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资深心理咨询师,作家,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厦门等地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9个对我帮助巨大的微习惯 ·  16 小时前  
壹心理  ·  我曾经学习成绩第一名,直到抑郁症来袭 ·  18 小时前  
读书有范  ·  《人民日报》:70%的病跟情绪有关!很多人的 ... ·  2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9个对我帮助巨大的微习惯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24 12:34

正文

作者 | 李睿秋Lachel

来源 | L先生说

ID | lxianshengmiao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 9个简单又高效的微习惯, 它们都是我践行了许多年的心得,对我帮助巨大。

希望今天的推送,能够帮你在工作和生活上更加事半功倍,让你新的一年,过得更得心应手。


晚上有意识地进行
「思维漫游」


许多人都有一个困扰:一到晚上,脑海里总是不自觉地开始胡思乱想;

要么陷入「深夜emo」之中,要么沉浸在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里面,非常影响睡眠。

原因在于:一方面,夜晚阻断了外部信息的摄入,大脑会将更多的资源放在内部网络上;

另一方面,经过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前额叶的抑制能力会下降,难以抑制各种各样的想法浮现。

因此,我们的大脑往往在晚上会更活跃,更容易唤醒种种白天不会想到的念头,从而导致情绪波动起伏。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是: 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漫游」训练,来主动地掌控大脑的活跃。

我的做法是:在睡前一段时间,打开自己的笔记本,随机翻阅和浏览之前做的旧笔记。

一边看,一边在脑海里问自己:

这条笔记能够跟其他什么笔记联系起来?


它们能碰撞出什么新的火花和想法?


我对它有没有什么新的感受和问题?


这个做法,实际上相当于迫使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外部,避免它转入对内部的自我审视和批判,从而规避情绪波动。

除此之外,它还能帮你产生充实感和获得感,让你感觉这一天是有所收获的;

以及让大脑感到疲劳,清理掉堆积在后台的思绪,从而更容易入睡。

如果你也发愁于夜晚大脑太过活跃,或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来促进睡眠,不妨试试这个方法。



维护一份日常的
「思绪备忘录」


我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

当我工作和学习的时候,一定会打开一页笔记,把它作为「思绪备忘录」;

在上面记录一切思考中产生的「碎片」,以备将来查询和复用需要。

什么意思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我读一篇文章, 看到一个陌生的新概念,对它有些兴趣, 但没有紧迫到要马上去学习,我就把它记下来,等后面有空时再去学习。

工作时, 突然想到有一个可行的方法,可以尝试去处理以后的某个问题, 我就把它记下来,等将来处理对应问题时可以用用看。

日常生活中, 碰到某个将来有可能用到、查到的信息点, 比如一个数据、一个提示、一个注意事项,乃至于某个地方怎么走、某家店的某种饮品不好喝;

我都会简单记录下来,以备将来查询。

同样,不论做什么事情,当我开始任务时,第一步都会在这份备忘录里面搜索一下对应的关键词;

看看我之前有没有记下什么需要注意、可以使用的信息。

(必须用电子笔记,并且要电脑和手机同步,这样才能直接搜索关键词)

这个方法屡屡帮上我的忙,让我得以 把过去的经验和想法「信手拈来」,用来处理当下的问题和需求,事半功倍。

推荐给每一个人,强烈建议从今天起把它用起来。



每天用一句话
记录自己的进步


我之前提到过:做日记是一件很有用的事情,它能够将每一天的自己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贯而有意义的叙事;

让你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有「实感」,从而提升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知。

但是,可能对不少朋友来说,做日记还是太麻烦了,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

所以,我推荐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方法:

每天想一想自己比过去的一天进步了什么,然后用一句话把它记下来。

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下面这些:


学到了一个新的知识,知道了一个新的东西,对世界的认知又清晰了一点;


做成了一件「非日常」的事情,让自己切实地感到是有收获的,是能够胜任的;


得到了某种肯定、赞赏和褒奖,为自己提供了充实的反馈和力量。


……


不用写很多,也不用特别详细,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就好;

只要让自己回顾的时候,能够知道自己讲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这会让你的每一天变得更加熠熠生辉,充盈你的生命。



日常多激活副交感神经


我们的身体有一对自主神经系统,用来维持我们日常的生理需求。

其中一种叫做交感神经,是用来使身体兴奋的,用于应对问题、挑战和压力;

另一种则叫做副交感神经,用于让身体平静下来,促进消化和节能,缓和身体的紧张。

这对神经系统本来应该是互相颉颃、互相抑制的,这样才能让身体长时间处于良好的状态。

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高度的兴奋和紧张。

我们时常需要面对大量的问题和挑战,接收大量新鲜信息的冲击,对未来充满担忧和烦恼;

因此, 我们容易长时间处于交感神经的兴奋之中。

这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它实际上相当于长期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之中,在加重身体的磨损。

因此,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 多激活副交感神经,让它来缓和和抵消掉身体的压力,进行自我修复。

如何激活副交感神经呢?可以试试这几个方法:

缓慢地深呼吸。

大约每10秒呼吸一次(5秒吸气,5秒呼气),能够充分地提升血液里的氧气含量,刺激副交感神经;

