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故宫名画引入茶盘,让喝茶更风雅 ·  昨天  
收获  ·  新刊 · 目录及简介 | ... ·  4 天前  
历史与秩序  ·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诗词 ·  4 天前  
历史与秩序  ·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诗词 ·  4 天前  
收获  ·  2024-6《收获》|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译文

从简·奥斯丁、伍尔夫到普鲁斯特、海明威,那些伟大作家的讣告

上海译文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4-04 18:14

正文

纪录片《讣告》(Obit)中的一张图片(Green Fuse Films)

在最早(二月份时)与编辑沟通,帮忙准备这篇原题为《Classic Literary Obituaries From Virginia Woolf To Marcel Proust》的文章时,并没有预计放在今天这个清明节的日子来推送。不过倒也赶巧了……

大家可能知道,在西方很多媒体,都有自己专设的讣告专栏和编辑。在 2016 年八月时,《纽约时报》的讣告作者布鲁斯·韦伯(Bruce Weber,曾写过 E·L·多克托罗、菲利普·西摩·霍夫曼等作家的讣告)在退休前,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一篇写给讣告生涯的讣告》的文章,回顾了自己漫长的“纽时生涯”(三十年),和八年的讣告专栏作者的经历:

在过去的八年多时间里,我不需要再构思故事。在数百个下午,我在网络世界里深挖,在时报的档案库——也就是“太平间”——里翻看发黄的新闻剪报。然后进行电话采访——这是必要的,有时非常折磨人,往往伴随酸楚的笑声或眼泪,一半工作是询问死者的亲友,另一半则是安慰他们。他们希望我的报道赋予他们的痛苦真实性和份量,不要丧失其中的精华。

上图左为布鲁斯·韦伯的自述《生命之轮:一位骑行中的讣告记者回忆录》(Life Is a Wheel: Memoirs of a Bike-Riding Obituarist),图右为以《纽约时报》讣告专栏作者们的经历拍摄的纪录片《讣告》(Obit)

布鲁斯·韦伯在文章中有一句话对“讣告”这种文章作了重要的定论:

讣告是对一个生命做出的最早的结语、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公开评价,是对值得纪念的东西的判断。

而对本文的主角——从简·奥斯丁、王尔德,到伍尔夫、海明威等等——作家们来说,讣告或许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职业生涯的最终定论。只是写于当时那个特定时间点的评论,或许与作家的作品本身一样,这些评论的价值,同样需要漫长的时间来考评。

正如布鲁斯·韦伯所写:

从讣告部门退休这件事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我可能是走了,但你们却不会完全摆脱我。我的署名大概会继续出现几个月,乃至几年,因为我写的四五十篇讣告的主角尚在人世——用不客气的讣告圈行话来说叫未来的死者。也许,我的署名甚至会在自己死后出现一两次。顺便说一句,这可不是我渴望发生的事。

在以下摘录的几位作家的讣告中,除了惋惜、哀痛,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的东西,比如对菲茨杰拉德文学成就的界定(他是否伟大尚需要时间来证明);比如对海明威自杀现场的描述;比如对王尔德经历的同性恋审判……但对我们来说,能在很多年后,看到由这些伟大作家生存于同时代的评论家所写出的文字,或许是一件幸事。(限于篇幅以及工作量,文中讣告仅为摘录,并非全文)



简·奥斯丁

1775 年 12 月 16 日 - 1817 年 7 月 18 日

1817 年 7 月 18 日凌晨,英国作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病逝于温切斯特,年仅 41 岁。在一封写给范妮·奈特(Fanny Knight)的信中,简的姐姐卡珊德拉(Cassandra)描述了简的最后时刻:

“在她临终的半小时之前,她感觉自己就要死了。那半个小时是她的搏斗挣扎,可怜的灵魂!她说她无法告诉我们她的遭受,尽管她抱怨过那小小的却顽固的疼痛。我问她需要些什么,她说别无他求,只求一死,她的原话是:‘上帝承认我的忍耐,保佑我吧,哦,保佑我吧!’”

