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览扶桑
日本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在中国的推广公号,基金从1989年开始,运营了医生培训、媒体人访日以及中日学者交流等项目,在日中两国均获得了重要的影响力。本公号致力于展现项目成果,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相互交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  ·  2025年1月广西文化和旅游新媒体传播力月度榜单 ·  昨天  
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  ·  2025年1月广西文化和旅游新媒体传播力月度榜单 ·  昨天  
品橙旅游  ·  当DeepSeek与旅游深度融合,“谁”会成 ... ·  2 天前  
正在新闻  ·  青岛人的春菜火锅自带鲜气! ·  2 天前  
正在新闻  ·  青岛人的春菜火锅自带鲜气!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览扶桑

富良野新年夜

一览扶桑  · 公众号  · 旅游  · 2025-01-18 11:30

主要观点总结

作者跟随北斗号列车探访上富良野,遇到朝仓一家和铃木先生等客人,体验日本新年的风俗与传统,如赤饭和跨年荞麦面等。通过文章展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如何迎接新的一年,并强调了时间节点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同时,描绘了日本上富良野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作者在夏天进行了一场纵穿东北之旅,抵达上富良野,遇到了朝仓一家。

作者乘坐北斗号列车探访上富良野,遇到了热情的朝仓一家,与他们共度时光。

关键观点2: 朝仓家的新年习俗与跨年荞麦面。

作者体验了日本新年风俗,包括吃赤饭和跨年荞麦面,了解了这些传统习俗背后的意义。

关键观点3: 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的新年愿景。

作者意识到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在新的一年中拥有节点式的时间意义,感受到了新年的希望和期待。

关键观点4: 日本上富良野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文章描绘了上富良野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了日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正文

一览扶桑

从日常开始,带你重新发现一个深度日本

今年夏天,我进行了一场纵穿东北之旅。从新潟到山形,然后穿过秋田进入青森,沿途看了几场夏日祭典,最后从青森搭乘渡船穿过津轻海峡,抵达函馆。彼时我突然一闪念,既然到了函馆,不如再往北一些,乘坐北斗号列车去札幌,转车去探望上富良野的爸爸妈妈吧。


那是我疫情之后第一次来到上富良野。 在我没光顾上富良野的几年里,朝仓家的民宿得到了日本订房网站评选的北海道 优良住宿第一名, 奖杯就摆在客厅的醒目位置。 但冠军的荣耀只持续了两年,旁边还有一个第二名的奖杯,朝仓爸爸不甘心地说,去年的第一名被亲生女儿抢走了。原来,朝仓家那个在上京搞乐队的女儿,终于放弃了音乐梦想,归乡和丈夫一起在十几公里以外的美瑛经营起民宿来。


在朝仓家,大多数时候我哪里也不会去。附近有名的恋人公园、开满鲜花的山丘、口碑很好的甜点工坊、夏季限定的慢行小火车……这些让外地人慕名而来项目,都不能使我离开朝仓家的客厅。来到朝仓家,我只是整天坐在一楼的长桌前,和这个家的爸爸妈妈聊天。然后,随时会有一个什么人从外面推门进来,手里拿着这样那样的伴手礼,也走到桌子前坐下,喝一杯咖啡,很快加入了谈话。


朝仓爸爸已经习惯了指着我对这些走进家里人们说:“这个,是我来自中国的女儿。”到过朝仓家几次之后,不知不觉,我对他的称呼从“朝仓先生”变成了“朝仓爸爸”,对“晓子太太”的称呼也变成了“朝仓妈妈”。朝仓爸爸把我四年前出版的《纵身入山海》放在电视机旁的架子上,和一张大谷翔平的签名照并排放在一起,以示对它的重视。


放在电视机旁的《纵身入山海》


书里写到朝仓家的那一页,贴着两张彩色的标签。里面还夹着几页纸,用水笔写下了翻译到一半的日语内容——前半部分是朝仓爸爸自己借助手机软件翻译的,后半部分是某位懂些中文的日本客人帮忙翻译的。我坐在客厅里的时候,每当有一个新的客人走进来,朝仓爸爸都把那本书塞到对方手里:“这里面,有写我们家的故事哦!”