同时让呼吸的频率与脑电波耦合,从而让我们迅速进入平静的状态。

发呆。 什么也不做,不看手机,不看电脑,不看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坐着,什么也不想

你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很烦躁、很无聊,但坚持一会,等神经系统切换过来,你就会开始感到平静。

到自然界(比如公园和绿地)里面去走一走,逛一逛,让注意力彻底放松下来。

如果没有条件,那么看一些跟自然相关的纪录片、风光片,也是可以的。

坚持这个习惯,把它内化到自己的每一天里面,你会发现,你的状态会得到巨大的改善。



工作遇到瓶颈时
停下来,动动手


我有一个屡试不爽的小技巧:

当工作遇到阻碍时,或者感到大脑转不动时,又或者需要想出一个创意时,不要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这样是没有用的。

这时我会怎么做呢?

我会站起来,找一些需要动手的、简单的事情去做;

比如接杯水,整理文件,收拾物品,甚至打扫卫生……诸如此类。

一般情况下,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往往突然就会灵光一闪,有一些思路和方向,更容易去解决问题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在于:当我们专注于工作时,我们使用的是聚合思维。

它是「点」的思维模式,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去思考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但它是不利于想出其他路径和可能性的。

而当我们动手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时,我们的大脑其实还在回放着刚才的任务。

这时,大脑采取的是发散思维。

它是「面」的思维模式, 会把注意力扩散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像一束探照灯一样扫过思维的海面。

这时,许多平时注意不到的细节和可能性,就会浮现出来了。

这个方法也可以推而广之:如果你有一个很困难的事情要解决,不要急着去思考它、分析它,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

不妨试一试: 把它放在大脑的后台里,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

让自己放松,出去散散步、吃点东西、接触一些新鲜事物,做一些其他的简单工作,让大脑在后台充分地酝酿它、加工它、处理它。

这样,可能只要几天,就能想出新的突破口喔。



学习时
用提问来活化学习效果


很多人的习惯是被动学习,也就是一股脑地接受阅读和学习的内容,来慢慢消化。

但这其实不是最有效的做法。

最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呢?

是通过提问来活化学习的效果。

原因很简单:这种「提问式」的学习方法,会激活大脑的警觉系统和预测加工系统;

让大脑更好地编码学到的知识,并把它们放在对应的位置,从而更容易将知识巩固和内化。

一个简单的操作是:当你看到一篇感兴趣的文章时,不要直接打开它,而是先问一问:

针对这个主题,我都知道什么?我想从中再知道一些别的什么?

同样,当你读书时,看到一个章节、或者作者抛出的一个问题时,不要急着往下读,而是先问一问自己:

我会如何解答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和观点是什么?

当你学到一个知识点,也不要只是停留在它的表面上,而是问一问自己:

这个知识点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它有助于解决我的什么问题?能够帮我理清哪些困惑和需求?

这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学习技巧,它能够将你吸收新知识的效率提升数倍。



做重要的事情时
试试换一个新环境


大脑有两个非常底层的功能:

一是,它善于在事物之间创造联系;

二是,它善于发现事物跟以往不同的地方,对新奇的事物更感兴趣。

将这两个功能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

当你想完成一些比较重要的任务时,不妨换一个新的环境。

为什么?因为当你处于一个全新的环境的时候,大脑会被高强度地激活起来。

一方面,它会对过往的思考路径和行动方式进行审视,让我们能够更认真地工作,不容易出错;

另一方面,它也更容易把新知识跟环境建立联系,用更丰富的环境线索来储存新知识。

比如你天天待在家里,现在想考一个证书,那么更好的做法,不是在家里学习,而是出门;

找一个平时没去过或很少去的地方,比如咖啡馆、图书馆、自习室……在里面学习。

甚至, 你可以人为地创造一些「新场景」, 比如:

不要在一个座位待太久,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个位置,高频度刺激大脑;


时不时改变办公室和书桌的装饰和摆设,来刷新大脑对环境的认知;


试着去不同的地点和场所工作,每一个场所对应一种类型,方便大脑建立联系。


……


这可以最大化大脑的运转效率,让你的工作和学习更加事半功倍。



利用触手可得的提示
提醒自己


很多人经常问我一个问题:学到了非常多的方法,觉得它们都很好用;

但是太多了,怎么样才能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改变自己原本的思维习惯呢?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做法,可能简单到令你不敢相信。

说白了,它只有三句话:

1)拎出 1-3 个你想实践的做法。

2)把它们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3)不断有意识地重复它们。

比如,你可能从我的文章里学到一个笔记技巧,想实践它,怎么做呢?

把这个技巧写下来,记在便利贴上,写在记事本上,贴在办公桌上,做成手机壁纸,放到笔记软件首页……诸如此类。

让自己在生活中,但凡需要做笔记的时候,都能第一时间看到它,不断地提醒自己。

你想试用一个新的工作流程,那就把这个流程写成一、二、三……的步骤;

贴在工作的电脑桌面或软件上,让自己进入对应的工作状态时,就能一眼看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