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头条菌只怕一件事。
那就是一年一度,哺乳动物大迁徙。
春运。
提起这两个字,不免想起人头攒动的车站,依依惜别的恋人。
人们背上行囊,从北上广奔向各自的家。
不难理解,对中国人来说——
春节,是
一年中最重要
的节日。
无论春运多艰辛。也要
全家团圆
。
BBC拍摄了一个关于中国春节的纪录片。
看完后,恨不得飞奔回家——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别看是BBC出品的,就默默给它套上
「开黑」
的帽子。
这次,他们真是费尽心思拍摄春节。
从北至南,从哈尔滨到香港,从乡村到都市,
几乎跨越整个中国
。
纪录片分成3集,每集60分钟。
将中国的春节分为
归乡、团聚、欢庆
。
看完后有种莫名的新奇和感动。
豆瓣评分
8.1。
不少人反映片子好看到可抵春晚。
归乡
春节见证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移活动。
在影片中,春运不叫春运。
而是
「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
机场、高铁、火车站、汽车站。。。
哪哪都是一片人山人海!
春运路上,有出租车司机抱怨——
堵车的路段,能走个六七公里就算好的了。
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纷纷返回家乡。
为的就是庆祝一年一度团圆的节日。
据春节期间的
统计显示:
陆路交通出行的总人数是
32亿人次
。
国内飞机出行旅客人次多达
5400万人次
。
中国铁路出行旅客量超过
2亿5000万人次
。
有句话说,
没有经历过春运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能。
能在春运的战场上活下来的,都是铁血战士。
确实如此,早在春节前我们就经历了一场
抢票的厮杀
。
抢票王啥的都不管用,仅能凭实力取胜!
票有了,便是
簇拥返乡
的漫漫归途。
提着大包小包在车上挤成渣渣。
当春运撞上恶劣的天气,更闹心。
一场雪下来,就是滞留好几小时。
路上堵,心更堵
。。。
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还不止那么简单。
飞机和火车票有时会很贵。
骑摩托
就是打工者回家的唯一方式。
BBC带领我们目睹了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摩托车队迁徙活动。
每到春节之际,都有数以万计的人
迎着恶劣的天气上路。
坚定地骑上摩托车回家。
可能一骑就是十几小时。
旅途紧张而疲惫,是苦了点。
但
团聚的快乐能让一切变得有价值
。
其实能回家的都是好的。
为了确保交通正常运行,很多在前线的工作人员都要
职守岗位
。
其中一个火车站的工作人解释:
所以说我们回不了家。
团圆
归心似箭
也不过是为了能合家团聚。
这也正是春节的核心所在。
为了喜迎新春,大家都会积极地筹备。
房子大扫除;
剪头发,买新衣服。。。
还有给房子装饰一番。
逛花市和庙会
应该是所有人都乐意的事。
而头条菌最乐意的就是吃。
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小吃过足瘾~
但任小吃再好吃也抵不过一顿
年夜饭
。
新年前夕
(除夕夜)
是最重要的一晚。
这也是很多家庭一年仅有一次的团圆。
所以这顿年夜饭尤为珍贵。
而在吃的文化上,我们也很讲究。
寓意
百财
的白菜;
象征长寿的面条;金元宝一样的饺子;寓意年年有余的鱼。。。
幸运的食物会伴随整个节日期间。
当然!还少不了
白酒
。
它
在春节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吃团圆饭时还有一个更现代的习俗。
那就是看春节联欢晚会。
外国人称其为
「全球覆盖范围最广的电视节目」
,所言不虚。
对对对!这时候也该发红包了。
而头条菌也是最关心这个。
有封
厚厚的大红包
,新年才有味儿!
欢庆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庆祝习俗外。
BBC还展现了许多各地特色的春节文化。
哈尔滨最大的狂欢盛宴——
冰雪节
。
一块块冰块从河床取来,经过工匠打磨。
冰雕建筑
拔地而起,吸引一众东北人。
河北张暖泉镇传统表演——
打树花
。
至今已有500年历史。
铁水高温溶化后迸溅成超多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