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谈到、问到丹法的下手问题,也就是修持丹道如何开始,这的确是一个问题,那么如何下手呢?
道家修持奉行“太上以清静立教”的宗旨,以清静为宗。
在丹道修持的正功上,有一定之规程,诸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各有其药、其景、其火、其侯。
此要真师传,不可妄加猜测和盲目投师,所有的丹法修持阶段都要建立的清静身心的基础上,且要以坐功为主,行住坐卧,坐为根本,且效应最好。
有人说,修持不在什么姿势,顺其自然为好,我觉得这是理法,没有错,但是为何祖师圣真以坐姿为多?笔者不喜抬杠,所以依然说坐为根本,坐不住也就不要谈什么丹道修持了,如何分辨,读者自己判断。
所以,丹法的下手功夫就是收拾身心,归于凝神,凝神,通俗地说,就是专注,就是身心专注于长期做一件事情,很多人坐下去,五分钟不到就思虑纷繁,坐不住了,这还谈什么丹道修持呢?心中长草,这个尚不能克服,还谈什么高深的修行,如何做到心里不长草,能够坐得住呢?
办法恐怕不只有一个,我的办法是常常劝人诵经,就是念道家的早晚课,念个几年,自然神清气爽了,这就是下手。
不爱念书的呢?那就去练练功法,练练内家功夫,比如八卦掌走圈能一走几个钟头,这不也是收拾身心吗?太极拳一个架子能盘一个钟头,这不也是入静吗?关键是能否去做到,是否有毅力,这都是最好的养生法,最好的命功,比什么玩弄精神、导引搬运来得稳妥。
那么凝神的办法到底如何?实际没有办法,有办法了,就是头上安头,实际上没有什么不是修行,上面的诵经、内家功法都是下手的方法,只是在具体的方法上,如何体悟凝神呢?如何体会神清气爽呢?
我在此摘录李西月祖师《道窍谈》和清代《金丹心法》的两段话来给大家以借鉴和体会,若能领会,自然可得凝神与气和。
夜来气清,息调神住。如其调而调之,即不蹈夫顽空。如其住而住之,又不类夫执着。斯时也,不忘不助,若忘若存。寂寂惺惺,圆圆明明。水自然清,火自然生,神自然交,气自然会,风自然正,车自然行,抽自然抽,进自然进,添自然添,退自然退。惟其神妙独得,故尔操纵如心,昏沉自然去也,散乱自然归也。能弗快活欤?
夫避灯而攒瞌睡,吾不得而见也,在公等之自持也。摇几而作醒状,吾不敢与闻也,在公等之自信也。闭目而多思虑,吾不得而知也,在公等之自除也。当清夜而昏沉者,是不勤于此功。当清夜而散乱者,是不专于此功也。不勤、不专,是负祖师之厚望矣。吾道至妙玄,犯此病者,尚其改旃。--《道窍谈》
望星呆坐,固是凝神。而呆坐久,则反足以昏神。欲神不昏而且凝,须呆坐之时,静中有动,空中有色。不与精团,灵趣常周于遍体。毋随气伏,光华独着于全身。耳无闻而间有闻,所闻在风声鹤唳。目无见而间有见,所见在月貌花容。智虑未全捐,刻见欲存无守有。聪明岂终秘,时之思培后补先。
非实非枯,旋启旋闭。鱼不跃而其机是跃,鸢不飞而其性为飞。方谓之凝神,方谓之得凝神之道。然必由静至动,由空入色。舍呆坐而遽讲灵觉,鲜不有胡僧饶舌之诮。
又古云:
活泼泼的,常惺惺然。二语是凝神本体,有心者细为领会可也。--
《金丹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