英国的报纸都报道了简的死讯,大多简短,寥寥数行,根本没有提及她的小说。下面这则登于 1817 年 7 月 28 日星期一的《索尔兹伯里与温切斯特日报》(Salisbury and Winchester Journal),是所能寻到的为数不多的篇幅较长,且提及其作品的讣闻之一:

本月 18 日星期五,汉普郡史蒂文顿前教区长乔治·奥斯丁牧师大人之女,《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的作者简·奥斯丁小姐去世。她温文尔雅,影响深远,真情坦率,令人景仰有加,终其一生是一位谦卑的基督徒。




F·S·菲茨杰拉德

1896 年 9 月 24 日 - 1940 年 12 月 21 日

1940 年 12 月 24 日,《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刊登了三天前去世的作家 F·S·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的讣告:

即使英年早逝,菲茨杰拉德依然代表着他那个变幻不定、不断摸索的一代。他经历了那个陷入同一种战争狂热的世界,而他本人的出名也正是拜这种狂热所赐。这位写下《清晨起床号》(Taps at Reveille)的作者的确在生前留下了一团乱麻的生活。他的能言善辩是属于一个动荡的时代。直到去世时,他肯定还没有找到那些问题的答案——那是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的:年轻人的意义何在,国家的意义何在?

唯有时间才能证明,菲茨杰拉德的重要性是否只是昙花一现,他让自己成为了年轻人的代言人,在政治、社会和道德的泥泞之中呼喊。他了解的年轻人是放浪形骸的,但同时也是无所畏惧的。既反复无常,也孜孜探索。这是战后的特殊现象,动荡的二十年代,凡尔赛和约的延续。年轻人们察觉到安全没有保障,但也无可奈何。菲茨杰拉德亦是如此。然而,他却令人们思考。这才是重要的一点。

菲茨杰拉德是一个聪敏,有时又深刻的作家。他的作品似乎缺乏一个特定的目标,这不是他的过错,而是这个世界的错——他在这里发现了自我。他给我们留下了中肯的问题——那些他不曾假装能够回答的问题。他的伟大之处远不止于此。

有一种普遍的倾向是将菲茨杰拉德与二十年代的纸醉金迷联系在一起。令人敬重的讣告对菲茨杰拉德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承诺而感到遗憾。所有的评论都认为菲茨杰拉德不会屹立于伟大的美国作家之列。第一个作此论断的是斯蒂芬·文森特·贝内(Stephen Vincent Benét),他在 1941 年 12 月评论菲茨杰拉德未完成的好莱坞小说时如是评论。

当时还有报纸发布消息菲茨杰拉德去世消息时,这样评论道:

F·S·菲茨杰拉德终年 44 岁;“迷惘的一代”记录者,创作了《人间天堂》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大声疾呼爵士时代的幻灭,(近日)于好莱坞去世。




艾米莉·狄金森

1830 年 12 月 10 日 - 1886 年 5 月 15 日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讣告,刊于 1886 年 5 月 18 日的《斯普林菲尔德共和报》(Springfield Republican)。

已故的爱德华·狄金森之女——艾米莉·狄金森小姐于周六在阿默斯特(Amherst)逝世。她的死对于长居在祖传老宅中的那个小家庭来说,是又一个令人伤悲的打击。这是在死亡俯视下的漫长一代,当你进出那座老宅时,你会不禁想起那些逝去的旧时光:父母与子女一同成长、成熟,生活波澜不惊得令人诧异,既没有悲伤的变故,也没有喜悦的高潮。

除了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村中鲜有人真正认识艾米莉小姐,尽管她离群索居与才华横溢的故事早已是为阿默斯特人所熟知的传奇。来自各个阶层的许多户人家都曾收到过她时常送来的水果鲜花,还有为她为病人和健康人制备的美味佳肴。这些家庭都会永远怀念她的无私关怀,并再一次为她躲避亲密关系的态度而深感遗憾。

随着年龄渐长,她敏感的天性变得越来越避世,越来越面向她自身惊人的精神财富寻求陪伴。就像某人说的那样,她就此坐在了“她自己的火光中”。




欧内斯特·海明威

1899 年 7 月 21 日 - 1961 年 7 月 2 日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讣文,刊 1961 年 7 月 3 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欧内斯特·海明威今日在家中被发现死于头部中弹。据其妻玛丽言,系其在擦拭枪支时无意中走火所致。诺贝尔奖、普利策奖获得者海明威先生到 7 月 21 日将满 62 岁。