朝仓爸爸借助手机软件翻译的《纵身入山海》


我在夏天的上富良野停留了三天。离开之前,颇觉不舍,半真半假地说了句:“真想看看上富良野新年的花火和雪地里的大文字啊!”没想到朝仓爸爸立刻发出了邀约:“来吧!给你发压岁钱!”他说,尽管民宿在那几天会休息,但我们可以三个人一起过年。


就这样, 日本第十年, 第一次加入了 归省 大潮” 2024年的最后一个早晨,我手里拎着 贴有“贺正 迎春”标签的日本酒、画着小蛇图案的京都仙贝大礼盒、在札幌的百货商场排长队买的人气芝士饼干、还有一个中国产的肩颈按摩仪,在风雪中先是搭乘往北的特急列车,又在终点 旭川站换乘向南的慢行火车,在拥挤的人群中,一种春运的实感向我袭来。


2024年最后一天,富良野的大雪天


这天一起过新年的,却是四个人。


刚一进家,朝仓爸爸就向我介绍过那位坐在窗前的男人,说他是“从静冈来的 铃木先生”。铃木先生其实并不姓铃木,只是因为从前在铃木汽车工作, 被赐予这一称号。6 9 岁的铃木先生今年是第五次来到朝仓家。他被朝仓爸爸开玩笑说是“外人”,事实上远比我更熟悉这个家。 1 7 年前, ステラ 刚开业的第一年,铃木先生还只有5 2 岁,第一次成为了这个家的客人,后每年都要来好几次。铃木先生和朝仓家的夫妇一起变老,变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他每次来到这个家,不是要在北海道旅游,只是来悠闲地生活几天,同时探望老朋友。


朝仓家客厅里的大落地窗


在日本,只有部分退休的老年人才能拥有此种悠闲。年轻人各有各的时间差。朝仓家那位在札幌工作的亲儿子,要等两个孩子在前妻家庆祝完新年,再带孙子们一起回来看望爷爷奶奶。而就住在十几公里以外的女儿,也总是新年第一天才和丈夫一同前来问候。


在新年的餐桌上,朝仓妈妈做了“赤饭”,作为迎接新年的主食。 在日本,全国各地都有在庆祝的日子吃“赤饭”的习俗 ——在大米中混入红豆,煮出来就是一锅可喜可贺的红色米饭。我对“赤饭”并不陌生,就连超市也经常能见到她。但到了下午五点开饭时,我还是长了新见识:红豆居然那么大一颗!并且上面也没有撒芝麻,而是一层粉红色的樱花盐。原来,北海道不同于本州各地,人们在赤饭里加入的是一种叫“甘纳豆”的甜豆,为了中和甜味,会在上面撒一层盐,但吃起来口感仍是甜的。


朝仓妈妈用甘纳豆做的“赤饭”


北海道人,或者说上富良野人,也拥有独自的啤酒。新年的晚餐,我几年来头一回和朝仓夫妇干了杯——往日来他们为了接待客人,从不喝酒——喝的就是瓶身上印着“ CLASSIC ”字样的札幌经典啤酒。 朝仓家冰箱里的啤酒一直就只有这一种,它是仅在北海道本地发售的限定啤酒,瓶身上注明了部分啤酒花属于“富良野产”,但以前朝仓爸爸就告诉过我,种植地其实就在上富良野 。在札幌的全部便利店里,这款啤酒都放在最醒目位置,也卖得最好。而在北海道以外的地区,它成为一个传说,一周后我再度游历到东北,泡在温泉里听见两个女人在怀念它:“北海道那个蓝色的 CLASSIC ,真是好喝啊。”



跨年夜的晚餐


我在朝仓家一直喝到的也是和便利店一样的蓝色镀金字样的经典啤酒。但新年这天发生了变化。它的瓶身仍然是白色的,字体却变成了绿色。我头一回见到这样的包装。原来,是本地秋季限定版。朝仓爸爸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向我解释:每年的四月、六月和十月,经典啤酒会分别推出春、夏、秋三款限定版,春季的瓶身是翠绿色,夏季是蔚蓝色,秋季则是绿色字体。据说,常规版的经典啤酒虽然部分使用上富良野原材料,但主要还是从捷克输入的大规模生产的干燥啤酒花,保证品质和口感几十年如一日稳定。而季节限定版则全部使用上富良野采当年摘的生啤酒花酿造,口感带着新鲜的果味,但每年的味道都不一样,要视这一年收获的啤酒花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天气,而且产量有限,每个季节只卖很短一阵。


