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于1930年的《华华年刊》“校史概略”云:
本校于民国十二年春季,为游美学界李迪华余楠秋先生等所创设。十五年冬季,前校长因校务烦劳,且担任复旦教务,未能兼顾,请王步贤先生接办,王先生莅任后,规画一切,以学生日增,寄宿舍不敷分配,首谋校舍之建筑,得校董蔡仁初先生襄助,克凑成功,即今愚园路三百五十三号四层楼校舍是也。
1937年1月,“华华中学”由进步团体“上海大学留沪同学会”接办,成为“秘密红色据点”。1920年代入党的早期共产党人林钧、许德良、孔另境分别担任接办后的校长、教导主任和训育主任,后任外交部副部长的韩念龙也曾当过该校教员。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八路军在上海设立驻沪办事处,主任潘汉年将华华中学定为联络点,苏州反省院出狱的爱国人士被安顿在校内,再逐个安排工作。曾任上海市长的曹荻秋也带人来此住宿。“孤岛”时期,学校的特殊环境更为抗日救亡提供了便利条件。
《申报》记录,1928年“华华中学”愚园路新校舍落成之初,没有门牌号码记录,仅描述为“愚园路兆丰花园东首”。校舍是一幢漂亮的西式建筑:“坚固宏敞,左右前后,又饶有园林之盛,犹合于青年学子修学云。”中学附设有操场,里面除宿舍、膳堂、图书馆、阅览室外,还有物理、化学等实验室。1930年7月7日,《申报》首次出现华华中学愚园路353号门牌。1932年3月16日,首次出现华华中学愚园路1341号门牌。
据顾哲铭先生研究,“世界范围内的门牌号体系主要有三种原型:‘欧洲传统体系’,‘距离型体系’和‘时针型体系’。”1930年代以前,上海公共租界在所有区域内杂糅“欧洲传统体系”和“时针型体系”。“西式房屋”多采取前者,“中式房屋”多采取后者。但“华洋分隔、交错间断”式的二元门牌号体系造成的混乱让人无所适从,邮差也经常投递错误。故工部局董事会在1932—1935年间曾经大规模重新编制过公共租界门牌号码,愚园路门牌也在此际变迁,遂有华华中学门牌号码的变更。
经AI技术处理的“华华中学”校舍旧影
但今日去愚园路1341号,却找不到漂亮的“华华楼”。此事要从近代民族资本家章荣初说起。
章荣初先后创办中央印染厂、上海纺织印染厂、荣丰纱厂、川沙纺织厂、菱湖化学厂等。新中国成立后,章荣初选择留在大陆,积极参加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任上海市棉纺业分会董事、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1972年在上海去世。当年,正是他租下了自住的愚园路联安坊对面、业已关闭的华华中学场地,搬入中央印染厂的部分机器,改厂名为中央丰记印染厂。
然而印染厂因污染环境、噪音等问题,一年后被停工。章荣初卖掉印染厂,据登记史料记载,此地后一度为九信印花漂染整理厂。抗战胜利后,1947年同丰印染公司三分厂扩产至此,但实际并未开工。据1949年最终完成上下册出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愚园路1341号地块标示有同丰印染公司、大德印染厂和皇家旅社。
大德印染厂后于1956年公私合营为大德新记印染厂,再合并若干企业于1959年9月成为上海大德捻线厂,1966年更名为上海色织捻线厂,1986年色织厂关门,1988年新联纺公司从外滩24号搬到此地办公,至今仍是一家实体运行,集外贸、展示、工场为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
而我们寻访的“华华楼”也依然存在。其难以被发现的原因,是它虽然在愚园路上有进出大门,但原来刻有“华华中学”字样的正门应是朝南面向里面操场的,故今日从愚园路沿马路和新联纺里已无法辨认出历史风貌。但从兆丰邨和另一个侧面拍摄,会发现这栋楼的骨架依然清晰可见,四层高度和八个隔断不变。
建筑比人更坚实,更高寿。“华华楼”见证了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进程,包含了十年华人中等教育创建史(1928—1938)、一年上海大学革命史(1937—1938)、五十年民族纺织工业发展史(1938—1988)、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外贸史(1988年至今)。我们期待“华华楼”的再次蜕变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