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蜜姐
(本文为杠杆游戏小妹闺蜜财经原创,欢迎关注!)
近日,一篇题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随后引来媒体围观。
这篇文章,将上海某知名学校“幼升小”的海选简历截取了出来。据称,这所魔都的知名学校,“幼升小”的选拔,8000人只能录取60人。不到百分之一的录取率,竞争十分激烈。
公布出来的简历,咋一看相当惊人,再一看实在雷人,接着看有几分为人父母的辛酸。
“懂得核反应堆”“学微积分”的 “牛娃简历”,确实够雷人。但还有其他花式很多的简历。比如,会画“心肺循环、神经传递”等。
最终,这些“牛娃简历”被证实为假简历。
魔都果然是魔都,不时总能呈现出一点魔幻的事儿。
但除了批判这些家长浮夸造假,还真不能随便扣个“拔苗助长”“教育焦虑”的帽子就能了事。
这样的言论当然很容易说得理直气壮,但基本是特别正确的废话。
没有当父母前,蜜姐也觉得那些做父母的人整天太操心,把上学问题看得太重。
但当我的宝宝八个月大时,邻居惊闻我还未到幼儿园报名,告诉我,小区附近最近、相对也好的幼儿园都是要提前几年报名的。一打听,原来平时经常碰面的小朋友,父母在怀孕期间就去报名了。
蜜姐这后知后觉的,赶紧跟学校联系,赶上了最后一次宝宝三岁能上幼儿园的报名机会。电话预约,现场排队(有的家长五六点就到了),期间被几位年龄大的婆婆插队,跟幼儿园好一番交涉,才终于拿到了最后一个名额。
所以有人提教育竞争,比说“中国式家长”“教育焦虑”的时候,蜜姐都很无语,你倒是不做父母,站着说话不腰疼。
“幼升小”的惨烈竞争现实背后,折射的是幼儿教育的问题。
且看看数据,就知道,父母的担心和操心并非矫情。
01
牛娃简历背后的大数据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每十万人口幼儿园平均在校生数为3118人,2016年,每十万人口幼儿园平均在校生数为3211人。(2017年数据还未公布)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学前教育分年龄幼儿数在园(班)人数为42648384人,幼儿园园数为223683园(所)。照此估算可发现,每所幼儿园的在园平均人数为190人。可见幼儿园的紧俏并非空穴来风。
这个情况,到2016年有所好转。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学前教育分年龄幼儿数在园(班)人数为44138630人,幼儿园数为239812所。每所幼儿园的在园平均人数为184人。(2017年数据还未公布)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7.4%,同比提高了2.4个百分点。应该说这个数据比起2009年50%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了很大一截。
如果看远期规划,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要达到85%。这可算是往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靠近了。
但在奔赴美好未来的这期间,一些地区幼儿园入学难的问题是必然存在的。更不用提,优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的争夺了,竞争肯定是激烈的。
不然为什么,上万元一个月的早教班,北京上千万的学区房,会大有市场?!
但幼儿教育,到底该如何投资,这些投资是否有价值?
02
幼儿教育,投资多少才合适?
有专家说,中国的初等教育父母走的是没有尽头的军备竞赛。
也有人说这是家长的囚徒困境。别人家的孩子都在“抢在起跑线上”,你不知道别人什么时候开始跑了,跑了多远,但有一点,你是清楚的:不跑不行。
蜜姐想说的是,投钱,可量力而行;投时间,请尽可能多;投学习如何教育孩子,请尽量多占有信息。
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的新闻,从来不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无可厚非。
借用帕斯卡的一句话:“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一个家庭,除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这件事儿之外,还应该有生活。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导致的悲剧已实在太多。
之前一位熟识的大姐劝蜜姐,不要因为所谓的教学质量好,就舍近求远将孩子送到离家远的地方上学。
她家的小孩,花钱送到了所在省会城市的第一梯度重点小学中上学,奈何离家太远,早晚接送孩子,让一家人身心俱疲。而孩子不仅成绩难见优异,连健康都受影响。家里也没人有时间能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只能勉强支撑。至今后悔。
而对于投入时间,也不用苛责自己,但请尽量放下手机,耐心培养好孩子的习惯、爱好,这才是孩子受益终生的财富。
台湾十年来最富影响、销量第一的亲子教育系列书中,有一本《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作者建议父母每天给孩子讲讲故事,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