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mindfulness)是全神贯注地关注于当下,觉知自己和他人,及处于压力环境中的反应敏感度。具有正念的领导者,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并与他人相处,激励他人迈向共同目标。
文 / Ben Bryant,
Jeanny Wildi 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东方文化中的一个概念——“正念”,是一种哲学和实践,可以帮助领导者在风暴的中心保持冷静,做到思维清晰、有创造力,以保证能正确睿智地作出决策,保持领导力的专注和可靠。
“正念”的概念起源于传统佛教。作为一种强大的自我提升工具,其应用已经发展了2500多年。研究表明,“正念”能给大脑带来显著的变化:
-
让人具有更灵活的认知能力,
-
更具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
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感,
-
有更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
更能理解他人。
通过对当下“正念”的感知,可以提供一个更加丰富、更具生命力的环境,将人们习惯性的下意识行为转变为有意识的行为。
世界纷繁复杂,并且复杂程度与日俱增,这增加了我们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唤醒了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恐惧——对自己的竞争力感到焦虑,害怕犯错误,招致负面的评价。对组织生活迅速复杂化的不知所措,使得人们与“正念”联通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弱。
事实上,大脑的进化程度完全可以应付外界环境的复杂化,但要明白,简单的“应付”不能带来令人乐观的结果。如果经理人认为自己没有时间解决所有的问题,就会倾向于采用“认知捷径”。他们会变得容易冲动,导致他们越来越依赖那些熟悉的文本、图表、心智模式、经验原则、习惯和惯例来帮助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然而,凭一时的冲动行事与凭直觉做事并不一样。在采用了“认知捷径”之后,经理人的行为更倾向于无意识。
遗憾的是,无意识的认知因其“果断”的行事风格,甚至会被错误地认为是一种高效的领导力。
其实,这种行为方式与高效领导力早已南辕北辙,因为它阻碍了我们对身后多重现实的感知力和适应力。一个以追求认知捷径为标准的企业文化会导致过度简化、剥夺好奇心、执著于根深蒂固的成见,从而无法感知盲点。
为了提高效率,企业领导者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想法、感情和身体的变化,同时提高对身外环境变化的了解。基于东西方哲学和心理学不同的传统和实践,“外念”能在西方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找到源头,而“内念”则起源于古老东方的精神练习——冥想。
“外念”意味着能够感知环境。感知不同环境中的信号和线索,关注外部不寻常的信号。无论是自我还是环境,都一贯以初见而新奇的态度对待。感知环境并由此引发反思,能够帮助我们在“客观现实”和“采取行动”之间开辟出一道反思的间隙,不让“无意识”的行为占据上风。
“内念”意味着感知身体、情感和想法,这需要具备观照和监控内心现实的能力和态度。感知一个人的内心反应听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并非如此。
对“正念”的实践,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基于几个关键的手段,这些手段看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需要费一番工夫。
“正念”的第一步,是从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内心想法、情感中抽离。“持有某种想法或感受着某种情感”,与“注意到自己持有某种想法或感受着某种情感”之间有巨大的区别。
所谓从内心想法和情感中抽离,可以用看惊悚电影来进行类比。当你在看惊悚电影时,可以有两种反应。一种反应是完全被电影营造的恐怖气氛所捕获,仿佛身临其境;另一种反应是,你可以认为自己看到的不过是一束强光通过电影胶片投射在银幕上,并配以声乐营造出来的某种气氛,不必那么紧张。后者,就是一种“抽离”。
当我们在复杂局势下陷入习惯性的冲动,并随之产生某种情绪时,通常会“关闭”自己,拒绝再接收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其他信息。此时,我们便是执著于“认知捷径”,固守在某个单一因素上无法自拔。一旦我们“有选择地”接受信息,就无法看清事情的真相。
从外部环境和内心想法或情感中“抽离”出来之后,就可以开始发展对事物的关注能力。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似乎已经无法做到不带有任何评价和立场地去关注事物,而习惯于用老药方对待新病症。因此,所有的事情渐渐变得“看起来很熟悉”——都是老一套。即便某些事情看起来很陌生,我们也会找一个自己熟悉的盒子将它塞进去。
“关注力”意味着留意某人某物,却不立即对它们下定义或者作出评价。这对领导者来说其实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我们的大脑力图为一切听到和看到的东西寻求意义,这样我们就能让事情变得更简单,然后可以更加方便地决定下一步该如何做。然而不幸的是,这些来自内心的、未经检验的假设污染了我们的感知能力。
“关注力”能够使我们对外在体验保持开放的心态
,这就是“关注力”对“正念”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