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v_movier
感悟人生,只需一刻钟
大家好哇~最近有看什么电影吗?
V姐这两天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这部片不仅口碑炸裂,评论也很两极分化,其中有关“父权、女权、直男癌”的讨论更是层出不穷。
它就是《摔跤吧!爸爸》。
起初,看到这样一个片名,
我其实是没有任何观看欲望的,
正如许多豆瓣网友所说……
结果看完片子的我只好第N次在心底感叹:
真是猜得中开头
猜不中结尾
影片中,父亲带着两个女儿练习摔跤,打破一个个既定传统(印度宗教、女性地位等)。
从最初只是为实现父亲的梦想,到最后,两个女孩不必沦为谁的附属品,凭自己的力量赢得世界冠军,就足以打动每一个勇敢(或即将勇敢)突破任何桎梏的人类。
而说起印度电影,除了穿插其中的歌舞、约三个小时的片长、印度风土人情,以及偶尔的“神逻辑”导致的蜜汁笑点外,最扯的大概就是片名了。
今天,V姐不仅要说一说这些奇葩片名,还要跟大家讨论讨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因为片名,
而错过一些好电影?
♥
《三傻大闹宝莱坞》(2011)
显然,该片片名已经成为业界典型,就连V姐当初,也是在片荒的情况下,不得已才看了此片。
毕竟“三傻”“大闹”这样的字眼总会让人联想到《活宝三人组》……
港译名《作死不离3兄弟》,
更是匪夷所思,
看完电影不禁一脸黑人问号,
请问“作死”体现在哪???
而在这样山寨、俗气的名字背后,
却藏着能戳中大多数人泪点的内核。
影片同样触及印度社会问题,即传统教育带给人的束缚,以及冰冷的教育体制是怎样在不经意间,扼杀掉一名学生的自我的。
始终忘不掉的一幕是,当同学们兴奋地想告诉那个毕不了业的伙伴,你的作品我们做成功了,你可以顺利毕业了的时候,却发现他把自己吊死在宿舍里。
前一秒的欢快歌舞与这一秒的悲剧无形冲撞,
这种看似轻快的一带而过,
最易让观者陷入沉思。
♥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2015)
乍一听,这似乎又是一部无聊时配饭看的爱情喜剧。
台译名《娃娃返乡任务》,也有一股《爸爸去哪儿》下乡探险的气息……
但事实证明,判断再次出现偏差。
电影讲述了印度教与穆斯林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比如搞笑氛围下漫不经心地提到割礼这一恐怖习俗。
而在这种了不得的宗教问题面前,大叔却可以因为爱,暂时“放下”,偷偷送小萝莉回巴基斯坦。
究竟什么才是信仰?
信仰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是影片借故事,向观众提出的思考题。
同样触及宗教的还有:
♥
《我的个神啊》
(2015)
港真,这片名不仅让人摸不着头脑,
还会与另一部《偶滴神啊》的印度片搞混。
不过名字中有个“神”字,似乎也非常、十分、极其、特别隐晦地为我们点了题——又一部与宗教权威做抗争的片子。
与之相似的印度奇葩片名还有很多(比如《脑残粉》、《宝莱坞机器人之恋》等)。
♥ ♥ ♥
那么为什么,
这些好电影的片名总是被翻译的稀烂?
在这里V姐不得不提一下“港译名”。
其实,他们的翻译更甚,多数情况下都十分口语化,甚至有些低俗。
比如当年《肖申克的救赎》,
被译成《月黑高飞》,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部恐怖片...
去年由“于阿姨”主演的《她》,
更是被译成《烈女本色》。
但名字背后,这些电影也围绕着人性、自由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而这样翻译的原因,就是为照顾所有观影人群。
越接地气越好,以达到吸睛的效果。
《月亮喜欢蓝》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港译名
可除此之外,也因粤语与普通话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而在香港,电影的英文名比译名重要得多。
就像说到《爱乐之城》,一部分人会直接说《La La Land》。
而其港译名虽然叫《星声梦里人》(同样是“听名字就不想看”系列),却也在香港拿下了贺岁档票房冠军。
可见一部电影是否吸引人,片名并不占最高比例。
但对我们来说,听到这类名字总会下意识认为,这恐怕又是部烂片。
大概因为近年来,国产烂片唬了大家太多次,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种“烂片名=烂片”的效应。
在这点上,V姐觉得,虽然我们无权决定一部电影的片名,有时也会因为一部好片起了烂名字而抱不平,但作为观众,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更加关注电影本身。
毕竟只看片名就判断好坏,也会显得过于轻率。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