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记录到纪录
一开始,伊藤只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开始用视频及录音记录下跟案件和相关方沟通时的关键信息。这部影片不止是一份对案件过程的调查记录,也融合进第一人称“日记体”的自白,视角在记者的职业身份与亲历者的角色之间游离,让观众看到一份更立体有力的作品。
影片从一片深蓝泛光的海面开始,片头浮现出文字提醒大家需要深呼吸来面对这一场电影。
制片人Eric告诉我,在2017年,一名瑞典的独立纪录片人Hanna来到东京鼓励伊藤诗织一起拍摄,她们有了做一部纪录片的想法,即使最初对影片的呈现方式、架构都还没有清晰的结构,但她们尽可能捕捉能拍到的所有瞬间。
第一个画面是伊藤对着手机镜头的叙述:2017年5月10日,就在28岁生日的5天前,她有机会说出之前发生的事。5月29日,伊藤诗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以实名公开的方式向公众展示自己的受害经历,宣告已向检方审查机构提交复议申告书。
她在日记里写道:Today is the day I’m going public。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中,她面对镜头的口头表达,以及日记的书面表达都是以英文作为第一语言。高中时就依靠自己的力量申请奖学金去美国读书,在美国接受教育。伊藤在书中也提及过对英文和日文的反思,日文无法直接拒绝、表达愤怒或“粗口”,英语却可以。这两种语言就像是两种人格,在影片中,手写的英文日记以更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在银幕上,观众也更直接地感受到她的情绪。
“我想重申强奸的可怕,以及这会如何影响人生,我体会到我们的声音其实非常微弱。”在发布会上,她穿着黑衣,笃定而直接,却用尽所有能量。这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选择站出来,新闻发布会的方式让案件变得公共化。而在日本,揭露和谈论这些事情被认为是可耻的。死亡威胁、网络欺凌和仇恨邮件涌来,她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公寓去朋友家里居住。
“原生家庭”是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的题目,伊藤诗织也受其困扰。影片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家庭的片段,我们也看到伊藤童年时的照片。“家为何物”也是某种围绕着她个体经验的母题。与她关系最亲近的妹妹发来“你会被污名化”的一段语音。伊藤诗织坐在车上给妈妈打电话告知不予起诉的结果。父亲提出会陪她上庭的决定。各方的来电,语音在漫长的隧道画面中一条条播放,隧道曲折蜿蜒没有尽头,就像这一段挣扎于家人与对真相坚持的路途漫长遥远望不到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