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节档代表中国电影人一次全力以赴的出招,从这些影片中可以看到花样翻新的路数与策略,也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追问:“我们是谁?”
文丨范力文
中国的电影院线已经沉寂了太久,人们指望着“久旱甘霖”般的票房表现能够重振业界的信心。今年的春节档被视作“史上最卷”,其中的每一部几乎都能代表中国电影工业的顶级水平,任意一部放在其它档期或许都能够独当一面。然而,它们蜂拥哄挤在同一个档期的原因,也是源于对于电影市场低迷的担忧——2024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整体低迷,全年票房总和仅为425亿元,是2015年以来最差的票房成绩(不包含新冠疫情的年份)。而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2024年春节档的票房却达到了刷新中国影史同档期票房纪录的80.2亿元。
因此,选择进入春节档绞杀并非只代表片方的野望,同时也是出于迫不得已的生存需要——尤其是对于投资巨大的制作而言。
院线票房下行的诸多原因之中,也包括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电影院正在现实中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替代品:家庭影院也可以做到4K画质与杜比音效;人们对于两个多小时的长片已经感到疲惫,新的蓝海是即时快感的短剧;而在“现金为王”的经济形势之下,更多消费者也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电影业这种绝地求生的境况,让今年的春节档变得很有意思。
私以为,电影院的不可替代性甚至也不再是能够提供视听体验,而是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空间——这个空间的公共规则迫使人们停止刷手机,与身边人一起沉浸式地进入一段共享的时间。这就是春节档的特殊之处,它其实无关电影,而是一种在时下与家庭相适配的生活方式。
1月28日至2月4日,2025春节档的总票房达到了95.10亿元,再一次刷新了历史。但这尚不能代表中国电影有何种回暖的迹象,如前所述,春节档太过特殊,以至于它不具备太大的行业参考性。我甚至认为,应当将春节档与其他电影档期视作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
在短短的假期中,一部电影的口碑会在朋友圈发酵,然后促使更多人携家带口去电影院,从中可以发现当下大众观影喜好的最大公约数。所以仍然可以把春节档视作一个窗口、一次当代中国文化现象的集中展演,人们会用脚投票选出最契合时代情绪的佼佼者。在这个意义上,2025年的春节档依旧非常典型,它是中国电影人用尽解数放出的大招,你会看到中国电影的动员底牌与摇人策略,会看到其中花样翻新的叙事招式与换汤不换药的基本逻辑。
《唐探1900》vs《蛟龙行动》:主旋律电影的“变格”
将《蛟龙行动》的扑街与《唐探1900》的成功放在一起比较,能够折射出一种转变的迹象。两部影片都毋庸置疑地属于主旋律电影,但陈思诚的聪明就在于他似乎总是能够跟上观众胃口的变化,而林超贤则有点故步自封地重复着自己的老把式。
毫不客气地说,林超贤过去《湄公河行动》与《红海行动》的成功反而变成了他在这次春节档的负资产。观众们会本能地把《蛟龙行动》与“虽远必诛”式的男性向军事动作片挂钩——它们开始给人一种程式化与套路化的印象,而观众们实际上已经对它感到疲倦。
影片《蛟龙行动》剧照
《蛟龙行动》所还原的潜艇军事技术细节可谓用心良苦,但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意义并不大。当某种热潮衰退后,它变成了一种相当细分的电影类型,倒像是钻进了牛角尖,只能符合特定观众的胃口。
影片刻意追求严谨的操作流程与机械术语,但这部电影的剧情逻辑和故事背景却似乎有违现实中的常识——与中国海军较量的反派阵营拥有尖端潜艇技术(这让观众能够很快地锁定现实世界中的对应国),然而它却像索马里的武装分子一样袭击石油钻井平台、扣押人质,他们的关键阴谋是利用核武器引爆海底的火山口……
于是,电影最终呈现了一个邪恶的、想要毁灭世界的、却掌握了前沿技术的敌人,与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正义的我方。于是,当你转而去看《唐探1900》时,你会意识到后者成功的原因:不论你对于陈思诚的印象如何,他是聪明还是鸡贼,是才华横溢还是自恋油腻,你大概都会承认他具有极高的电影智商。
影片《唐探1900》剧照
《唐探1900》同样没有跳出此前系列的人物设定:刘昊然和王宝强,一个负责神机妙算,另一个负责嬉皮笑脸。王宝强的华裔印第安人设定让观众觉得有点无厘头,但故事的进程让这一逐渐变得合理,并且在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民族史的高度。