布莱恩县(Blaine County)治安官弗兰克·休伊特(Frank Hewitt)经初步调查后说,死亡“看似偶然”。他说:“无谋杀证据。”

其妻在他们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化寓所的门厅里发现了尸体,络腮胡子、敞着怀、穿着睡袍,身边躺着一支 12 毫米口径双管霰弹枪,射出一发子弹。




夏洛蒂·勃朗特

 1816 年 4 月 21 日  -  1855 年 3 月 31 日

《利兹信使报》(Leeds Mercury)1855 年 4 月 7 日刊登了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的讣告。

“库瑞尔·贝尔”(Currer Bell,夏洛蒂的笔名)去世!她的家族成员都英年早逝,而她正是最后的幸存者,凡了解这些情况的人都会预料到这位天才可能随时会陨落,但整个社会都将哀痛,她的天赋再也无法为读者创造更多财富了。她仅留下了三部作品,然而这三部作品足以令她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坛屹立不倒;若非她身体虚弱,极有可能留下的是九部作品;她还不到四十岁;她的天赋不是容易枯竭的那种……

1855 年 3 月 31 日周六早晨,夏洛蒂·勃朗特与她未出生的孩子在霍沃斯(Haworth)牧师公馆去世,年仅三十八岁。夏洛蒂与父亲的牧师亚瑟·贝尔·尼可拉斯(Arthur Bell Nichols)结婚还不到一年。去世前六周身体健康严重恶化,“不断恶心和反复晕厥”。

据传记作家伊丽莎白·加斯克尔(Elizabeth Gaskell)的说法,勃朗特最后的信是 2 月 15 日写给一个学校朋友的信:

“我现在无法再写作了;我精神萎顿,虚弱不堪。愿上帝保佑你们。——C.B.尼可拉斯”

1855年4月7日,《利兹信使报》刊登了“库瑞尔·贝尔”的讣告,库瑞尔·贝尔是勃朗特的第一次发表作品时的笔名。《利兹信使报》称:

“这个国家的人们在悼念她;而从德国(她的作品在这里受到与众不同的欣赏)、法国到美国,毫无疑问,这些土地上的人们亦会感受到巨大的痛苦,‘库瑞尔·贝尔’是近年才悄悄潜入当代文学殿堂的一个影子,如今再次变成了一个影子——她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从今往后,只会徘徊于那些对她寄托期望之人的记忆中。”




兰斯顿·休斯

1902 年 2 月 1 日  -  1967 年 5 月 22 日

美国诗人、小说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的讣告刊于 1967 年 5 月 23 日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专门抒写黑人生活的著名长篇与短篇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兰斯顿休斯于昨晚在综合医院逝世,享年 65 岁。

休斯先生时常被人称作“哈莱姆的欧·亨利”。他是一位极其多才多艺又多产的作家,以平易近人的幽默而众所周知。

在为一部名为《二十世纪作家》的人物传略词典所作的一则自我介绍中,休斯先生如此写道:

“保罗·劳伦斯·邓巴、卡尔·桑德堡与沃尔特·惠特曼对我的文学影响最深。我最喜爱的公众人物有吉米·杜兰特、马琳·黛德丽、玛丽·麦克劳德·贝休恩、富兰克林·罗斯福夫人、玛丽安·安德森,还有亨利·阿姆斯特朗。”

“我住在纽约市的哈莱姆区,”他在简笔自传中继续写到。“我没有结婚。我喜欢《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山羊奶、短小的小说、抒情诗、热、淳朴的人、船和斗牛;我不喜欢《阿伊达》、欧洲萝卜、冗长的小说、叙事诗、冷、装腔作势的人、巴士和桥。”

据说,只要休斯先生手头有一支笔和一张纸,他就会开始写下诗句的草稿。他追忆了一桩他是如何被大诗人维切尔·林赛(Vachel Lindsay)“发现”的轶事。

林塞尔正在华盛顿的沃德曼饭店用餐,这时餐馆里的一个小勤杂工鼓起勇气,在诗人的盘子边上塞了几页纸。林赛显然被他惹恼了,但他还是拿起纸片,读了一首题为《疲倦的蓝调》(The Weary Blues)的诗。

林赛一边读着,一边兴致骤起。他叫来那个小工,问他道:“这诗谁写的?”

