ·  终于要回暖了!新疆大部开启升温模式 ·  3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新纪录!90.2亿人次! ·  15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新疆首批!这三地率先入选→ ·  15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老人刷视频导致2300度近视?这些习惯,正在 ... ·  昨天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手机深夜竟自动下单?!怎么防?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志轩

【荐读】房地产:当下的“伊拉克蜜枣”?

李志轩  · 公众号  ·  · 2017-12-23 06:49

正文

2017 12 22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周其仁

李志轩提示

上个世纪 60 年代,我国处理通胀的有效措施之一——伊拉克蜜枣,进口的,每市斤要卖 5 块人民币,据说当时 5 元钱可以买 40 斤大米、 7 斤猪肉。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伊拉克蜜枣的特点是: 1. 实行市场经济,随便买; 2. 价格高,回收量大; 3. 有钱的,多买,等于向高收入家庭收了一道“通胀税”; 4. 没钱的,少买或不买,反正蜜枣不是必需生活品,吃不着也没啥不满。


再看现在的房地产,其特点是: 1. 体量够大,据估算,中国房地产市值约为 270 万亿元人民币 , GDP 4 , 股市的 6 倍; 2. 易于管控,限购限售限贷限房价限面积,进去的出不来,出来的进不去,流动性易控; 3. 房价长期上涨,为获得财产性收入(就是躺着挣钱),人们争着抢着借钱也要买房; 4. 卖地收入归政府,缓解地方财政债务危机; 5. 房价上涨,控制好二套房、三套房的银行按揭,可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由于房地产体量、安全性和管控性的优势,最终成为了我国疏导超发货币的蓄水池和分洪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可能是在政府为了防止全面通胀,又不能实施全面价格管制与市场干预的情况下,主动网开一面留个破绽,将房地产市场变成了巨型的伊拉克蜜枣。


与伊拉克蜜枣相比,蜜枣吃完,吐个核,咂咂嘴,就没事了。而房地产的处理,估计就要通过房产税这个杠杆来调节了。

以下为正文

原标题: 伊拉克蜜枣 与治理通胀 —— 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之三十

该文刊登于 2010 1 31 日星期一《经济观察报》

通货膨胀的本质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 但是,表现出来并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则是物价的上涨。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究竟怎样处理物价问题,才能比较有效地抑制通胀?流行之见,管物价就是治通胀,反过来治通胀就是管物价,来来回回是一回事。

似乎是无懈可击的结论。不是吗?货币的主要用途是购买商品与服务,居民、企业和其他机构拥有的货币资产别无他用,主要就是用来花的。可是在通胀环境里,钱多商品少,人们一起花钱势必抬升物价,降低货币的购买力。这不但显示出通胀,还会加强通胀预期,进一步鼓动人们购买商品或其他实物资产,从而进一步推高物价。

一个办法是加息。 讲过的,那就好比给货币老虎多喂块肉,让它乖乖趴在笼子里别出来乱晃悠。在逻辑上,只要加息足够,再凶的货币老虎也会趴下的。 1988 年大陆通胀高企之时,有重量级智囊到香港向有关台湾财经人士问计,对方的经验之谈就是大幅度加息。说 利息不管用 ,那是因为加息不到位。加息到位,利息岂能不管用?

问题是加息要产生其他代价。 譬如当下的情形,中国加息将进一步拉高与欧美日本息口之间的差距,结果 钱往高处流 ,进入中国的货币老虎不小反大,令人头痛。还有加息会冷却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多人是不是承受得了,也是一个问题。因此在现实世界,加息不到位的事情是常常会发生的。

另外一个办法,是管制物价。 直接管价,谁涨价就找谁的麻烦,横竖 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 是自古以来的现成罪名。虽然经济学家从斯密以来,支持直接价管的少,批评的多,但到了风口浪尖的关头,无论东方西方,执政者多半不加理会就是了。一个原因,是公众也常常支持价管,或干脆要求价管。这是价格管制挥之不去的原因。只不过在经验上,直接的价管既打击供给,也加大行政成本,任何长期实行价管的地方,经济不可能有起色。

比较新鲜的招数是 管理需求 。说白了,就是以行政、立法或其他措施,限制消费者购买商品与服务的数量,通过管束需求的量,把物价水平压下来。这其实是一种间接的价格管制,但着力点不是管卖方的要价和成交价,而是限制买方的购物数量。反正在市场里,价格升降影响购买量,反过来,购买量也影响价格升降。通过限制购买量,总可以把某种商品的市场成交价格压下来,这在经验上是成立的。

