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个小广告!上图意大利著名学者、作家、符号学家、公共知识分子翁贝托·埃科手中的这本《Numero ZERO》,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即将全面上市。中文书名叫《试刊号》!敬请多多关注!
在不久前与公众号“未读Club”合作举办的「告别2016阅读包」线上分享活动中,作家、译者 btr 和澎湃新闻资深文化记者石剑峰,与读者一起分享了“阅读已故的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作品《树敌》的十个理由”。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读老顽童埃科的《树敌》呢?
☟
老顽童埃科自画像
一起来看看这次分享活动的精彩回顾!
| 理由一:《树敌》所谈论的主题与当下的世界密切相关 |
首先,埃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当下世界的了解。举个例子,就比如文章《电视女郎与保持缄默》,埃科讲的是一种电视,但是可以发现他讲的内容完全可以应用到当下的互联网甚至微信上面。 文章中埃科谈了两种形式的新闻屏蔽手段,第一种是缄默,那就是说禁止,比如禁止提自杀,那就保持了沉默,沉默当然是一种新闻的屏蔽手段。但另外一种手段,埃科称其为噪音。什么叫噪音?就是说为了不让人们谈论某些东西,就大肆地谈论另一些其他不太重要的东西。 埃科在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他说: “假如他预先知道媒体第二天会针对他的某个罪行大造舆论的话,那么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警察局或者火车站附近埋下一颗炸弹,这样一来第二天的报纸头版就会被爆炸性的事物所充斥。” 然后他又非常巧妙地说,炸弹这个比喻是非常恰当的,因为它正好能够说明一声哄然巨响,能让其余的一切归于平静。 |
|
| 理由二:读《树敌》是一场有趣的思考实验 |
埃科在第二篇,也可能是《树敌》里比较难、比较复杂的一篇叫《绝对与相对》的开头说:今晚我的讲话很可能无法澄清这些概念,相反会让大家变得更茫然。我觉得今天讲座也是想要达成同样的效果。 在这篇《绝对与相对》当中,埃科当中提了几个问题,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五个问题: 我肚子疼 昨天夜里,我梦到了庇护神父 明天一定会下雨 世界将于2536年完结 死后有来生 首先讲讲他为什么谈到这五个问题。埃科一开始在谈绝对和相对的时候指出,如果我们接受用感受绝对代替分析绝对的话,那么这种感受绝对就是信仰。要谈信仰的时候,就必须要判断一样事物本身的真假。 那么埃科作为一个符号学家,或者作为一个对语言非常非常敏感的人来说,他认为我们其实不能判断事物本身的真假,只能判断对于事物状态所做断言的真假。也就是说这些陈述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通过判断这些陈述是真的还是假的,来想所谓的真实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五条来说,埃科是怎么说的?第一、第二条当然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了,主观的感受的话,只能看自己的记忆是不是准确。那第三、第四点就说明天一定会下雨,或者世界将于2536年完结,这两条就没有办法立刻验证。其实第五条死后有来生,也没有办法立刻验证,但是下不下雨明天就会有结论,但是世界会不会在2536年终结呢,我们确实难以验证的。 指出真实性这件事情,对于这些真实的陈述,对于某些事情陈述的真实与否,是永远悬而未决的。 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例子,这个后面它还有6到13,大家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像智力游戏,或者练脑子的这样一种智力问答游戏来看,把它作为一种思考的实验来看。比如说读这个书的一个方法,就是把书里面其实有很多贯穿于全本书当中类似的这样一些问题,在看埃科的答案之前,自己先做一个思考。 |
|
| 理由三:读《树敌》能让你知道什么是顶尖的互文 |