故事中,白轩龄(周润发饰演)的公子白振邦(张新成饰演)由于一些不为人知的阴谋与美国民粹主义的合流,被构陷为连环杀人凶手,如果不尽快查明真相,即将推出的“排华法案”将危及整个华人社区。白轩龄与王宝强饰演的阿鬼、刘昊然饰演的秦福的遭遇始于待解的悬案,而破解案件的过程也同时重新发现了自己的身份。
王宝强堪称抽象的设定巧妙地铺陈了一段华人劳工的社会史,事实上质问了美国之繁荣背后的血污。而石油喷溅出地壳,黑色的带着矿物的未经加工的原油在华人的脸上留下的污迹,如同他后面长长的辫子一样,是一段需要自我革命的屈辱史。
影片《唐探1900》剧照
故事隐隐贴合国人对于如今美国政治现实的印象——华人作为永恒的他者,只有依靠自身的实力才能够赢得尊重,也只有自己的土地才能够安放命运,落叶终须归根。
这是一种聪明而高妙的情感策略,它并不是简单地对准大陆地区,因此它与此前一些自我陶醉和宣泄快慰式的民族主义电影不同,而是容纳了更加宽泛的、更具有普适性与包容性的“华人世界”概念,2025年“爱国”的姿势其实发生了一波更新迭代,人们厌倦了旧的模式,妙瓦底事件后的网络舆论事实上也促成了人们对于“爱国表演艺术家”的脱敏。在这个时刻,主旋律的缺席有待填充,但不能再沿用旧套路。
豆瓣有一则高赞短评称其为:“一种新的主旋律电影诞生了。”其实,这种“新的主旋律”模式可以追溯到陈思诚票房遇冷的电影《解密》——它同样暗示了某种现实中的地缘政治对抗,但又并非是大动干戈的,张牙舞爪的,兴师动众的。它有逻辑、有线索,也相对尊重观众的智力水平。
在一些细节上,陈思诚的处理有一种“老辣”。慈禧派遣到美国旧金山缉拿孙中山“叛党”的满清要员,原本与在美的革命党人势同水火,这背后理应有一层“满汉冲突”的况味,然而当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消息传来,满清高官与革命党人面对国难忽然并肩作战,岳云鹏所饰演的费洋古在电影中临死前说出的最后一句台词是“救中国”,他说的不再是“救大清”。这里的潜台词是,面对列强仇雠,满人与汉人、忠臣与叛逆的分歧应该暂且搁置,去面对那个更大的国族认同,这规避了关于清末民初历史的诸多叙述深坑,达成了关于“民族团结”的表述。
“唐人街探案”系列长盛不衰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异域世界中不同的法律环境,同时也可能是更加猖獗的犯罪活动,对于剧作想象力的解绑——在这一基础之上,“环大陆犯罪片”骤然增加;更加异质的自然和人文风情所带来的新鲜视觉,这大致可以追溯到王宝强的“囧”系列开始所喂养的趣味;而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原因是它能够勾连起一种跨越国界的国族想象,这有点像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仍留在人们心中的残影。
影片《唐探1900》剧照
而特朗普的上台让这部电影在时下的语境中拥有某种批判性。美国的民主党人或许也不会讨厌这部电影——它毕竟在讲一个曾为美国做出巨大贡献并已经融入美国社会的族裔的身份与历史。周润发在电影末尾慷慨陈词的段落拍得甚至很像一些好莱坞的主旋律,它让人想起美国电影和文学史上那些著名“咆哮法庭”的段落(《杀死一只知更鸟》),在这段戏的最后,白轩龄走出法庭,镜头给到了孔子、摩西、梭伦的三座塑像,你可以理解成这是电影对于美国人权状况的反讽,也可以解释为,华人的正当权利同属于美国立国原则的平等价值。
很难有一部主旋律电影,能够做到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不得罪任何一方。
《哪吒之魔童闹海》:安全的反抗
《哪吒之魔童闹海》代表了一种新的时代情绪——在低迷的经济周期中,人们都不同层面地受控于某种制度性的系统之中,并且或多或少对于上位者有所怨言。
关于“天庭”与“妖族”的对立,不同人看待这部电影或许会有不同的解读,精英居高临下的傲慢,而它却名正言顺地盘剥底层维系霸权,背负魔性的哪吒与被困锁的龙族则是一副狰狞面目,电影的反抗性溢于言表。
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这种故事内核在中国神话形象中并非孤例。美猴王“大闹天宫”的故事尽管也有着鲜明的左翼色彩,但它的影视改编史上从来没有像《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将天宫的官僚系统表现得如此丑恶。天界的成仙资质需要科层制的考核,于是下界妖兽内卷互害才得以晋升,然而其内部却不乏尸位素餐不劳而获者。
然而颇为有趣的是,当它的文本被纳入国际秩序的层面进行理解,那种充满了底层戾气的革命冲动,忽然能够化作一种主旋律话语,就像热衷解码的影迷们开始将天庭玉虚宫的外观与色调类比 “白宫”与“五角大楼”,将天元鼎的蛇形纹样比作美元($)的符号,将“青玉牌”的图形看作美国绿卡的图案。鹰的造型、龙的远景,以及那句似乎意有所指的“自诩照世明灯,干的却是恃强凌弱祸乱人间的勾当”的台词,这些解读或许是片方与影迷相互默会的宣发策略。于是你突然可以理解哪吒这个形象是如何被编织进一套关于民族主义的新的表述之中,同时也可以理解,电影中的这种反叛性何以变得安全。
