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人:
我基本上看了每一届的奥运会开幕式,因为开幕式往往反映出举办国家的一些文化特色,呈现出他们最想向外界展示的东西。这次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虽然是北京时间凌晨开始,我还是坚持爬起来看了。
打开电视机时已经是运动员进场的环节了,我当时觉得有点奇怪,心想我难道是记错时间了吗?后来我才意识到原来运动员进场和表演是交叉进行的,而且表演的舞台就是塞纳河以及两岸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这个设置非常特别,是以前的奥运会开幕式完全没有的。通过这个形式,法国人尽情地展示了他们丰裕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建筑、城市景观、艺术品、古典乐、流行乐、文学、电影等等,包罗万象。但央视转播解说得很少,感觉没有充分传达出创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信息,很多东西要靠观众自己体会,可能会给中国观众造成一定文化误解,引起了很多争议。
尹清露:
解说少这点我也深有感触。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地方是开幕式后半程,大家已经在电子音乐的伴奏下很嗨地跳舞,解说好像不知道该说什么,来了一句“这些音乐是旨在保护地球”。
董子琪:
开幕式最后热气球飞上天的时候,央视女主播说,它目的地是哪里呢?这里好像有一个思维的差异,我们预设热气球一定要去一个地方,但可能它只是升空而已。除此之外,开幕式还借用了游戏《刺客信条》经典的蒙面人形象进行串联,在法国的各个文化景点和重要事件场面中穿行。《刺客信条》是可以选男主角或者女主角的,非常正确多元。可能是主播不太了解这个游戏,所以解释得比较少。如果能解说更充分,观众也许能更好地接受传递的信息。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博物馆那一部分。像《博物馆奇妙夜》一样,卢浮宫里的画作活起来了,人物都跑出来看开幕式。但我也看到一些批评,其中一个是说,这种松弛感是一种“纸尿裤的松弛感”。但这可以和《巨人传》相关联,本来狂欢就带有生殖器的发泄,也算是一种文化传统吧。
开幕式中的蒙面人。图片来源:微博@奥林匹克运动会
尹清露:
开幕式后面,大家恣意地跟随音乐跳舞蹦迪,其中有我很喜欢的音乐人,比如法国组合M83。但央视解说强调的是这些音乐传达了哪些意义,还是一个阅读理解的思路。我当时跟同伴一起吐槽:没有意义不行吗?纯嗨不就完了吗?在我的印象里,这是一场非常有派对感的开幕式,也是一场充满人情味(或者说人味儿)的开幕式——也许正因为这一点,这届开幕式被吐槽为j人地狱,一看就是p人搞出来的。
林子人:
我觉得,蒙面火炬手最大的意义是他在空间上把一个叙事串了起来,更好地展示了巴黎的各个城市建筑。考虑到这一次开幕式的主舞台是塞纳河,通过调度火炬手的位置和视角可以把不同的表演场地串起来。
直播当晚,Sororite“姐妹情谊”篇章掀起一个高潮,引发了很多热议。在这一章中,十座法国历史上的女性名人雕像缓缓升起。篇章名sorority其实是和fraternity对应的。Fraternity一直以来代表着法国著名口号“自由、平等、博爱”中的“博爱”,但是女性主义者一直质疑“博爱”指的是兄弟情谊,没有女性的身影。所以,在这一次开幕式上,导演加了这个篇章去彰显女性的存在感。
手持法国国旗的黑人女歌手。图片来源:微博@奥林匹克运动会
在这一章的开场,一个手持法国国旗的黑人女歌手演唱了法国国歌《马赛曲》,在她唱歌的过程中,镜头移到了塞纳河,河面上有十个基柱,从基柱里面升起10个法国历史女性人物的雕像。与此同时,电视用字幕告诉你这个人是谁,为什么重要。当雕像升起的时候,配乐非常肃穆安静,非常神圣的感觉。等到雕像全部升起,马赛曲也进入了一个高潮,除了那位手擎国旗的黑人女歌手以外,还出现了女性唱诗班进行大合唱。看到那幕,我泪如雨下,觉得太感动了,它给我的感觉是女性在历史中的重要性终于被承认了。
尹清露:
那应该是为数不多安静肃穆的part,其他部分都很吵闹,到这里突然非常神圣。
林子人:
雕像中其实有一些很有趣的人。我之前读《文艺复兴人》,里面介绍了各种各样文艺复兴时期有趣的人物,也提到了开幕式雕像之一的克里斯蒂娜·德·皮桑。书中介绍说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文学家。皮桑出生于威尼斯,十五岁就结婚了。她和丈夫感情很好,但丈夫很年轻就突然离世了。变成寡妇的皮桑一度穷困潦倒,不得不去法庭打官司要回丈夫的遗产。为了生存,她开始以写作为生,一生写了非常多的作品,可以说她是法国历史上甚至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以职业写作为生的女性。
开幕式雕像之一的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图片来源:CCTV1综合频道
她还有一个“女权先锋”的身份,在15世纪时参与了一场非常重要的文学争论。这场争论关于欧洲中世纪的一部传奇小说《玫瑰传奇》,讲述的是一个男人追逐爱情的冒险。在故事中,作者把女人形容成玫瑰,男性追求爱情的过程就像是去摘花,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意象。但在皮赞看来,这部作品是一部贬低女性的作品,所以她参与了这场笔战,抨击它是对女性不公平的诋毁,之后,她以自己的经历为写作素材谴责女性没有办法接受教育以及社会对寡妇的漠视。她认为历史上的男性总是嘲弄女性低人一等,说她们无知又诡计多端,还会与人通奸。紧接着皮赞非常辛辣地指出,女性怎么可能既无知又诡计多端呢?
