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赵民微分享
“赵民微分享”是赵民的自媒体频道。以长期的读书阅世经验,为您分析行业动向,判断经济大势,点评最新时事,指点心中迷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黑龙江生态环境  ·  决胜十四五 新年新气象——大兴安岭篇 ·  2 天前  
黑龙江生态环境  ·  决胜十四五 新年新气象——大兴安岭篇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赵民微分享

白重恩:中国制度背景下的产业政策(一)| 正略名家

赵民微分享  · 公众号  ·  · 2017-11-03 16:14

正文

赵民按:

今天分享正略书院专家理事白重恩先生的一篇文章,来探讨中国制度背景下的产业政策问题


作者 | 白重恩

来源 | 凤凰财知道


关于产业政策我们有很多的讨论,这两年讨论尤其激烈,有一些非常有声望的经济学家站在了问题的两面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但是辩论以后好像我们依然没有形成共识,这里面我觉得有很多原因,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只进行理论上辩论的话,你既可以说出一大堆的理由支持产业政策,也可以说出同样多的理由来反对产业政策,如果给我时间我可以在这儿讲两个小时产业政策的好处,给我再多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可以讲产业政策的问题,会听上去都很有道理。仅仅靠理论的辩论不会有确定性的结论。


产业政策的好处


先看产业政策的好处,可以从效率和偏好两个角度来看。从效率角度来看,通常首先会讲产业政策是为了应对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一个体现是协调失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希望发展汽车产业,我们都知道汽车有很多重要的部件,至少要有发动机和变速箱,当然电动汽车就不要变速箱了,我们先讲传统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如果说没有国际贸易,如果这个国家没有人生产发动机的话,生产变速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变速箱不能带动车子跑。同样如果这个国家没有人生产变速箱,生产发动机也没有用,因为发动机需要变速箱和车轮连起来。而且汽车有很多其他部件,如果这些零部件的生产商之间没有协调,不是大家决定同时生产那就可能这个产业就不能发展起来。主张产业政策者就会说该由政府来协调,政府动员大家同时来生产这些零部件,然后协调问题就解决了,似乎在这个情况下产业政策是不可缺少的。其实我刚才假设了一个前提,假设没有国际贸易。如果有国际贸易的话,你只生产了变速箱,你还可以买发动机,这种情况下,协调的必要性就会弱一点。


支持产业政策的另一个效率方面的理由是规模经济。如果我们也考虑汽车,如果你这个企业每年只生产两千辆汽车,你的平均成本必然很高,因为你要生产汽车,你必然要做设计,然后要做一套生产线,这些都是一次性的投入。但是如果你的产量大那么平均成本就会降下来,有更大量的产品来分摊一次性投入的成本。主张产业政策者会说,这种情况下应该由政府来创造需求,对这个产业进行补贴,这样一开始就不会只生产两千辆,而会生产十万辆,这时候实现了规模经济,平均成本就低了,就有了竞争力。


支持产业政策还有一个效率方面的理由是保护幼稚产业。一个国家某个产业非常不发达,没有积累经验的机会,竞争力较弱,如果你很快放开外国竞争者进入你的市场,国内的民族企业根本没有发展机会,因为你连学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失败了,市场就完全被别人占领了。如果利用产业政策对幼稚产业进行保护,民族工业还有发展的机会。


产业政策也可以用来支持与他国竞争中的集体交易。比如,我们寻求用市场换技术,将市场准入作为一种产业政策,外国企业要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把技术给我,否则就进不来。比如说高铁,把技术给我们,然后我们自己发展出来了这样一个产业。这里,不是我们的个别企业和外国企业进行交易,更不是消费者单独和外国企业进行交易,而是国家代表所有国内相关企业和所有消费者和外国企业进行集体交易。


从偏好的角度看,产业政策可以体现国家意志。比如说我们国家希望有一个强大的海军,为了有强大的海军就需要有很强的船舶工业,即使我们的船舶工业没有商业的需求,事实上我们的船舶工业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想象即使我们的船舶工业没有商业需求,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希望发展自己的海军,仍然希望国家的政策扶持船舶工业。


种种理由都告诉我们说产业政策似乎能起到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一方面提高效率,让我们本来不能发展起来的产业可以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体现国家的意志,比如让我们的海军用自己的船舶武装起来。


产业政策的弊病


刚才说了产业政策的好处,产业政策是不是就没有弊病呢?如果只考虑好处自然就应该对产业进行扶持,甚至对产业中的某些企业进行扶持,对产业进行保护,不让外国竞争者把我们打败。其实产业政策即使从效益的角度考虑也有它的利弊,比如说你怎么判断哪个地方有市场失灵?我刚才讲的协调发展的例子似乎很有说服力地说明产业政策是必要的,但即使在那个例子里面,如果考虑到国际贸易,可能那个例子中产业政策的必要性也不一定能讲得通。


在什么情况下政府的产业扶持是必须的呢?我们的政府怎么能判断得准呢?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即使判断准了,你要有多大力度的扶持,多大力度的保护,会不会用力过猛?有时候用力过猛,你对一个产业进行过多的补贴它最后就形成产能过剩,比如说我们的光伏产业曾经就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在方向上可能没有任何争议光伏产业应该发展,这就是我们产业政策扶持的方向,但是因为我们特有的体制,我们的扶持往往用力过猛。


尤其在地方政府之间有强烈竞争的时候,我这个地方要发展光伏产业,那个地方也要发展光伏产业,很多地区都把这个产业作为他们的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大家都去扶持,最后就更可能造成产能过剩,所以地方政府间过度竞争导致的过度干预也是使得产业政策可能失败的一个原因。


刚才提到汽车工业,好像是理想的产业政策应该保护的产业,但是我们想想,如果说我们没有开放外国的这些品牌进来,我们的汽车零件产业能够发展起来吗?能够发展这么快吗?能够发展这么有效率吗?可能没有。因为整车企业进来以后他会创造对零件的需求,他有所谓的外溢效应,他就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当这些零部件行业都发展起来了,我们民族企业想造车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条件。产业政策有可能使得这种外溢效应受得遏制。


我们刚才说产业政策往往是选定几个产业来扶持保护,或者选择个别的企业,我们所谓的龙头企业来扶持和保护,但是谁被选中呢?因为被选中就能得到大量的好处,就可以得到很多的补助,得到非常强烈的保护,谁都希望被选中,在大家抢着被选中的时候就出现寻租现象,人人都要争取,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被选中成为被扶持的龙头企业。


所以从理论角度,我们可以讲一大堆产业政策的优势,也可以讲一大堆产业政策的弊病,这些优势可以提高产业的效率、整个经济的效率,这些弊病可以压抑整个经济的效益,压抑整个产业的效益,从理论上讲它的综合效果到底是什么?保护有他的好处,保护也有他的弊病,到底哪个效果更重要,我们是不知道的,理论上说都有可能。所以讨论产业政策必须有实证的研究,要看数据。


相关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