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生前喜好抽烟。我们担心他的身体,屡次劝说,皆无效。父亲常常说,抽烟是他的爱好,谁劝都没用。加之父亲身体素质一向很好,没有什么大毛病,最难缠的腰间盘突出,竟也慢慢自愈了!所以我们也就不再强劝了。
父亲喜欢抽烟,呼和浩特的特产烟应该是大青山、苁蓉之类,我没有给他买过。我觉得贵,我不记得我曾问过价格,或许只是我觉得应该很贵,没有必要。当然也不是贵到买不起,只是买烟这样的念头一闪而过,没有太多考虑。
我只是给他买最普通最便宜的那种,什么钻石、北戴河,几十块钱一条。我觉得父亲很满足了,因为父亲是极少买烟的,他从来都是自己卷烟。父亲的卷烟,在十里八村也是很有名的。
父亲手巧,在卷烟上更是如此。寸把宽的纸条,四六对折,捏一撮烟末(烟草末,也叫烟丝),均匀撒在折纸的槽痕里,弯曲了手掌,转一转,就将烟纸把烟末裹得严严实实、紧紧巴巴的了。这样卷成的烟卷儿,往往是一头粗一头细。最后把稍粗的一头扭一个结,点着了,吧嗒吧嗒吸起来。前后过程,不超过半分钟。
小时候我看父亲卷烟看得出神,也模仿起来。我用纸卷了一个空管,点了火就吸,灼热的火苗便窜到了嘴里,嗓子里,吓得我赶紧扔了,哇哇大哭。更小的时候,父亲曾经用烟斗抽烟,吸一口,便用拇指肚摁摁烟斗里燃得红亮亮的烟丝。我在一边看得入迷,在父亲吸完一口后,我用柔嫩的拇指摁下去,哧溜一声,烫起了水泡。估计也是哇哇大哭。这事我不记得了,是父亲告诉我的。
父亲卷烟,烟末是买来的,极便宜,两块钱一斤,能抽上一两个月。烟纸则多处取材。最常见的就是日历纸和作业本。日历纸柔软,长度适中,是烟纸的好材料。然而日历纸最大的缺点就是资源稀缺,每天只有方寸大的一小块,有时候一天还没过完,父亲就把这天的日历裁得只剩下最黑最大的那个数字了。捉襟见肘的感觉。
作业本就好多啦。小学的时候,写过的作业本,常常被父亲拿去卷烟。有一年冬天,我参加了一个什么科学考试(考试内容就是小学生自然、地理。这些课一直被当作副科,老师从来不讲,书本也是崭新的,但我觉得很有意思),这个考试来的很突然,不知道是全县的还是什么范围的,我稀里糊涂报名参加了。后来竟然得奖了,老师给我捎回了奖品,一枝有蝴蝶结装饰的自动铅笔,一个十六开大的作文本。作文本有着蓝紫色的封皮,右下方有一个红红的公章,公章下用蓝色钢笔写了几行字:奖给忻丽丽同学,优秀奖。年月日。我喜欢的不得了。我对父亲说,大(方言对父亲的称呼,读阴平声调),别把我这个本子卷了烟。父亲没有说话。后来,这个本子确实完好无损,一直保存着。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了。
后来我就离开家上中学和大学去了,父亲一如既往的卷烟。只是后来不怎么用作业本了,商店里有卖专门卷烟的纸条,一沓一沓的,有红色或绿色的封皮,大小合适,尺寸均匀,柔韧性好,使用方便。于是父亲的烟末中常常放着一沓沓红红绿绿的烟纸,很是温馨。
父亲衣兜里常常装一个塑料小药瓶,里面装着烟末。在田间地头,劳动之余,拿出小瓶子和烟纸,卷上一支,提神,解乏。他一边吞吐着苦辣的烟气,一边和乡人们谈论着今年的收成,乐天知命,苦中作乐。小药瓶多年如一日陪在父亲身边,被父亲粗糙的大手摩挲得愈发光滑。烟末也常常洒落在衣兜里,洗衣服的时候会流出黄黄的水渍。
由于父母的勤劳和节俭,家里光景一直不差,很富足。最近几年更是压力小了很多,父亲每年也有一些工资收入,可是父亲依然不舍得买烟。村里的人常常打趣他,哎呀老忻,啥年代了,你还在卷烟啊。父亲笑笑,不说话。有时候我回去执意给他买些,他说不要,却很喜欢。虽然我会给他买几条烟,但是父亲舍不得抽,都放起来,他觉得买来的烟不耐抽,只有忙的时候才抽一支。有空的时候,他还是习惯卷烟。他蹲坐在马扎上,撕下一片烟纸,捏一撮烟末,娴熟地卷着烟。然后悠然自得的抽起来,屋里飘着熟悉的烟味。那烟味充满了我对父亲的所有回忆。
我觉得,从卷烟到买烟,算是进步了,父亲应该是知足的。买好的烟,我觉得没有必要,我觉得贵的烟和便宜的烟,区别不大,就像名牌和普通衣服。这样的认知误区,直到父亲去世。
父亲去世了,留下了一条没有抽完的便宜的烟。办丧事的时候,家里买了很多稍好的烟,父亲一辈子都不曾抽过那么多。我在灵前给他烧香,敬烟。好的烟吸着没啥异样,便宜的烟,却是又苦又辣,呛得只流泪。我终于明白了它们的区别。
从来不给父亲买烟的我,这次出差回来,在南京转机,在南京机场看到卖烟的,终于停下脚步,买了一条第二便宜的烟给父亲,南京烟,两百块。红色烫金的烟盒,很是精致。我想象着,父亲拿到烟的激动,点一支抽抽,说,不好抽。然后放起来。等到家里来了人,他又拿出来让人家尝尝,有些小炫耀地说,闺女给买的,一点都不好抽嘛,那么贵,白花钱。孩子就爱瞎花钱。人家会说,挺好的啊,这么贵的东西,哪能不好。他一脸得意。
我是周二回来的时候给父亲买的烟,父亲是周日的时候去世的。我没来得及拿给他,甚至没来得及告诉他。回来后我只给他打过一个电话,还忘了告诉他,给他买了好烟。对了,还有一对玉色玻璃酒盅,他也爱喝酒。只是以后别再用杯子喝了,量大,还不好看。父亲,您听到了吗?
虽然每天都在用Excel,但你未必真的懂它
整个课程共18个课时,每周约3-5课时,
由浅入深
让你从Excel小白到Excel达人
我们重点推荐这门课
▼点击「阅读原文」,可报名此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