札幌经典啤酒的秋季限定版


“今年的味道不错,你可以放心喝!”朝仓爸爸劝我再来一罐。


我们聊经典啤酒的时候,电视里正在播放体育祭。在新年节目中,朝仓夫妇对地方电视台制作的体育竞技节目比NHK的红白歌会更感兴趣,后者充斥着太多他们说不出名字的年轻艺人。再过些时候, 到了零点,在朝仓家对面 日之出公园 的山丘上,人们将在 雪地 里用火把点燃一个“大”字,接着会燃放彩色花火,半年前我看到的一张海报上,称之为“ 北之大文字” ,传说是过去从京都前来北海道开拓的人们为了怀念故乡而举办的活动。 我本是为了大文字才来到的富良野,但火把还有5个小时才会点燃,我却已经感到 微醺了。 铃木先生更是直接说出了口:“真困啊!”困意和醉意,我想,从某种程度上,这就是过年氛围。


“北之大文字”的海报


“待会儿也许会有人来送荞麦面哦!”朝仓爸爸说。他可能是认为这个家里昏昏欲睡的客人们需要有一些新的盼头,但又怕他们空欢喜一场,又补充,“也许,也许会来,也许不会来。”我们在等待一份不知道会不会来的荞麦面的时间中,谈论起了这个家的另外一些客人们。


今年来了五次朝仓家的的铃木先生,1 7年来总共在这个家住了100多天。 但是,他向我抱怨:“在朝仓家的排行榜上我只能排在第五名!” 排在第一名的是我在夏天遇见的长谷川先生,从1 7 年前开始,他竟然每年要来1 5 次,有时候一个月要来两次,每次住四五天,朝仓爸爸计算了一下,发现他竟然已经住过 915天 新的一年也许将会突破1 000 天,届时,他计划为这位霸主地位难以撼动的客人举行一场庆祝仪式。第二名的男性来自埼玉县,仅仅是长谷川先生住宿日数的三分之一,也已经超过3 00 天。第三名则是一位韩国女性,住了2 00 多天。铃木先生和这些熟客基本都打过照面,事实上,朝仓家的熟客总会在某一天相遇——这个家里来得最多的,就是这样的“回头客”,每年都会来。光是住了1 00 天以上的客人,就有1 8 个。即使按照每年来三四次、每次来住两三天的计算方式,也是从1 5 年前起就开始的长久交往了。从全国各地来这里住宿的熟客们,一些在退休之后,也移住到北海道来了。其中包括一个台湾人。很多人不会搬到上富良野,而是选择周边的城市,这样还能不时再来住一住。他们像喜欢北海道这片土地一样喜欢着朝仓家,视之为“归宿”一样的存在。


雪中的朝仓家


晚上八点,朝仓的爸爸电话响了起来,他接起来,直截了当:“在等着呢在等着呢!”就猜到是荞麦面店的人打来的。挂上电话他向众人传达对方的话:今天特别忙,直到现在店里还有挤满了客人,请稍微等待一下,晚些时间一定送荞麦面过来。


直到确定了荞麦面确实会来,他才向我正式介绍那家店。店名叫“浜长”,是在上富良野的街市中开了70多年的老店,现在的经营者已经是二代目,在当地人之中口碑很不错。店主夫妇和两人关系也都很好。不过,送荞麦面不是一个惯例。几天前店主特意打过一次电话来,说今年因为妻子身体不太好,店里应该接待不了太多客人,荞麦也许会有剩下,到时候就送过来给朝仓家。朝仓爸爸确实很喜欢那家店,常常去光顾,“所以我整天都很期待,一直在等着。”铃木先生也去过这家店,说不仅菜的味道很好,店主太田先生也是一个“温热的好人”。


半个小时后,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个温热的好人。他拎着一个复古的铁皮箱子风风火火冲进客厅来,再从里面拿出盛放在专用容器上的荞麦面,一盒一盒地摆放在坐在长桌的每一个人面前。他和我想象中有点儿不一样,看起来很着急,面刚摆好就催促起来:“快点儿吃!我要把餐具撤走!”大家在慌张中开动了。




太田先生带来的跨年荞麦面


日本人有在一年之中最后一年吃荞麦面的习俗,认为有咬断一年的晦气和霉头的好寓意。 每年进入1 2 月,京都的荞麦面店老铺都会推出“跨年荞麦面”的预约,多是几人份的家庭装,我因是独身一人,通常只是当天去超市里购买,选项也有很多,热汤面和冷蘸面都有。 这天是我第一次吃到如此正式的跨年荞麦面, 红黑漆器的正方形的容器看起来十分高级,讲究得像是在老派日剧里登场的“出前荞麦面”。 为了迎合此种气氛,我走到冰箱里去倒了一杯“男山”,来自朝仓先生的家乡旭川市的 日本酒 。铃木先生笑着称赞我的“懂行”表示称赞:“要说荞麦面的话,就是日本酒呢。”日本酒和荞麦面是最佳搭档,我也是从一位嗜酒的前辈那里学来的。太田先生家的荞麦面确实很好吃,铁皮箱起到了很好的保冷效果,面条还带着用冰水冲洗过的清爽口感,蘸着冰镇过的高汤酱油,搭配日本酒,有一种回味悠长的甘甜。我理解了朝仓爸爸为什么整晚都在期待它,在此起彼伏“嘶啦嘶啦”的吸面声中,毋庸置疑成为我人生中吃过最有仪式感跨年荞麦面。


