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
+
“综合改革”,或意味着上海国改的广度和深度均超前
9
月
19
日,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贯彻落实
<
上海市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的实施方案
>
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国资改革的路线图。其中,《综改方案》尤其强调“区域性”和“综合改革”两大特点,“区域性”意在全区域营造有利于国资改革发展的生态环境,打破“属地”政策管理原则,除上海本地国企外,驻沪中央企业、其他地区驻沪国有企业也可以参照执行相关政策;“综合改革”就是全方位探索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集中各类优势政策推动国资国企成为落实国家战略,我们认为此次《综改方案》的两大特点或意味着上海国改的广度和深度均超前期。
调整三大分
类,明确三大目标,集中力量聚焦核心优势产业
《行动计划》将原来的分类调整为“市场竞争类、金融服务类、功能保障类”,在新分类下,上海国企分别有
25
家、
6
家、
13
家,并明确上海国资改革的三大方向和目标:(
1
)市场竞争类企业,要基本实现整体上市或者核心业务资产上市;(
2
)加大开放性市场化联合重组力度,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优质行业、优秀企业家集中;(
3
)扩大员工持股试点范围,构建员工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此外,《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国资未来进一步优化布局,
80%
以上的新增投资聚焦关键核心产业,
80%
以上的国资集聚在重点优势企业集团。
时间表确定,未来三年上海国资改革政策落地或全面提速
今年下半年以来,国企改革持续纵深推进,上海国资改革持续受到政策重视:
7
月,经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深圳“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
9
月,国资委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上海、深圳、沈阳三地的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是全方位的、涉及到各个领域的改革。而在
9
月
5
日的《综改方案》也进一步确定了时间表,到
2022
年,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系列成果,建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我们认为这意味着未来三年,上海国资改革政策的落地实施或全面提速。
方向性文件部署已基本完成,上海国改提速具有示范意义
从今年
3
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国资改革,表述有明显转变;
4
月
28
日,国务院印发《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明确减政放权的市场化改革方向;
6
月
5
日,国资委印发《国务院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
2019
年版)》,落实减政放权具体内容,目前来看,国企改革方向性的政策文件的部署已经基本完成,我们预计未来国企改革正式进入全面落地阶段。上海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国资体量上,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国资网站数据,
2018
年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3.52
万亿元,利润总额
3439
亿元,因此,我们认为上海国资改革对于全国来说示范意义较大。
投资逻辑:国改“属地”原则打破,关注三类投资机会
我们认为此次综改方案打破
“
属地
”
原则意义深远,事实上打通了本地国企与央企的界限,通常来看,央企在传统上游行业优势较大,而上海本地相对在中游制造业相对较强,两者有效配合,从而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上海乃至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因此,综合来看,我们认为上海国资改革投资机会可以重点关注三条主线:(
1
)央企有望与本地国企或民企加强合作的领域,如新兴制造:
云赛智联、数据港等
;(
2
)未来国企资源有望聚焦的传统优势产业,如:
上汽集团、上海电气
;(
3
)受益于竞争类国企整体上市预期,关注背后为优质国企集团的上市平台,如:
东方创业、锦江投资
等
。
风险提示:国企改革政策落地到国企集团、上市公司实施推进之间存在时滞,节奏可能不达预期;国内宏观经济超预期下滑、信用风险导致流动性风险、中美贸易摩擦反复等因素导致的市场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