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分享了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思考,包括自己准备成都产品训练营PPT的经历,以及对产品生命周期和自身职业发展的观察。文章提到产品的生命周期是真实的存在,但能走出生命周期曲线的产品很少。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强调了产品经理在经历失败和成功的产品后,才能总结出体系化的产品工作方法。
作者通过自己手机上的一款旅游App的经历,说明了产品生命周期是真实的存在,但真正能够走出生命周期曲线的产品很少。
作者认为,产品经理如果一直在做伪生命周期的产品,其职业发展是不完整的。成功和失败的产品经历结合,才能帮助产品经理总结出体系化的产品工作方法。
作者通过自己在京东的经历和给线下产品训练营的同学上课的经验,强调了失败和成功的经历对于产品经理来说非常重要,是总结出一套方法的关键。
作者鼓励大家不要用阶段性的眼光看待自己,要用迭代的眼光看待自己和时代的变化。只有持续学习和发展自己,才能抓住变化中的机会。
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了即将在成都举行的产品训练营和线下聚会,邀请读者参加,共同学习和交流。
这两天在准备成都产品训练营的 PPT,每一期我都会根据大家的工作年限和能力阶段对内容进行调整。
过两天就要出发了,第一次去成都还是有点小兴奋的,据说那里好吃好玩的还不少。
今天早上我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某旅游平台发过来的营销信息。停顿一想,我至少有 5 年以上没
用过他们的产品了。
但我还是在手机里搜索了一下这款 App 的名字,它竟然还在。
原本我以为自己早就卸载了,没想到它竟然在我手机的某个角落一待就是 5 年。
这种诈尸的感觉让我觉得唏嘘,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如此真实的存在。
翻了翻订单记录,我在这款产品上的最后一单产生于 2019 年。从那以后,它就在我手机中沉寂了。
产品生命周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能真正走出生命周期曲线的产品其实非常少。
都知道产品有衰退期,但真正能走到这个阶段的产品可以说是很幸运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绝大多数产品的真实生命周期是立项、设计、研发、上线、短暂运营,然后死亡。
对于这种,我们可以称之为「伪生命周期」。
回忆一下,你们公司的产品是不是就有这种情况?
同样,很多产品经理会在自己的简历上写着从 0 到 1 的经验,但这个 1 既可以是把产品做上线,也可以是让产品真正进入发展期。
无奈,萌芽期就葬送了很多产品。
对于上面提到的那款旅游 App,其实算是被疫情冷冻了几年。大家出不去,自然无人问津。
这种受制于不可控因素的产品休眠在互联网历史上好像很少发生,至少我印象中是没有。
产品并没有挂掉,虽然难以生存,但还是艰难存续。
能表演诈尸的 App 已经算幸运了,而绝大多数没能熬过生命周期的产品都在一次次的卸载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用户需求在一次次的产品迭代中被延续,同样的需求,承载的产品却不同。
还记得当年上学时使用的校内网么,后来改名人人网,我们这代人最初的熟人社交产品就是被人人网和 QQ 承载的。
后来微博出来了,早期的微博承载了一部分人人网用户的需求,直到微信出现,局面一直被定格到今天。
微博从社交网络产品变成了社交媒体产品,核心功能还是那些,但几乎可以说是换了一款产品。
这种,就是典型的在产品生命周期中走出第二曲线的。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衡量一个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路径。
如果整个生涯里都在做伪生命周期的产品,那是极其不幸的,因为成功会沉淀可复制的方法和经验。
如果一直做的都是极其成功的产品,那也是不完美的,因为失败会给人带来全新的思维和认知。
说到这,想起了当年我从创业公司离职去京东的场景。
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我做了很多款并不成功的产品,虽然在创业公司很开心,成长也很大,但总觉得自己缺点什么。
后来我想明白了,我没有经历过真正大体量、有数据、有用户规模的产品,并且我也没有一套体系化的产品工作方法。
于是,我离职了,然后面试进了京东。
在京东那段体验也是完整的,我们把产品从不完善变完善,期间经历了业务的增长、用户的增长、营收的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是实践密度和实践质量的提升,结合失败和成功的案例经历,我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现在,我在给不同公司提供产品顾问服务时所用到的方法其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这两段经历。
同样,我给线下产品训练营的同学上课讲授的这套方法,也是通过那些失败和成功的经历沉淀下来的。
所有的产品都不会一直存在下去,客观来说,可能每个人的寿命都大于我们所做的产品。
产品有一天可能就不在了,但我们还在。
所以,不要用阶段性的眼光来看自己,觉得当下的困难就阻碍了未来的一切。
要用迭代的眼光去看自己,人是会变化的,时代和环境也在变化,只要变,就有机会。
乾坤未定时,你我皆黑马。
·················
唐韧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