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年前参与过ICO的李洋(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之前做ICO项目要准备大半年,对项目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对于可行性进行第三方分析调研,花很长时间和投资人做路演,费用使用情况明细也都会公开。
而在2017年爆发的ICO热,不管项目白皮书内容如何,融资金额动辄数千万元,而且融资时间几天或几小时。
其中甚至有连白皮书都没有的项目,就凭发起人的个人影响力,就开始拉微信群进行打款。
这样的做法被区块链技术人士调侃称“空气链”,多位受访人士直言“圈钱已经不顾吃相”。
“不像以太坊这样的项目,参与其中的智能合约确认需要消耗代币,现在很多区块链项目根本不需要代币也能完成,但还是去做ICO,而且代币的发行数量、发行价格随心所欲,没有任何依据。”李洋表示。此外,白皮书的技术门槛要求也极高,非专业人士很难看懂项目如何实现。
“
ICO为什么这么火,就是现在有了代币的二级市场交易。参与人不在乎团队靠谱度,不在乎项目应用场景,代币上市升值就转手卖掉。
”上述业界资深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原本ICO参与人和VC投资人一样,要经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等待项目落地,享受权益。但有了二级市场,参与者可以在获得代币后在市场上快速卖出。而大多数代币的最初上市价相较认购价出现数倍涨幅。
一份国内主要ICO项目收益榜单显示,截至8月25日,量子链涨幅达47倍,公信宝涨幅达36倍,币安涨幅达20倍。
不过,并非所有的代币都能有如此高的涨幅。不乏有代币在二级市场开始交易后便接连下跌。
币圈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某代币初始发行价格为0.30元,但在交易平台挂牌之初就达到3.2元,暴涨10倍。但挂牌后该代币价格便一路下滑。
“一个项目,一般只有几百人参与,几千人参与的项目在业内已经是很大型的了。”该人士介绍,这也造成代币的筹码相对集中,进而通过坐庄拉升代币价格好进行抛售、出货。
一位业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证券交易场所是经过国家授权开立,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投资者利益。当前ICO领域的交易平台均为民营,不乏有交易平台与项目发起方进行暗箱操作,将一些项目完成代币认购后便打包上交易平台抛售。
贺冠华表示,ICO作为一种低门槛、快捷的融资方式,为少数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
但正因为其融资太容易又缺少监管,加上投资人缺少辨别能力,在暴富心态下参与其中,面临极大的投资风险。
多位受访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当前多数ICO项目已经具备了非法集资、传销的全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