正因如此,《哪吒2》躬逢其盛,在制作层面,它的票房成功实至名归,它呈现了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电影界断档级的工业技术水准,出色的剧本,具有传播力的人物造型,导演励志的个人故事,以及赶上了有史以来最火爆的档期。但使之成为现象级动画的原因,更在于它真正踩中了时代的情绪。
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等待出现一个能够完整地表征“国漫”自身的形象,哪吒于是变成了真正的“道成肉身”,它成为了一个国族自我想象的喻体——“若前方无路,我就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在这个意义上,更广泛的失意者群体会找到话题,也同时找到了情绪的出口。
《哪吒2》中龙族的凶神恶煞魑魅魍魉,相比仙家弟子的威风凛然,似乎在视觉上已然分出了道德高下。但是电影罕见地将观众代入这些凶恶的妖兽的视角,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它们已被宣判为孽障,但现在它们决定掀翻天庭订立的价值体系和审美体系。
如果说在《封神》中,还存在一个古典的、伦理学意义上的“正义”的西岐(周)与“邪恶”的殷商的对立,那么《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它则质疑这一整套关于正与邪的评判标准——因为道德的裁量权掌握在拥有话语权的人手中,而话语权的背后,则是冷酷的权力。
这里的潜台词是:只需拥有权力,亦能据有道德。倘若关联起那种对于天庭的“世界体系”式解读,隐隐让人嗅到一种危险性,它可能会导向一种对于生活秩序甚或国际秩序的蔑视,但是,哪吒并不顾忌这种危险,它有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绝,即使被视作“魔”也在所不辞。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为活人而战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封神2》)与《哪吒2》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能够达成一致,它们都认为:统治的合法性不是自我证成的。当商纣王殷寿背叛了殷商的传统,也就葬送了秩序的根基,天命自然就降临到了西岐的一边。如果说殷商代表一种“霸道”政治,那么周武王的西岐则象征了“王道”。
影片《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
《封神》系列颇为值得玩味的是视角的反转:殷郊和姬发都是原先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与原著中将殷商与西岐放置在道德两极的处理不同的是——在《封神》第一部中,人们首先代入殷商的视角,夷灭冀州“反贼”的战役拍得令人热血沸腾,殷商大军马匹尖啸,旌旗飞扬,于适饰演的质子姬发对敌劝降的叫阵暗示他对于军事征服的正义性深信不疑。但之后所有的时间,都是对这种迷恋征服的浪漫主义渴望的消解过程。
那场一看就耗资巨大的戏有点像是乌尔善对投资人的真金白银所做的一次视觉汇报,它奠定了观众们对于《封神》作为中国重工业神话史诗的最初印象。但为什么乌尔善一开始要用那样的笔墨去呈现一场“不义之战”?答案或许是,他希望观众与殷郊、姬发一同经历一段从被障目到最终觉醒的过程。
于是,第一部中的姬发殷郊完成了觉醒,第二部则是他们的抵抗。
而邓婵玉同样是一个觉醒者,她与殷商的太师闻仲都在诠释某种意义上的国家主义者,只不过两人的道德底线并不一样:闻仲认为,宁肯愚忠,不可背叛,因此他决定贯彻上级的意志,将西岐城百姓屠灭;而邓婵玉尽管效忠殷商,但认为屠杀平民是为不义之举。因此,邓婵玉才是《封神2》的真正主角,那尔那茜这位演员因为这个角色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她很好地演出了邓婵玉的潇洒英气,这能够激起时下最为风行的女性主义讨论。邓婵玉身上出现的人物弧光,让她在“忠诚”与“良知”间摇晃,并且最终选择了后者。
因此,剥开《封神》的上古神话外壳,会发现它的内部是关于现代性的价值体系。影片中有一段西岐城百姓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的段落,尽管气氛上有点不详,它影影绰绰地暗示了故事中的战争即将来临。但那种场景似乎也承载了某种理想的民间秩序的寄托,台词则清晰地点题:“老百姓开心,才是天下大事。”这句话放在春节档讲出来相当合适。