长的太田先生每天都是繁忙的,但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尤其忙。他这天从凌晨两点半就起床开始准备了(平时是四点)。不仅是因为这天人们都要吃跨年荞麦面,还因为他的店还接单给客人定制御节料理—— 这种用好几层的便当盒盛放、以菜式丰富、种类众多为特征的料理,可以理解为日本人的年夜饭。太田先生这一天总共做了2 5 份御节料理,其中有四人份的,也有六人份的,最豪华的一款,里面放了2 6 个种类。 他拿出手机向朝仓妈妈展示,两人讨论着其中的菜式:有炸物有煮物,有日式有中华,还有各种正月不可缺少的“好兆头”的代表食物。全部的工作都是和妻子分工完成的,朝仓爸爸翻出一张照片给我看,是他去店里吃饭时拍的夫妇二人的一张合照,两人的并肩站在厨房面前,露出温和而平静的笑容。


这天的店里打烊后,太田先生给妻子做了她喜爱的奶油焗饭,然后才来到了朝仓家。他自己却只是在准备料理的时候,试了试各个菜式的味道,又吃了几口剩下来的荞麦面,就是一整天的饮食。我以为是这天情况特殊,店里忙不过来,所以没有时间好好吃饭。可是他说,日常也从不正式吃三餐。“开饮食店的人,不可能正常吃三餐。因为在吃饭时间,要优先客人,要优先做客人的饭。”他很早就接受了这一现实,常常只是吃简单的饭团和客人剩下来的菜。


一进门就朝着要收拾餐具回去的太田先生,把荞麦面容器都放回那个铁皮箱子之后,却一点儿也不着急了。他坐在我对面,开始向我展示他做过的各种菜。太田先生的店,虽然打着荞麦面店的招牌,但其实什么都做。中华料理也做,日本料理也做,奶油焗饭也做,印尼炒饭也做。来过一次的客人说想吃什么,他就会加入菜单,自己在美食节目里看到什么有趣的菜式,也会尝试去做做看。这是他自以为的“到了这个年纪还在每天挑战”的重大课题。因此这些菜又都不是那种在哪里吃到都差不多味道的大众配方,而是多少经过了他自己的一些创意加工,例如,一道用猪肉和竹笋做的寿喜烧。


真是一间不务正业的荞麦面店。


“一般来说,上了年纪的日本人,去各地旅行或者兜风的时候,都会很想吃荞麦面。荞麦面是日本老年人的灵魂食物。”但其中存在一个问题,太田先生向我解释他这么做的理由:开荞麦店的话,老年人总是会来,但年轻人也许不会来。只有在荞麦面的基础上,再加入别的菜式进行组合,才能吸引各种人群的到来。”


铃木先生对太田先生店里的猪肉丼非常推崇,他每次来上富良野都要去吃这一道,据说人气非常高,前两天还有人专门从横滨慕名来吃。而朝仓妈妈则说,另有一道泡菜猪肉丼,也许更符合我爱吃辣的口味。这两年,店里来了很多东南亚人的观光客,他们总是说想吃辣的料理,他便开发了这道菜,是真的很辣。她突然向太田先生提出请求:“明天,不能做那个泡菜猪肉丼吗?”


等到太田先生收到妻子发来的消息决定回家的时候,已经临近十一点了。在临走之前,禁不住朝仓妈妈的软磨硬泡,他终于答应明天中午再来给我送一道泡菜猪肉丼,以解我思辣之愁。尽管明天也将是忙得分身乏术的一天。


十二点到来之前,我推开玄关的玻璃门走出去,站在雪地上看了会儿远方点燃的北大文字一角,以及在这之后接连打上天空的烟火。我最终没有去那个点燃“大”字的山丘,虽然我是为它而来的,但是天气太冷了,我没有勇气在零下13度的雪地里走上十分钟。而朝仓爸妈只是透过客厅的落地窗看着这一幕,“我们年纪大了,扛不住寒了”,他们这样说。其实是早就已经看够了,只想待在温暖的房间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