埃科有很多身份,其彼此之间肯定有很多的关联。当我们从与“小说的互文”这个角度来看待埃科这本《树敌》的时候,能获得一些新鲜的视角。 比如:《电视女郎与保持缄默》VS《试刊号》 刚刚在讲《电视女郎与保持缄默》的时候已经讲到过有关新闻屏蔽的两个方法:一个是沉默,一个是制造噪音。在埃科的另一部小说《试刊号》里,他把这个概念来了一次“具体化”:里面提到很多他们做《试刊号》时的一个选题,非常有意思,然后这些做选题的情节,又反过来印证了《电视女郎与保持缄默》里面讲的两种新闻屏蔽手段。 在《电视女郎与保持缄默》的结尾,埃科是这么写的,他说:“我们面临的伦理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回归沉默。” 大家想一想如何才能回归沉默吧。 小说名叫《试刊号》,但它其实一期都没有能出版,所以叫《Numero ZERO》,那么可以说它是个“第 0 刊”,这个“0”和“沉默”之间其实就有一个互文的关系。 |
|
| 理由四:读《树敌》能让你学会组织众多材料的方式 |
埃科说只有我们搞学问的人,才能在10分钟之内过滤掉无关的内容,找到有用的数据。 在《树敌》这一篇文章当中,大家可以领略到埃科是如何组织如此众多的材料的。他是一个非常博学、看书非常非常多的人,在《树敌》里面引用了很多很多的书籍,类型也是非常广泛。这里我稍微列举了几本,其中有比较好笑的,比如说叫《德意志种族的排便量》,也有比较严肃的,宗教类的,也有小说《俄罗斯之恋》,那是一个 007 系列的小说。 我觉得他对所用到的书材料的选择,是一种主题式的选择,有点像在互联网上经常看到的某种 tag 的标签,他通过这个主题的选择贯穿起了古今中外。 那另一方面这些引用的内容,它没有按照我们惯常的,比如说在21世纪就引用当下的一些写作,或者按照时序,他并不是这样,而完全是为了自己层层递进地进行论述安排这些材料。 |
|
| 理由五:读《树敌》能让你掌握幽默与反讽的说话方式
|
“如果说直到十九世纪,在战争中死亡的多半还是有价值的社会群体(士兵),留下的却是老弱病残,那么如今的战争体系已能解决这一问题,因为我们可以朝养老院中心等地点进行定点轰炸。比起残杀幼儿的宗教方式、禁欲行为、强制断肢体及过度使用死刑等行为,战争能更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 幽默与反讽这点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那么读这些东西的时候要意识到,它其实是在用一种幽默的、或者反讽的语调来说反话,并不是真的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种幽默、反讽在埃科的书里非常多,在《密涅瓦火柴盒》里也有一些比较好笑的段落,他的新书《试刊号》里也有不少像一冷笑话那样的幽默、反讽的段落。 |
|
| 理由六:读《树敌》能让你学会抓住小说评论的新颖视角 |
埃科自己是个小说家,又是个写非虚构类的作者,所以他不能自己评价自己写的东西。所以他写的那些小说评论,不是说我既做裁判又做选手。而是通过自己写小说的经验或者自己写非虚构(比如那些杂文)的经验,赋予小说评论一种新的视角。这种视角通常是一般小说评论家所没有的。 举一个例子,就是清单。埃科这个人对清单这件事情其实是很有研究的,因为他曾经写过一整本关于清单的书,就叫《无限的清单》。 他说,列举清单是一种古老的叙述手段。倘若对象的规模和混乱程度超过一般性描述能定义的范畴,那么作者就会用到列举这一技巧,尤其是为了突出某个空间及其内部所有事物的恢弘气势。 他从清单的这个视角来谈雨果,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因为我们可能看过很多有关雨果小说的评论,但是很少有人从清单这一个角度来切入谈的。 |
|
| 理由七:读《树敌》能让你感受戏谑评论的魅力 |
埃科的故事、小说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是在于他杜撰了很多文本或历史事件,让你误以为都是真实存在的。他还若无其事地假装告诉你这件事情多么多么真实,然后一步一步把故事延伸下去。 在《既入乡,且随俗》这篇文章中,他就杜撰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有一个执政纲领,执政纲领是什么呢?就一句话:谚语是民众智慧的结晶。 如果只看前面几段话,会觉得埃科是在反对或者批判乌托邦。但一点一点看下去以后就明白了,他可能批判的是整个人类社会、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为什么?因为他在里面杜撰国家只遵循一个纲领、一个规则。然后他用语言学一步一步分析,如果是作为一个治国纲领的话,它会有哪些问题。 仔细想想,任何一个社会和国家都会有好多好多纲领、规则、法律规范,用埃科的这种分析方法,一个一个去检验的话,任何一条法律,任何一个规则,它都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整个人类社会其实是建立在一系列荒诞规则下的。 读到最后这个国家怎么样了呢?这个所谓的幸福共和国,到最后却是令国民十分不幸,国民抛弃了这个岛屿,抛弃了这个执政官,乌托邦垮台。 最后,怎样一个国家才是完美的呢?他没有讲。 |
