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瑞德西韦这款药物目前一直处于临床研究中,不少人寄希望于通过这款“神药”解决这次新冠疫情。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太多声音,但瑞德西韦背后的吉利德科学却非常值得关注。
吉利德科学中文官方的网站上发现这么一段话:
“吉利德有数百名员工正在日以继夜的工作,竭尽所能的帮助抗击疫情,贡献我们的力量。
现在我们首要考虑的是支持在中国的临床试验,以确定瑞德西韦在治疗新冠病毒肺炎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考虑到情况的紧迫性,我们也在尽全力加速生产,提高瑞德西韦的可供应量。
”
这段话传递出的不是吉利德要实现的商业价值,而是不惜一切代价共同抗击疫情,吉利德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叫“患者为先,科学为本”,既充满了务实精神,又体现了浓重的社会责任,这对于很多现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讲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在过去的很多年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企业。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更多的企业都是在曲折发展的,不断地追求销售额、利润指标以及规模扩张。其中不乏一定数量的企业,对KPI的考核局限于趋利层面。从这一次疫情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程度的企业的差距被放大了很多倍。
那么在做企业品牌、公共品牌建设时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应该如何让企业从“趋利”迈向“向善”,进而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呢?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讲解的重点——品牌的善意。
此次讲解主要分三部分:1、环境变化指明企业升级方向:趋利与向善的力量差别。2、危机下的转机:正向价值观是企业寻找转机的关键。3、未来社会价值观发展方向,公共品牌大竞争时代到来。同时,这其中会穿插七大案例,以辅助观点的表达。
案例一:某长租平台—趁你隔离,涨你房租
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某长租公寓对于搬家不便的租户进行租金涨价,最高的涨幅达到了38.3%,说白了就是对正好在最困难的时候的租户进行釜底抽薪。该长租公寓因此事多次上热搜,新浪微博相关的话题10万次。随着话题的发酵,该品牌以往的负面消息被进一步深挖,比如不遵守合同、管家不解决问题、盲目推高房价、设计租房贷等问题,进一步加深消费者的不良印象。这样品牌显然不是在表达善意,也一定会失去人心。就像我们最前面说那句话:做品牌就是做人心,疫情期间失去的人心,会让该长租公寓在疫情过去后,品牌价值、品牌资产双双缩水,且很有可能就变成了被消费者和市场遗弃的对象。趋利的心态会导致企业的路越走越窄,跟消费者之间形成利益区隔,没办法在消费者的心中形成的品牌美誉度。
案例二:国药器械—国家医疗器械战略储备企业
相反地,我们曾服务的国药器械,他们在疫情中却是这么做的:
在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器械)是国药集团下属的医疗器械公司,在2017年和君介入国药器械品牌战略规划时,当时的营收是300亿,在2019年末,其营收超过了810亿,直逼千亿规模。而国药器械之所以能够从一个百亿企业到一个千亿经济体,除了强势的运营实力以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价值选择。
国药器械是一家很高效的公司,具有很严格的内部考核,在销售业绩、战略扩张、人力资源、组织发育等方面均有着很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在企业运营层面来讲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一家医疗器械企业,这样的企业气质可能会让消费者感到冰冷。因此我们团队为其做了一系列价值观转变方面的建议,比如在对外传播的时候,国药器械需要讲述的是作为一个央企做了多少公益活动,帮助多少医患得到救助,让多少落后地区拥有了更好的医疗器械……归根结底,我们建议国药器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去诠释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转变,从而真正反向影响了整个企业的文化信仰。
在具体的价值观转变上,国药器械主要有以下具体动作:首先,延续企业内部“向上的力量”,国药器械将这种积极正向的价值观进一步发挥能量,从而带动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甚至是医药医疗行业的走向;其次,做出善意的表达,在任何一次的突发灾难面前,包括汶川地震、非典这样的特殊时期,国药器械都需要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从而输送善意的表达;。第三,要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央企,国药器械需要长期承担国家医疗救灾物资的中央储备任务,严把质量安全关,保障百姓用药用械安全;最后,也与我们团队为其做的战略定位有关:
从品牌的口号上来说,我们团队为他们设计了一条不掺任何水分的硬核slogan——“国家医疗器械战略储备企业”。起初我们经过了几轮探讨,担心这句口号与消费者之间有一定的心智距离,但这一次疫情发生之后,国药器械的伙伴们对这句口号的精准性表示了极大的肯定,凭借“国家医疗器械战略储备企业”的身份,国药器械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传播作用。“国家医疗器械战略储备企业”也成为国药器械回应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追求中的责任与担当。此次国药器械的善意输送,以及义不容辞地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相信会对其它企业有很多的启发。
此次疫情期间,餐饮业是受到冲击与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2019年全国餐饮业收入达到46721亿元,其中15.5%来自春节期间这一传统的消费旺季。
受此次疫情影响,据不完全统计,餐饮零售业仅在春节7天内的损失就可能高达5000亿元。
约78%的餐饮企业的营收损失达到了100%以上;约9%的企业营收损失达到了九成以上;约7%的餐饮企业损失在七成到九成之间;约5%的企业损失在七成以下。
餐饮企业需要通过外卖“回血”,消费者需要通过外卖解决饮食,在特殊时期,食品的健康安全显得格外敏感,成为了宅家生活的重中之重。那么对于外卖服务来讲,最重要的事情逃不出三个突破口:谁能消除消费者担忧?如何建立信任状?怎样表达善意?
首先,如何消除消费者的担忧?
从善意出发是消除消费者担忧最好的办法。很多餐饮企业都在宣传工作和触媒场景中都积极做出了调整,尽可能让消费者感到放心,比如门口的体温测量,全面的餐厅消毒,全体员工佩戴口罩等。
其次,如何建立信任状?
如今的外卖配送多了包装封贴,为了让消费者尽可能感受到全程无接触、安全健康的外卖服务,消除消费者在点外卖时候的后顾之忧。因为细节也是看得见的放心,信任能够逐渐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