她在作品《女性之城》里面构想出了一座保护女性的城堡,并且假设了男性诋毁女性的原因,其中最为尖刻的一条是这么说的:阳痿的老男人通过诽谤女性来获得别人拥有而自己无法享受的快乐。所以皮桑在历史上真的是一个非常大胆、很有能力的文艺女青年,这也是她在奥运会开幕式拥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其实,这10个女性都有非常多的故事可以讲。
尹清露:
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个身骑银马的机械女战士在塞纳河上缓缓奔驰而来,并引领着所有参赛国的旗手走向主席台。虽然存在争议,但根据服装设计师本人的说法,机械女战士的原型是著名法国民族英雄圣女贞德。
在《战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一书中,日本学者斋藤环不仅大量分析了日本的战斗美少女,还指出“战斗美少女”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一类形象的始祖正是圣女贞德。他认为,与日本动漫中那些被欲望消费的战斗美少女形象不同,贞德首先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与那些被大量生产的客体文化消费产品有着本质区别。
以这个视角来切入这次开幕式也很恰当——网友们说奥运会上女性终于成了为了第一性,不再是第二性了。我们不用说女性相对于男性怎样,而是女性本身就应该得到承认。
身骑银马的机械女战士。图片来源:微博@奥林匹克运动会
林子人:
这届奥运会的女性元素非常多,它的logo就是一个女性的剪影,而且它也是有史以来第一届男女运动员人数相等的奥运会。
尹清露:
我也看到了很多有争议的部分。比如说开幕式结束后,有保守派的宗教人士表示抗议。在国内,随着男子体操团体以摘银收官,大家会对其中一名运动员的表现感到非常不满,说“竞技体育,菜是原罪”,这个感觉又跟热议的“松弛感”相悖。对于这一点你们有什么看法吗?我们对于奥运的观感和叙事在最近这些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潘文捷:
关于松弛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奥运会主办方多次搞错韩国国旗这件事情,以及其他一些掉链子的环节,大家都会说这是法国的松弛感。
我当时就在想,如果这次奥运会不是在法国办,而是在一个热带小国或者是其他国家办,大家还会说这是松弛感吗?我之前看过一个蛮有意思的广告,大概讲的是职场上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如果是一个男生的话,就是boss,女生就是bossy;男生是persuasive,女生就是pushy;男生是dedicated,女士就是selfish。同样的一件事情,男生是neat,女生就是vain。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是根据既有标签的——如果你得了奥运金牌,你是有松弛感,如果没得,你就是松松垮垮;开幕式在法国办,大家对它的印象就是松弛感,我们中国应该学习,但如果是在一个大家印象都不太好的地方,可能完全不是这样的评价。
松弛感是要有物质基础作为寄托的。比如说殖民帝国时代,在大英帝国,哪怕是一个囚犯,也可以通往海外占据澳大利亚,法国人再怎么样,在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也是一等公民。其实我们对整个法国以及欧洲中心文化的崇拜,也是造成大家把很多掉链子环节当成松弛感的一个原因。我看到一个视频,一个韩国人发现韩国的国旗在奥运会上被搞错,感到很生气,于是他在韩国当地的巴黎贝甜买了一个法式面包,把面包扔到地上到处摔。在中国,上海也被叫做东方巴黎,大家一整套对于巴黎的向往和崇拜,也可能造成了我们对法国下意识的美化。
图片来源:微博@奥林匹克运动会
尹清露:
关于对法国的美好想象,我最近也看到了有点匪夷所思的说法。比如有个热搜叫“法国人太爱中国人”了,大概内容是比赛开始前一个环节,法国人将某个选手的国旗错放成了中国国旗,大家就会说这是法国人太爱中国人。好像只要有和法国沾边的行为,我们就会非常高兴。
