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韧
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畅销书《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喜欢聊聊产品、说说职场、谈谈个人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码头青年  ·  特朗普的真正战场,不在白宫,而在社交媒体 ·  15 小时前  
读者  ·  晚安一句话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韧

我又把大厂拒了

唐韧  · 公众号  ·  · 2024-03-25 13:05

正文

上周末在深圳,昨天早上在北京,下午我就飞到海南开启了度假模式。


连续两周的线下产品训练营还是挺消耗体力和脑力的,每一场都是一整天的高强度思辨。


接下来几天我会休息一下,主要在海南的几个城市走走逛逛,带娃玩玩沙子看看海。


和之前深圳一样,这次去北京也约了几个大厂的朋友做内推,被推的都是之前参加过我线下训练营的同学。


不过这次有点小意外,本身是推别人的,结果对方反倒对我感兴趣,还现场承诺说只要我去,offer 必发。


这让我有点出乎意料,如果放在几年前,这个项目、这个岗位、以及对应的薪资范围,我大概率是不会拒绝的。


但是在我看来,这个 offer 自带的实践质量会比较高,而且处在一个人才密度极高的环境中,对于一个产品经理的成长是有绝对好处的。


所以,我接不接呢?


说实话,肯定是有那么一点心动的,但是如果去了,我就会恢复到上班模式,这跟我追求自由的性格有点相悖。


如果不去,那就会错失一个相对不错的实践机会,也挺可惜。


其实当时我给他的回答是再议,我去不去再说,但我一定会想办法给推荐一个不错的候选人。


回来一想,其实我算是面临了一个诱惑,类似的诱惑在过去几年里不算少,每一次我都拒绝了。


不是对方开的条件不够好,也不是实践环境和质量不行,更不是项目我不感兴趣,而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对方给不了。


很简单,自由。


熟悉我的老读者知道,我现在是一个自由职业者,而且我的物欲没有那么高。


时间自由、选择自由、生活自由,这是我追求的状态。


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用十年的时间在做准备,并且在 4 年前实现了这个目标。


因此,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


我知道一定会有更好的方式让我赚到更多的钱,但那都是有前提的,需要用能力、经验、资源、时间以及自由去换。


我会去做平衡,也会去做取舍,所以每一个决定都是围绕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如果明确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不会那么纠结了,更不会迷茫。


当然,虽然我不会接这个 offer,还是会把这个机会推给我认为匹配的人,做电商的且参加过我训练营的同学可以主动联系我。


这次北京训练营也来了很多大厂的同学,有时候我也有一种感觉,就是大厂的产品经理都这么卷了,那些想进大厂的产品经理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讲真,愿意花周末一天时间来投入学习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死磕自己,更不会强迫自己去提升。


我在训练营上说过一句话,决定一个产品经理能力上限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思维和认知。


参加过训练营的同学都知道,基于一个产品现象去思考背后逻辑的过程是很美妙的,也很烧脑。


这种视角和分析能力的建立,并不是自动形成,而是思维和认知的升级产物。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思维边界和认知围城。


突破这种禁锢,是一个人快速成长的前提。



这次的北京之行还是收获挺大的,认识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产品经理,和他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同时,也在为之前参加过的同学争取更好的职业机会。


在我看来,这才是帮助一批人走在前列,他们获得了提升,我赚到了钱,然后还结识了一批未来的潜力股。


他们当中一定会有未来的产品负责人、产品总监、产品副总裁,尤其是那些年轻人,他们已经抢跑了。


有些刚工作一两年的年轻人还在纠结原型怎么画,文档怎么写,但也有一些年轻人开始去探索更大的可能性,去拥抱变化并付诸实践。


所以,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大概率来说,我这辈子是不会再进大厂了,但我非常乐意帮助更多的产品经理进入大厂,去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大厂并不是归宿,即便是在中小公司也能获得高质量的发展,化腐朽为神奇并不是神话,而是可以真实发生在我们的工作日常中。


最近两期产品训练营我的收获也很大,其实每一次我都会对之前的内容做迭代,同时也是一次自我迭代。


一件事情如果重复的次数足够多,你就可以变成专家。


没有什么窍门,就是做得多、思考多、重复多。


虽然已经开启了度假模式,但工作还是会继续,只不过会是调整节奏。


只工作,不上班。


这,就是我的常态。


因为有自由,所以我可以在海边工作。



推荐阅读:《 拼多多赚钱,腾讯撒钱
················· 唐韧出品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