|
| 理由八:读《树敌》能让你更了解意大利 |
大家都知道网友经常嘲笑意大利人,尤其是军迷,说在二战中意大利军队主要负责卖萌。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的话,就相当于我军增加了10个师的力量,如果意大利与法西斯作对的话,就相当于我军增加了20个师的力量,但意大利要加入“轴心国”的话,我军就必须耗费50个师的力量去保护它,这句话的口吻是从德军角度来讲的。 我提这个的原因是本书第一篇《树敌》就讲到了这个话题,这涉及到意大利国家的形成问题了。意大利这个国家的国土在近两千年前是罗马帝国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后来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十九世纪拿破伦战争以后,它这个地方才有了所谓的民族意识。然后一直到第三次独立战争,加里波第那个时候才真正统一成国家。 如果你看历史的话,他们也没打过多少胜仗。这个国家能够形成的唯一原因,就是欧洲几大列强之间相互搞不定,然后进行妥协的一个产物了。 看《树敌》这本书,我们可以从埃科这里听到意大利人是怎么看待自己打仗那么差的。另外,意大利人虽然跟别的国家打仗很渣,但是窝里斗很在行哦,九十年代的新闻一天到晚都在报道意大利内阁又倒台了,又换总理了…… |
|
| 理由九:读《树敌》能教会你如何跨界发言 |
对一个小说家是如何跨界发言的,可以看的文章一个是《火之炫》(2008年7月7日在米兰艺术节上的发言),一个是关于天文学的发言《虚构的天文学》(2001年在天文学会议上的发言),一个是关于地理学的发言《岛屿缘何总难寻》(2010年在卡洛福泰岛屿研讨会上的发言)。这些内容的跨界都非常大,你很少会看到小说家去一些地理学、天文学甚至其他自然科学的发言吧,但埃科行。 他能参加天文学、地理学会议并发言的原因之一,是他写过一部小说,名字就叫做《昨日之岛》,里面有很多关于星象和地理的知识,所以他被邀请去参加关于天文和地理的讨论。 |
|
| 理由十:《树敌》告诉你埃科为什么没拿到诺贝尔奖 |
大家知道 Bob Dylan 最后还是没有到斯德哥尔摩领取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 对埃科来说,他有太多头衔、荣誉了。如果他拿诺贝尔奖的话,肯定是因为他的小说拿奖的。这个其实有值得讨论的地方,我个人觉得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那些老头们,会觉得埃科的小说相对而言还是非常通俗的,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这种过于通俗的原因,会被归类到商业小说类别里面。其实他的小说结构真的是商业小说的结构。但他跟丹·布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比丹·布朗懂得更多,知道得更多,能塞更多的东西进去。 当然,埃科现在是不可能拿诺贝尔奖了,但如果他一直活到90多岁的话,说不定那些老头会给他诺贝尔奖的。 |
|
(完)
感谢本文文案整理
未读Club
(ID:iunitedsky)
联合天际(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图书品牌“未读”及其他新媒体、文化周边产品客服平台。
长按上图二维码可添加关注
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上海译文出版 翁贝托·埃科 作品
点击上图可跳转阅读翁贝托·埃科专题文章
《在纯洁之中最令我害怕的,是匆忙|翁贝托·埃科的A-Z》
相关图书推荐
树敌 |
|
作者|[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李婧敬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
2016年2月19日,翁贝托·埃科逝世于意大利,享年84岁。这本作家自己口中的“偶谈集”在这个时间出版,恰恰仿佛对埃科多重身份——学者、畅销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等等——的总结和融合。 《树敌》全书收文15篇,内容跨越古今、游走多重世界,将作家的多重身份融合于一本书中:从中我们既能看到学者埃科的哲学反思、文学惦念,又能看到公共知识分子埃科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有小说家埃科创作的蛛丝马迹,也有老顽童埃科以妙想奇思书写生活滋味。 如您对这本《树敌》感兴趣, 试试长按下图二维码或戳文末“阅读原文”吧 |
上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