“我写的,”兰斯顿·休斯答道。

 



詹姆斯·乔伊斯

1882 年 2 月 2 日 - 1941 年 1 月 13 日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讣文刊 1941 年 1 月 13 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当代最艰涩、最具争议性的文学作品《尤利西斯》(Ulysses)的作者,詹姆斯·乔伊斯经输血抢救无效,于今日凌晨在医院去世。2 月 2 日,他将满 59 岁。

乔伊斯周六下午在苏黎世红十字医院接受了一次肠道手术,一度有恢复迹象。就在昨天,其子还报告他心情愉悦,脱离了危险。然而,当日下午,作家病情突然恶化,器官迅速衰竭,于凌晨 2 点 15 分去世(美国东部时间晚上 8 点 15 分)。去世时其妻、儿子均在场陪伴。

 


 

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 年 1 月 25 日 - 1941 年 3 月 28 日

1941 年 4 月 3 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刊登了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讣告。

弗吉尼亚·伍尔夫夫人,小说家、评论家,自上周五起从她家中失踪,有人认为她已经在刘易斯市(Lewes)的路德韦尔(Rodwell)溺亡。伍尔夫与丈夫伦纳德·西德尼·伍尔夫(Leonard Sidney Woolf)在刘易斯有一栋乡间住宅。

伍尔夫先生今晚说:

“据推测,伍尔夫夫人已经死亡。上周五她外出散步,留下一封信,我们相信她已经溺死了。然而,她的尸体还未找到。”

有关这位小说家的失踪情况并未披露。刘易斯的相关部门说他们没有收到伍尔夫夫人的死亡报告。

据报道,有人在乌斯河的岸边发现了伍尔夫夫人的帽子和手杖。伍尔夫夫人之前已经患病多时。

1917 年至 1938 年期间,伍尔夫夫妇经营霍加斯出版社(Hogarth Press),伍尔夫夫人致力于写作。她的最后一部作品《罗杰·弗莱传记(Roger Fry, a Biography)》于去年(1940 年)出版。

伍尔夫夫人生于 1882 年,是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的女儿。詹姆斯·拉塞尔·罗厄尔(James Russell Lowell)是其教父。

伍尔夫夫人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于 1915 年。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萨克雷(Thackeray)的外孙女,达尔文家(Darwins)的亲戚。伍尔夫家当时与诸多文学名家又来往,常来拜访的有斯蒂文森(Stevenson)、拉斯金(Ruskin)、罗厄尔(Lowell)、哈代(Hardy)、梅瑞狄斯(Meredith)等。她一生创作了十五部优秀作品,评论家们在其中至少看到了四种不同的思考和写作方式。这导致了她被人称为“多样的伍尔夫夫人。”……

伍尔夫夫人首部作品《远航》(The Voyage)出版于 1915 年,紧接着是 1919 年《夜与日》(Night and Day),1921 年《周一或周二》(Monday or Tuesday),1922 年《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1925 年《普通读者》(The Common Reader)和《达洛卫夫人》(Mrs. Dalloway);1927 年《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9 年《奥兰多》(Orlando)和《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1931 年《海浪》(The Waves);1932 年《普通读者 II》(The Common Reader, Second Series);1933 年《阿弗小传》(Flush);1937 年《岁月》(The Years);1938 年《三个基尼》(Three Guineas),以及 1940 年《罗杰·弗莱传记》(Roger Fry, A Biography)。

伍尔夫所有的学业都是接受家中私人老师的教导。她的爱好是出版,后来她与丈夫小说家、评论家伦纳德·伍尔夫一起从事出版业。伦纳德·伍尔夫是霍加斯出版社的创始人,之前也担任过《国家》杂志的文学编辑。

1941 年 4 月 19 日《纽约时报》报道了伍尔夫的遗体被找到的消息。巧合的是,作为意识流作家的代表人物,伍尔夫和乔伊斯同年出生,又于同年去世。

 



杰克·伦敦

1876 年 1 月 1 2日 - 1916 年 11 月 22 日

1916 年 11 月 23 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刊登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的讣告。

