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头条菌只怕一件事。
那就是一年一度,哺乳动物大迁徙。
春运。
提起这两个字,不免想起人头攒动的车站,依依惜别的恋人。
人们背上行囊,从北上广奔向各自的家。
不难理解,对中国人来说——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无论春运多艰辛。也要全家团圆。
BBC拍摄了一个关于中国春节的纪录片。
看完后,恨不得飞奔回家——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别看是BBC出品的,就默默给它套上「开黑」的帽子。
这次,他们真是费尽心思拍摄春节。
从北至南,从哈尔滨到香港,从乡村到都市,几乎跨越整个中国。
纪录片分成3集,每集60分钟。
将中国的春节分为归乡、团聚、欢庆。
看完后有种莫名的新奇和感动。
豆瓣评分8.1。
不少人反映片子好看到可抵春晚。
归乡
春节见证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移活动。
在影片中,春运不叫春运。
而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机场、高铁、火车站、汽车站。。。
哪哪都是一片人山人海!
春运路上,有出租车司机抱怨——
堵车的路段,能走个六七公里就算好的了。
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纷纷返回家乡。
为的就是庆祝一年一度团圆的节日。
据春节期间的统计显示:
陆路交通出行的总人数是32亿人次。
国内飞机出行旅客人次多达5400万人次。
中国铁路出行旅客量超过2亿5000万人次。
有句话说,没有经历过春运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能。
能在春运的战场上活下来的,都是铁血战士。
确实如此,早在春节前我们就经历了一场抢票的厮杀。
抢票王啥的都不管用,仅能凭实力取胜!
票有了,便是簇拥返乡的漫漫归途。
提着大包小包在车上挤成渣渣。
当春运撞上恶劣的天气,更闹心。
一场雪下来,就是滞留好几小时。
路上堵,心更堵。。。
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还不止那么简单。
飞机和火车票有时会很贵。
骑摩托就是打工者回家的唯一方式。
BBC带领我们目睹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摩托车队迁徙活动。
每到春节之际,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迎着恶劣的天气上路。
坚定地骑上摩托车回家。
可能一骑就是十几小时。
旅途紧张而疲惫,是苦了点。
但团聚的快乐能让一切变得有价值。
其实能回家的都是好的。
为了确保交通正常运行,很多在前线的工作人员都要职守岗位。
其中一个火车站的工作人解释:
所以说我们回不了家。
团圆
归心似箭也不过是为了能合家团聚。
这也正是春节的核心所在。
为了喜迎新春,大家都会积极地筹备。
房子大扫除;剪头发,买新衣服。。。
还有给房子装饰一番。
逛花市和庙会应该是所有人都乐意的事。
而头条菌最乐意的就是吃。
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小吃过足瘾~
但任小吃再好吃也抵不过一顿年夜饭。
新年前夕(除夕夜)是最重要的一晚。
这也是很多家庭一年仅有一次的团圆。
所以这顿年夜饭尤为珍贵。
而在吃的文化上,我们也很讲究。
寓意百财的白菜;象征长寿的面条;金元宝一样的饺子;寓意年年有余的鱼。。。
幸运的食物会伴随整个节日期间。
当然!还少不了白酒。
它在春节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吃团圆饭时还有一个更现代的习俗。
那就是看春节联欢晚会。
外国人称其为「全球覆盖范围最广的电视节目」,所言不虚。
对对对!这时候也该发红包了。
而头条菌也是最关心这个。
有封厚厚的大红包,新年才有味儿!
欢庆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庆祝习俗外。
BBC还展现了许多各地特色的春节文化。
哈尔滨最大的狂欢盛宴——冰雪节。
一块块冰块从河床取来,经过工匠打磨。
冰雕建筑拔地而起,吸引一众东北人。
河北张暖泉镇传统表演——打树花。
至今已有500年历史。
铁水高温溶化后迸溅成超多火花。
壮观程度不亚于烟花。
上海面点师傅傅刘辉创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制作手工面。
拉出1918米长的长寿面。
广场上有传统舞龙表演。
龙在中国传说中可以为新年带来好运。
舞龙中每个动作都彰显它的力量与尊严。
也有新派的游街歌舞。
表演者们倾情演出,整条街都热闹非凡。
而不少南方人则爱去庙里烧香。
祈求未来一年会健康好运。
尤其是大年三十那天,庙里最旺。
抢头香,是最能带来好运的。
保安那是拦也拦不住。
其实寺庙最吸引人的是求签。
很多人都很信这东西。
拿一个装有一百支签条的竹筒不停晃动。
直到一支签条掉出来,再拿去解签。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从寒冷的吉利查干湖,到温暖繁华的香港。
不同地方的人,有庆祝新年的不同方式。
所有热闹繁华的庆典都诉说着中国人对与家人团圆的期盼。
也难怪老外不由得也称赞起来。
说实话,这是我过得最棒的新年。
制片人杨建坦言——
在全球化的当下,解读中国故事,不仅是中国一方的期望,也是全世界的期待。
当中国早已成为无法忽视的存在时,世界也更渴望了解一个更真是的中国。
纪录片展示了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假。
重要的是戳中了我们的泪点。
家必须要回,人必须团圆。
看完纪录片后,甚至有种冲动。
就算走路也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