本文要说的是,以限量压制某些商品的价格,虽然可以达到限价的目的,但并不等于因此就压住了通胀。搞得不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把物价上涨从一个商品 向另外一个商品。忙来忙去,把整个物价水平都运动上去了。

为什么出现事与愿违的反效果?追根溯源,通胀还是因为流通中的货币过多。人们受通胀预期的驱使,持币在手,欲以购买商品和资产来保值、免受通胀的损失。 这里包含的行为逻辑像铁一样硬,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废除的。政府出台限购甲物的禁令,当然可以 平稳 甲物之价。但人们的货币资产还在,市场的货币购买力还在,不准购甲物,人家就转向购乙物。你再禁购或限购乙物,人家又转购丙物。 推来拿去,货币购买力在市场里 漫游 ,物价上涨此起彼落,一道道的禁购令有可能成为物价总水平的积极推手。

换个角度想问题。给定流通中的货币偏多、加息又不能一步到位的现实,较高的市场成交价不但只不过 反映 通胀,其本身也会 释放 部分通胀的压力。先这么想吧:人们花钱买了米、买了面,或者买了车、买了房,这部分花出去的钱就转为商品实物,或转为实物资产。到手的米、面、车、房当然可以再卖,再次转为货币资产和货币购买力,但一般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商品或需要马上消费,或资产再变形有交易费用的麻烦。更重要的是,既然因为不看好货币的保值功能才加入花钱者的行列,这部分人一般就不再偏好持币,宁愿持有商品和实物资产。 这样一来,原来他们手持的流动性,是不是就 消停 了?

有读者会说,那可不一定。买家付钱持物,那卖家不是正好倒过来,售出物品、收回货币吗?那些卖米、卖面、卖车、卖房的,他们收到了钱再花出去,存量货币资产继续流动,市场里的货币购买力并没有减少,买方以货币购买力压迫物价上升的压力岂不是依然存在吗?

好问题,终于点到了货币的迷人之处。 货币( currency )者,流通之中的钱是也。所以货币的显著特点是不断地在市场里转。买家付账、卖家收钱,完成一次流通。轮到卖家花钱的时候,他又充当买家,付出货币得到商品,钱又完成一次流通。如此生生不息,钱在市场里不停地打转,协助专业化分工的社会生产体系实现商品、服务和资产的不断换手。

明白了这一层,再深想一个问题吧: 当货币不断在天下无数买家卖家之间转来转去之际,是不是存在某种可能性, 那就是处于某个流通环节的卖方,收入的货币很多,再花出来的钱却很少? 这一多一少货币购买力之间的差额,是不是可能暂时地、甚至永久性地退出货币流通,以达到让货币老虎 变瘦 ,从而根本降低市场的通胀压力?

让我以经验来说明,这样的 好事 还真的是有的。 那是上世纪 60 年代的故事,我在上海读小学、升中学。记忆之中,每天上学的路上都要受到美味食物的诱惑。 那是 三年困难时期 ,粮食和副食的供应极度紧张,政府松动政策,允许 自由市场 开放。于是通向学校的街道两侧,摆满了各式食品摊位。 什么吃的都有,就是价钱不菲,比凭本计划供应的,要贵上很多倍。 可惜家母教育孩子的准则,是从来不给零花钱,惟有她认为合理的需要才酌量拨款。这样,我对路边诱人食物的需求当然 刚性为零 。好在家里还有网开一面的地方,就是把伊拉克蜜枣装在大口瓶里,锁在柜子之中,过一段时间,拿出来发我几个过过瘾。 那时的伊拉克蜜枣,进口的,每市斤要卖 5 块人民币 —— 那可是 1960 年代的 5 块钱!

后来读《 陈云 文选》,才懂得这是处理 60 年代通胀的有效措施之一。 陈云同志说 一九六二年货币流通量达到一百三十亿元,而社会流通量只要七十亿元,另外六十亿元怎么办?就是搞了几种高价商品,一下子收回六十亿元,市场物价就稳定了 (《陈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77 页)。 这里的 几种高价商品 ,也包括本文作者当年吃一个就永远记住一个国家名字的伊拉克蜜枣。

计划经济也有通货膨胀吗? 有的。成因也一样, 钞票发得太多,导致通货膨胀 当时钞票多发的原因,是 一九五八年以来四年(国家财政)账面上收大于支的数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