松弛感确实需要物质作为寄托,那些被夸松弛的运动员本身实力是非常强的。所以,我们说的松弛和刚刚提到的“纸尿裤的松弛”有本质区别,我们还是会区分松弛跟摆烂,还是有一个焦虑的底色。但无论你有没有实力或者其他东西作为保障,你都应该过得很开心轻松。
董子琪:
随着奥运赛程的推进,很多中国观众指责法国的奥运会太过松弛摆烂,那这个指责背后反映了哪些期待呢?是“他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像我们一样规范”吗?我看到的批评大多是比较具体的,比如说质疑巴黎的泳池是不是没有达到国际游泳比赛的标准,让很多运动员没有办法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这种质疑和期待好像都有相应的标准线。
子人那篇稿子里
说酒神精神传递了类似“都会好起来”的信息,但我觉得这在中国观众那里其实是不成立的,因为大家的背景、前知识和前历史是不一样的。张灏在《幽暗意识与时代探索》中对比了儒家传统和基督教,简单来说就是儒教认为人是可以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的;基督教认为人无论如何都背负着原罪,不可能成为完人,人和圣之间的沟壑是无法逾越的。我们潜意识中的儒家传统可能造成了某种焦虑。
从这个角度来想,“都会好起来”对中国很多观众和运动员来讲是无效的,因为他们想的是,我本来就很好、很舒适,所以我要摆脱舒适圈,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个世间的圣人。
《幽暗意识与时代探索》
张灏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2
林子人:
我昨天看到一家机构媒体在社交媒体账号上发了一个短视频,视频标签叫做 “00后奥运小将,展现真正的松弛感”。短视频的文案是这么写的:
不知不觉,00后乃至05后已经开始在奥运赛场上挑大梁了。大家发现,这届00后小将身上有种初生牛犊的松弛感,和奥运精英的严肃身份形成鲜明反差……领奖台开心公主抱,有人背着动物园来参赛,有人比完赛就去追星,还有人约对手去打游戏。实力超群,情绪稳定,日常搞笑。网友辣评,有一种很强但不靠谱的感觉。
“实力超群、情绪稳定、日常搞笑”,虽然三个词是并列的,但其实最重要的前提是最前面四个字“实力超群”。媒体对于松弛感这个词的运用,其实迎合了大众的一种潜在社会心态,就是我们不想再看到努力的艰苦了,而是想看到一个人生来就强。实力变成了一个默认的东西,像现在我们崇拜家境很好或者出身很好的人一样,当别人努力才能得到你与生俱来就有的东西,你当然无需展现为之付出的艰辛和泪水。
与努力的艰苦相反,我们想看到是运动员舒适快乐的那部分。因为这种社会心态的转换,所以我们会去强调运动员在日常生活中是个很好玩的人,或者说他在领奖台上做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短视频中有一个镜头是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得主、19岁盛李豪的赛后媒体采访。记者问有什么梦想,盛李豪有点愣住了,露出了腼腆的笑容,说他没有什么梦想。我看到这个片段在想,为什么剪辑师要把这个片段剪进去?大家为什么会觉得一个19岁的男孩子在得了奥运冠军之后告诉记者他没有梦想是一个很好玩甚至有点萌的事情?我其实不觉得他萌,甚至觉得有点可怕。好像这个人活到19岁,他所有的人生意义都是为了在奥运会上拿到这块金牌,完成了这个事情,就没有其他可做的了。
盛李豪接受采访。图片来源:微博@歌且行风长吟
整个视频没有交代更多的上下文背景,只是一个非常短的一个cut。我觉得在这个cut里,很显然剪辑师想强调某种“摆烂”的气息。我质疑的点恰恰就在于为什么要强调这个?
尹清露:
这也迎合了一种社会心态,一方面你的实力要强,要生来富有,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想摆烂。你问我有什么梦想,我会说没有梦想,就想过舒服的一生。
董子琪:
又想赢,又想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