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会议预告:第二届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生代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学研究平台联合主办。会议背景介绍了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和此次研讨会的意义。会议将围绕经学经典化、经学文本的校理与衍变等议题展开研讨。此外,还包括集的体例与编纂等内容的讨论。会议日程包括报到、分组讨论会、闭幕式等。会议旨在为文献学研究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和思想,推动学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会议背景及目的
庆祝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成立四十周年,促进新时期文献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键观点2: 主要议题
涵盖经学经典化、经学文本的校理与衍变、集的体例与编纂、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等。
关键观点3: 参与人员及活动安排
青年学者参与分组讨论会,发表研究成果并进行交流讨论。
关键观点4: 会议意义
为文献学研究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和思想,推动学术进步和创新发展,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机会。
正文
会议预告|从“治书之学”到“作为方法的文献学”
——
第二届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生代研讨会
中国古典学
中国古典学
2024年08月21日 12:45
北京
从“治书之学”到“作为方法的文献学”
——第二届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生代研讨会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学研究平台
时间:2024年8月24—25日
地点:北京·香山·景明园
会议缘起
作为一门学科的“文献学”,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而以“治书之学”为名的“文献学”,则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新文献的不断发现与刊布、数字人文技术的兴起、中西比较视野的引入,作为基础学科的文献学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一方面是学科内部对自身历史、学科定位、核心议题、发展方向的回望与思索,对研究方法与范式的不断革新;另一方面是相关学科对文献学方法的借用与创新,既促进了本学科的进步,也为文献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在这一形势下,如何更好地继承学术传统,进一步实现本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仍是需要探讨的议题。今年是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前身为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为了进一步促进新时期、新形势下文献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加强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批评,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拟召开“第二届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生代研讨会”。
会议日程
2024年8月24—25日
北京·香山·景明园
2024年8月23日(周五)
下午:京外学者报到,景明园宾馆大厅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正白旗52号)
晚餐:景明园景明厅(主楼一层)
2024年8月24日(周六)-
2024年8月25日(周日)
早餐:景明园景明厅(主楼一层,7:30—9:00)
上午:会议(康体楼一层,第六会议室)
午餐:景明园景明厅(自助餐)
下午:会议(康体楼一层,第六会议室)
晚餐:景明园景明厅(桌餐)
2024年8月26日(周一)
早餐:景明园景明厅(主楼一层,7:30—9:00)
上午:京外学者离会
会议议程
2024年8月24日(周六)
康体楼一层,第六会议室
|
|
|
|
|
开幕式
主持:张学谦
致辞:
杜晓勤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刘玉才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
|
|
|
|
|
|
|
|
|
|
|
|
|
|
|
|
|
《白虎通》文本的生成——兼论“回应”与“概括”两种文本生成方式
|
|
|
|
|
|
|
|
|
|
|
尹更始《春秋穀梁章句》佚文复核——兼论清儒对文献语言分析的一个特点
|
|
|
|
|
|
|
|
|
唐石经磨改添注补刻文字调查表(《尚书》《仪礼》二种示例)
|
|
|
|
|
|
|
|
|
|
|
|
|
|
|
|
|
试论数字时代古籍辑佚的目标、方法与体例——以两汉《仪礼》佚著新辑为中心
|
|
|
|
|
|
|
|
|
|
|
|
北京大学图书馆李盛铎旧藏之和刻本经部文献所见白文本与经注本叙录
|
|
|
|
|
|
|
|
|
戴震《经考》《经考附录》史源暨讥讽《经义考》的时机初探
|
|
|
2024年8月25日(周日)
康体楼一层,第六会议室
|
|
|
|
|
|
|
|
|
湖南图书馆藏《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叶德辉批校本述略
|
|
|
|
|
|
|
|
|
|
|
|
|
|
|
|
|
《永乐大典》辑录方志体例考——以“湖”字册(卷2260—2292)为例
|
|
|
批校、粘贴与刊印——以赵一清《三国志注补》的三个稿本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