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本期开始马桶的主创团队请来嘘生做主笔。这个精神状态长期保持超现实状态的家伙将为朋友们带来更多有趣有味的好文。
让我们从一个热点话题开始,进入一个可能通往迷幻的世界。
Now,Music!
我们当然不会让你再听一遍耳熟能详的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电子琴、吉他、唢呐、二胡……或者任何乐器任何版本的《梁祝》。
让我们来一首又躁又甜的Bullet With Butterfly Wings。
一个脑洞:为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化成蝴蝶,而不是比翼鸟或者连理枝?
这个古怪的念头,你在听梁祝的时候想到过没有?
今年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笔试中出现了这道题,1400多名考生做了回答。考生的回答是怎样的,嘘生不知道,也许千奇百怪,也许千篇一律。不过我们可以先按照常规思路来梳理梳理。
一个最简单的回答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据传是魏晋时期的人,而“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诗句出现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时间上相差了几百年,前人怎么可能借用或者剽窃后人的创意?
然而,如果你这么写高考作文,对不起这位同学,我们明年见。
这个回答,考据起来,也并不是没有漏洞。首先,虽然梁祝传说在南北朝时期已有传播,但直到晚唐时期的一本志怪笔记小说《宣室志》中还没有化蝶的说法。这本书里写的是: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等到元朝白朴创作了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梁祝故事就进入了戏剧。此后,各种地方戏剧里都出现了梁祝的奇情故事,也逐渐增加了“同读同宿”“祭坟化蝶”等细节。也就是说,化蝶的情节其实出现在《长恨歌》的写作之后,所以,梁祝传说为什么不化为比翼鸟或者连理枝,自然也就是一个勉强可以成立的问题了。
另外,即使化蝶的情节出现在《长恨歌》之前,其实也不影响这一问题的效力。因为用比翼鸟或连理枝作为情人象征的手法,很可能远远早过《长恨歌》的写作。中学课本里就节选过的《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在汉末,而写作日期最晚不过南朝,它的结尾是: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可以看到,其中已经出现了“双飞鸟”(就是“比翼鸟”)和“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这可不就是相互交缠的连理树?)的意象。当然,诗中没有明写是焦刘夫妇化身成为鸟与树,但从传说的一般逻辑来说,这种联想是理所当然的。
这样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关于情人(可能专属苦情人)的比翼鸟、连理枝的意象——当然,还没有固定化为这两个词组——那为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却独辟蹊径、化作蝴蝶飞入了文学与历史的天空呢?
独辟蹊径?说得好像有点不对。化蝶,这个意象,可不是梁祝传说中独创的。它的版权要更早,要早得多,大家都知道,它属于《庄子》: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看,在更早的几百年前,就有人已经化过蝶了。然而,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庄子虽然有老婆,有过老婆,连死了的老婆都有(“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但他既不会为老婆化蝶,恐怕也从来没有和老婆一起在床榻间化过蝶……
所以啊,就算是化蝶,也是有各种不同的姿势水平的。庄周化的蝶,是物我两忘,是神魂杳渺,是嗒然若丧,是超然于世情,而梁祝化的蝶,是凄怆,是决绝,是折断与裂帛,是情绪饱满至极的爆炸,是诗人陈先发的《前世》:
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体内去
不必再咬着牙,打翻父母的阴谋和药汁
不必等到血都吐尽了。
要为敌,就干脆与整个人类为敌
他哗地一下脱掉了蘸墨的青袍
脱掉了一层皮
脱掉了内心朝飞暮倦的长亭短亭。
脱掉了云和水
这情节确实令人震悚:他如此轻易地
又脱掉了自已的骨头!
我无限眷恋的最后一幕是:他们纵身一跃
在枝头等了亿年的蝴蝶浑身一颤
暗叫道:来了!
这一夜明月低于屋檐
碧溪潮生两岸
只有一句尚未忘记
她忍住百感交集的泪水
把左翅朝下压了压,往前一伸
说:梁兄,请了
请了……
也许,后人在构想梁祝化蝶的情节时,多多少少参考了一点庄子,但这意象的情绪、色泽、调性,全都是不一样的。简单地把梁祝化蝶说成对庄周梦蝶的仿效与追摹,既不客观,又谈不上什么启发性,也无法真正解决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个古怪的问题。
那么,让我们继续发问:
为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化成蝴蝶而不是比翼鸟或者连理枝?
蝴蝶,就其形态而言,并不承载深情,而是翩然、飘逸等形容词的天然代言者。究竟在什么的环节里,它与梁祝的气质暗中产生了勾通?是什么特性,让它胜过了比翼鸟、连理枝,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残酷的炽烈?
让我们回到最早的详细记载,“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被大地埋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经过了漫长的黑暗,再次被文学照亮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完全的变态,成了双双飞舞的蝴蝶!
”变态“?是的,就是变态。
蝴蝶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是完全变态的典型。从丑陋的毛虫,到曼妙的蝴蝶,它用完全的蜕变阐释了美的“变态”。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用彻底的变形阐释了爱的“变态”。
元明以来戏剧的演变中捕捉到了这种情致,用哭坟化蝶呈现了一种痛到极致也美到极致的神韵。
当代诗人陈先发捕捉到了这种情致,他在一首诗里用了五次“脱掉”,呈现出“变态”的毅然决然。
在蝴蝶的“变态”面前,比翼鸟或连理枝苍白地败下阵来。
梁祝为什么化蝶?
现在,嘘生可以回答了:因为化做比翼鸟或连理枝不够“变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