作家杰克·伦敦于 11 月 22 日晚加利福尼亚的格伦`艾伦(Glen Ellen)牧场去世,死因为尿毒症。昨晚,伦敦突然患病,今天早晨一名仆人走进房间唤醒他时,发现他已昏迷。

伦敦的姐姐伊莱扎·谢泼德夫人(Eliza Shepard)从市区找来医生。起初,大家认为伦敦的病因是食物中毒引起的,但后来的症状表明他患的是严重的尿毒症。他的好友,旧金山的威尔森(J. Wilson Shiels)医生也于当天赶来。

从 22 日早晨被发现开始,杰克·伦敦再没有恢复意识。中午时分,一度似乎有恢复迹象,但之后又陷入恶化,很快去世。

除了姐姐谢泼德夫人,伦敦还留下了一个女儿,现在加州大学读书;伦敦的母亲现居住在加州奥克兰。遗孀查米恩·伦敦(Charmion London)一直陪伴着杰克·伦敦,直至其离世。

1876 年 1 月 12 日杰克·伦敦出生于旧金山。父亲约翰·伦敦。9 岁之前在加利福尼亚的农场度过,后来全家搬至奥克兰。9 岁后,杰克·伦敦断断续续地上学,这段异常艰辛的生活后来在作品中曾被栩栩如生地描写过。几乎他所有的长篇和短篇小说背景都来在于自己的真实生活。

年轻时,他采牡蛎,靠海谋生,后来他跟着一艘纵帆船在海上沿着白令海靠俄国北部的海岸航行。多地的流浪生活让他了解研究了社会和经济状况,之后这些信息都融入了他的作品中。

19 岁时,杰克·伦敦进入加州大学,然而第一年只读了一半就因为囊中羞涩而不得不辍学。后来他去了一家洗衣店工作,业余时间写作。

1897 年,他放弃洗衣店工作前往克朗代克河(Klondike)淘金。1898 年,他什么也没淘到,两手空空地从阿拉斯加回到美国本土。因找不到工作,于是决定以写作为生,开始像《马丁·伊登》(Martin Eden)里写的一样进行大量的练笔和投稿,逐渐形成了他作品里的粗犷的文风。

伦敦不止一次在书中提到过,艰辛的生活赋予了他文学创作上的储备。他在阿拉斯加的经历也反映在其早期的作品中。1903 年,《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出版,他一炮而红,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年轻作家之一。


 

奥斯卡·王尔德

1854 年 10 月 16 日 - 1900 年 11 月 30 日

1900 年 11 月 30 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刊登了爱尔兰作家、诗人、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的讣告。

奥斯卡·王尔德于今天下午 3 点在拉丁区美术路佩利埃公寓(Maison du Perier, Due des Beaux Arts,)去世。王尔德使用化名 Manmoth 寄居在这个逼仄昏暗的旅馆已有数月。

根据得到的消息,王尔德因为耳内起脓引起脑膜炎,在 6 周前动了一个手术,但医生没有找到病源。据说他已昏迷两天,而在此之前被送至罗马天主教堂,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爵士(Lord Alfred Douglas)陪伴作家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援引《纽约时报》,有传言表示王尔德系自杀。

本周五,王尔德将在巴黎落葬。……

1895 年的丑闻给王尔德带来了灭顶之灾。昆斯伯里侯爵之所以有此举动,初衷是护子心切。王尔德对其子——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爵士施加了恶劣影响。王尔德的供词震动了文明世界,他也因此声名狼藉,终此一生也无法挽回。他被判入狱数年。刑满释放后离开英国。此后得知他定居巴黎,从社交宠儿沦为众人唾弃的弃儿。最近从巴黎传来的消息说他生活潦倒。



 

安妮·塞克斯顿

1928 年 11 月 9 日 - 1974 年 10 月 4 日

1974 年 10 月 6 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刊登了美国女诗人安妮·塞克斯顿(Anne Sexton)的讣告。

1967 年因诗集《生或死》(Live or Die)获得普利策奖的女诗人安妮·塞克斯顿,昨日被发现于家中车库中一辆发动的汽车里死亡。

“可能是自杀,或者是自然死因,”一名警探说。

45 岁的诗人近期刚刚与丈夫阿尔弗雷德(Alfred)离婚,留下两个女儿。

“严重抑郁症”

