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电:行业景气度回升,风机企业毛利率回升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39.12GW,同比增长16.85%。其中,海上风电和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分别为2.47GW和36.7GW,分别同比增长72.7%和14.4%。特别是第三季度,海风新增装机1.43GW,同比增长397%;陆风新增装机32.1GW,同比增长15%。这表明海风装机在第三季度显著回暖,而陆风装机则保持平稳增长。
当前,国内风机招标规模呈现高景气。据金风科技数据,截至2024年三季度,国内公开招标市场新增招标量119.1GW,同比增长93.0%,按市场分类,陆上新增招标容量111.5GW,海上新增招标容量7.6GW。风电招标大幅增长保障了未来风电装机需求的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新增装机量将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从风机投标价格情况看,前三季度风机投标均价维持在1300-1400元/kW的水平;2024年9月,全市场风电整机商风电机组投标均价回升至1475元/千瓦,推动风机毛利率回升。根据上市公司公告,金风科技2024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为16.43%,同比增加了2.21个百分点。
再以运达股份为例,2024年1-9月风电机组的毛利率为11.07%,比2024年上半年提升了0.73个百分点。2024年第三季度,风电机组的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12.19%,环比增加了4.66个百分点。从2024年第二季度开始,运达股份风机毛利率呈现持续回升的趋势。预计在未来,随着陆风价格的企稳和风机企业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风机业务的毛利率有望继续提升。
风机大型化趋势明显,提升单兆瓦资产价值。从2021年到2024年,运达股份的风电机组销售机型逐渐向大型化发展。2021年,公司风电机组销售以2.XMW、3.XMW机型为主;2022年以3.XMW、4.XMW机型为主;2023年以4.XMW、5.XMW和6MW及以上机型为主;2024年1-9月,5.XMW和6MW及以上机型成为主力销售机型,收入占比合计为93%。
随着机型大型化,风机毛利率持续提升。1-9月,运达股份6MW及以上机型收入52.43亿,占机组收入比例为48.69%,毛利率11.26%,比2024年上半年提升1.80%;5.XMW机型收入47.92亿,占机组收入比例为44.50%,毛利率11.11%,比2024年上半年提升0.03%。这表明公司在大型化机型上的毛利率表现较好,且有持续提升的趋势。
2、光伏:特朗普胜选为中国光伏企业赴美建厂带来不确定性
近日,天合光能与美国上市公司FREYR达成资产置换协议,获得即将投产的5GW光伏组件工厂。这一举措使天合光能成功融入美国本地市场,降低了政策和关税风险,实现了产能的本土化。这一举措体现了我国光伏企业的投资惯性。
近年来,随着2022年时任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IRA),美国计划提供高达3690亿美元的补贴扶持清洁能源产业,包括本土光伏产品。该政策以投资税收抵免(ITC)和生产税收抵免(PTC)为主,吸引了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多家中国光伏企业在2023年启动赴美建厂计划。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光伏市场的供需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4.9GW,光伏进口规模为23.5GW,差值仅1.46GW。2023年,装机容量攀升至33.176GW,进口规模却仅有26.284GW,差值扩大至6.89GW。这意味着美国本土组件供应能力正在快速提升,本土制造的比例逐步增加。
然而,特朗普在2024年美国大选中胜选,为我国企业“本土化”战略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特朗普曾在2017年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并对进口光伏组件征收30%的关税,增加了光伏企业的运营成本。他的再次当选可能导致美国清洁能源政策的调整,削减对清洁能源的财政支持,这对中国企业赴美建厂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不过,特朗普在今年9月的演讲中对太阳能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支持,称自己是“太阳能的忠实支持者”。这表明,即使他上台,也未必会重新采取对光伏行业实行全面限制。但对外企业政策方向的不确定性仍使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发展的前景变得复杂。近日,甚至已停产7年的Suniva本土光伏企业宣布复工,为美国市场再次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与不确定性。
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当前的本土化布局是一项风险对冲手段。通过在美国设立生产基地,不仅可以享受当地的政策优惠,还能降低未来政策变动对出口的依赖。然而,新的政治环境可能带来政策支持的削弱,我国光伏企业的产能出海之路并不平坦。
3、储能:强者恒强,三季度业绩两极分化
近期,各储能企业都发布了三季度业绩报告。从整理的60家储能企业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储能企业的经营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头部企业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保持了较高的营收水平,营收均超过千亿,且净利润表现强劲,分别达到252.38亿元和360.01亿元。然而,部分企业如晶科能源、天齐锂业等则面临收入和利润的双重下滑,表明行业中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
从净利润同比变动来看,超半数企业的净利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甚至有些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如天齐锂业、派能科技等亏损幅度较大,显示出在行业整体扩张的同时,盈利能力正受到挤压。头部企业凭借其技术积累和规模效应,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和成本压力,但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压力,尤其是在市场需求和补贴政策不稳定的情况下。
储能行业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价格战频发,导致许多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不得不压低价格,影响了整体利润空间,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承受长期低价的压力。电池材料(如锂、钴等)价格波动大,导致储能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压缩。此外,供应链不稳定也给企业带来了较大挑战,影响了生产效率和交付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储能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支持,补贴、鼓励政策的变动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收入和盈利能力。部分企业过度依赖补贴,未能建立稳固的市场基础,导致政策调整时经营状况剧烈波动。
储能行业属于高技术、高资本投入的领域,企业需要持续研发投入,以提升电池效率、延长寿命等,这对中小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储备提出了较高要求。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高效率、长寿命的储能产品将成为市场主流。头部企业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提升竞争力,同时行业整合也会加速,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将更具优势。
国内储能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企业已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尤其是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因其碳中和目标对储能需求较大。未来,国际市场有望成为储能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另外,储能行业作为国家推动新能源发展的重要一环,政策的支持与调控将继续影响行业格局。预计未来政策将逐步引导市场化发展,鼓励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降低对补贴的依赖。在激烈竞争下,一些中小型企业将难以持续生存,行业将进入整合期。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企业可以整合资源、提升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
整体而言,2024年前三季度储能行业的表现呈现出两极分化,头部企业盈利能力较强,但中小企业面临较大挑战。未来,随着技术创新、国际市场拓展以及政策支持的逐步完善,储能行业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然而,价格战、成本压力和政策变动等不确定因素将继续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