《封神2》的视觉与情节拥有一些令人费解的硬伤,例如殷郊法相形似蓝精灵,这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制作经费欠奉。正是这些“槽点”严重地损害了《封神2》的口碑,然而在群雄逐鹿的白热化的春节档,这种硬伤几乎是致命的,经过短视频的截取传播,许多人在纠结该买哪一场电影时,将《封神2》首先做了排除法。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对于《封神2》的价值内核的喜爱。你可以认为这是一部将宏大叙事置于苍生日常之下的电影,它甚至走向了反战的结局,这让它在今天2025年的世界有了特别的意义。影片开头众仙尊一起讨论的情节让我想起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场景,他们在昆仑山的“道德王国”上试图摆平现实中的战火。商王朝的末年事实上是一个秩序土崩瓦解的时代,“封神榜”这个核心物件的意义在于为战乱的世界重新恢复秩序,但是仅仅只是秩序也并不够,电影还试图讲述什么是“善”的秩序,西岐与殷商都在为秩序而战,但也就像电影台词说的那样,它们有根本性的区别:一边是在“为活人而战”,另一边则在“为死人而战”。西岐为家园与和平而战,而殷商则为野心与欲望而战。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失败的自画像
徐克版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与《封神2》分享着相同的“身份困惑”。肖战饰演的郭靖徘徊在蒙古的养恩与中原的亲恩“双重效忠”之间,如同《封神第一部》中质子姬发对于殷寿与父亲姬昌的“双重效忠”、《封神第二部》中邓婵玉对于殷商政令与西岐百姓的两难抉择,而两部影片也同时导向了反战的立场。片名“侠之大者”的意义并非嗜好杀戮的英雄,而是守卫生命与和平的侠客。
影片《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剧照
在金庸原著之中,郭靖镇守襄阳边关,抵抗蒙古军队南下,而在2025版的影片中,战争没有发生,宋蒙两军的交火止于郭靖的调停。
影片的视觉效果对得起投入,但是败在剧本的逻辑与叙事的方式。交代故事背景的旁白跳跃而马虎,它占据了影片开始将近20分钟的时间,难怪有锐评称其为PPT幻灯片式的叙述。
影片没有成功创造观众与角色共同遭遇与成长的时间,这让影片中的人物像是游戏角色。他们的性格与爱恨像是被提前设定的出厂设置,人们实际上并不是通过徐克的讲述来理解郭靖与黄蓉,而是依赖脑海里从金庸原著与影视改编得来的已有印象。这让人不禁要问:徐克斥资五亿改编这个故事的用意何在?
一种听起来合理的解释是:郭靖是徐克本人的自我画像。他试图用郭靖的身份困惑来隐喻自己导演生涯中南下与北上陆港的诸多无奈,而“侠之大者”则应超越歧见、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由此观之,这部大制作其实是一部暗藏秘辛的作者电影。就像去年春节档中,宁浩带有过于强烈作者属性的《红毯先生》同样遭遇滑铁卢,它与总体气氛之违和让这部电影惨淡得提前撤档。
不论从票房还是口碑角度,《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都输得相当彻底,要知道,《射雕》以3.31亿的成绩独霸开档前的预售票房冠军,然而其上座率与排片率则在春节假期一路俯冲,颇为值得玩味的是,直至笔者写作此文的大年初五,《射雕》的豆瓣评分仍未开分(2月3日,豆瓣电影显示评分为5.5分)。这通常意味着,网站的后台涌入了大量的“异常评价”。
剧组的选角是一把双刃剑,抛开肖战是否符合郭靖木讷的原著形象的讨论,其本人坐拥的粉丝基本盘为影片上映前贡献了大量讨论热度与预售成绩,而这些热度大多无关电影本身。依托单一流量明星的策略在春节档显然并不奏效。
尾声:“我们是谁”?
你可以看到的一个共同母题是重新关注“身份”,换句话说,这些春节档的影片都在追问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是谁?”
《唐探1900》中白轩龄在旧金山打拼一世,却换得排华法案;阿鬼成长于荒野,但他末了记忆起自己原初的身世;《封神2》中的殷郊一旦被愤怒所支配,就会变得狂暴而丧失自我;邓婵玉仁民爱物,但她也无法抛却对王朝的忠诚;《射雕》的郭靖是宋室的臣民也是大汗的义子;《哪吒2》中所有其貌不扬的下界妖魔都在身份的镣铐中或攀附、或隐忍,直至宿命的洗牌。
我们见证了中国电影史上新科票房冠军的诞生。截至2月6日16时,《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已经突破60亿元,超越《长津湖》,成为中国影史的票房冠军。这或许这对哀鸿遍野的电影行业是一剂强心剂。它注定将启发接下来的一系列影片的创作与宣发思路——既叛逆又保持安全,既热血也拿捏尺度,既刺激爽点也不跨越雷池。这让2025年春节档之后的中国电影,更加值得被抱以谨慎的期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责任编辑 朱振 [email protected]
图片来源
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