作为罗伯特·洛威尔(Robert Lowell)的传人,“自白派”诗人安妮·塞克斯顿通过愤怒、崩溃和对死亡的关注,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普利策获奖作品《生或死》中的诗歌,塞克斯顿说,“它们读起来就像是度量抑郁症严重程度的温度表。”

塞克斯顿的第一部作品,《去精神病院半途而归》(To Bedlam. And Part Way Back)于 1960 年出版。《情诗》(Love Poems)出版于 1969 年;以格林童话的变体创作的死亡主题诗集《变形》(Transformations)出版于 1971 年;《愚行集》(The Book of Folly)出版于 1972 年。塞克斯顿最近出版的作品是《死亡笔记》(The Death Notebooks)。……

“我在 1957 年、58 年时写了第一首诗,”塞克斯都后来回忆道。“当时我正在看电视,是一个创作十四行诗的节目。我说‘我也能做到。’于是我写了一首诗。写得不好,我没有拿去发表。”

后来,她经常为杂志撰稿。她的诗歌刊登在《纽约客》、《哈泼斯》、《大西洋月刊》和《星期六评论》上。



列夫·托尔斯泰

1828 年 9 月 9 日 - 1910 年 11 月 20 日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于 1910 年 12 月 20 日刊登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的讣告。

托尔斯泰伯爵逝世于今晨 6:05。

托尔斯泰伯爵夫人于 5:50 分进入病房探望,但是托尔斯泰并未认出她。

全家人都在隔壁房间内等待最后的结果。

前一晚托尔斯泰曾多经历次心脏衰竭。在凌晨时连续几次心脏衰竭都很快得到了缓解。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心脏衰竭期间,家属已经到达隔壁的房间内等待。

小说家在每一次心脏衰竭后,都出现了被医生称之为“看似让人备受鼓舞”的情况。病人在心脏衰竭发作过后,稍稍休息了一会,似乎呼吸也变的正常和平缓了。Thechurovsky 医生和 Usoff 护士安慰托尔斯泰的儿子米歇尔(Michel)别放弃希望,但是也别抱太大的希望,毕竟人终有一死。具他们所说,托尔斯泰除了心脏之外生理和心理都很好。

一次心脏衰竭发作时,托尔斯泰身边只有他的大女儿塔尼亚(Tatina)。他突然抓紧她的手并把她拉向自己。他好像窒息了一样,但是还能发出微弱的声音:

“我的末日已经到了,一切都结束了。”

塔尼亚吓坏了,并试着挣开父亲的手以便跑去找人,但托尔斯泰一直紧紧握着她的手没有松开。她只能大声呼叫。医生迅速赶来为托尔斯泰注射了樟脑(camphor),以便降低他的血压。托尔斯泰很快抬起了头并勉强维持这坐姿。当他恢复呼吸时他说道:

“世界上有无数的人和无数受疾病折磨的病人,为什么你们对我如此紧张?”



马塞尔·普鲁斯特

1871 年 7 月 10 日 - 1922 年 11 月 18 日

1922 年 11 月 19 日,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的讣告在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刊登。

马塞尔·普鲁斯特,法国“年轻作家”于昨日去世,时年50岁。普鲁斯特自小体弱。

其名声早已蜚声国内外,荷兰和英国最近还成立了普鲁斯特协会,不过他的作品只为小众读者推崇。其文风艰涩难懂,细腻曲折的心思以及情感剖析无法赢得大众的欢心。

普鲁斯特是个怪人,外形和行事都是如此。苍白的皮肤,黝黑炽热的目光,瘦弱的身形,他隐居于私宅,只有寥寥几位挚友能踏入装饰奢华的寓所。他偶尔也会重返巴黎那时髦的夜生活。生活在全世界最喧闹的城市,他想到用软木镶嵌房间内壁,远离尘嚣,徒劳之举。

普鲁斯特最为人熟知的作品都是在 45 岁之后完成的。当今法国文坛大师辈出,而普鲁斯特已然获得一席之地,并且不会因时过境迁而地位不保。

(完)

本文编译整理自 lithub.com

编辑:Emily Temple

感谢译文社编辑

宋宋、那那妈、刘晨、小黄兔、宋佥

为本文编译所作的贡献

如需转载还请私信联系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