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个报导,说我国青少年群体的抑郁症状流行率为24.6%。
这个数字,
意味着
每4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青少年在经受抑郁困扰
。
恰好,我就是其中之一。
18岁之前,我经历着父母离异、学业压力,拼命攀爬去够着“好女儿”“好学生”的山巅。
今天,我想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每一个也许正遭受痛苦的你:
不知道是从哪一天起,那条黑狗向我靠近,起初只是咬住了我的影子,再逐渐是我的根系。
那时候,我在别的课上匀出一半精力刷竞赛题,为了赢漂亮的一等奖,为了考一个优秀的高中。
我迎合着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戴上强势的面具追寻着。
为了是,不让刚离婚不久,独自抚养我的母亲焦虑与失望。
我常常在想,如果把每个人的潜能类比为矿藏,它都是有限的。
但我知道,这些都不过是代价,万事都有代价,我听话地走上这条第一名的路,不想让任何人担忧,不习惯让别人担忧。
去医院之后,我确诊了抑郁症。医生开完药,推荐我去做心理咨询。
起初,是一位主攻青少年心理的咨询师,
用
沙盘游戏
的方法展开治疗。
沙盘游戏,是一种非言语的心理治疗。尤其适用于学校中存在焦虑、注意力集中困难、言语沟通困难以及适应困难等问题的学生。
游戏中,我们可以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己与潜意识对话,了解自己的深层次需要。
她邀请我和妈妈各自在一张A4纸上画下房屋、树木和人物。
我是一个非常谨慎、多疑的人,在落笔之前始终在揣测咨询师的动机:
她在怎样观察我、这只是单纯的绘画吗、是否会暴露真实的我、她又将怎样解读和看待我。
是的,我并不信任这个“游戏”,拖延了很久,在很多地方的笔触都是犹疑的、反复擦掠描绘、难以放松。
后来,咨询师为我们俩解读房、树、屋所代表的潜在含义和折射的内心潜意识,也的确解读出我内在人格的不稳定性。
“你们母女俩的关系太近了,作为女儿的你,日后也要学习更加独立,不要过分依赖妈妈。妈妈呢,也要试着放手、给女儿更多试炼自我的机会。”
原因是,她观察到我在绘画“房树人”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观察妈妈的绘画进度。
很显然,妈妈影响着我。咨询师的观察可谓非常细微,也给了我们母女反思和改善的引导。
我那时,每次去见心理咨询师,都会有些开心,因为可以重新像孩子一样涂涂画画甚至玩耍。
但这时,沙盘游戏有些不够了,我想把自己挖得更深一些——我想对话、剖析自我,真正发现自己是谁。
因为,虽然在学校的生活,客观上非常顺利,我的情绪也比之前稳定许多。
每一次提前做完作业回到家,我都躺在床上苦笑,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为了进入好大学、热门专业,收获高薪工作,买名牌包?
我想不通,明明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活,为什么我还要追逐。
这一次我寻求心理咨询的原因,
是对生命意义的关心
。
在网上锁定了很久后,我找到一个看起来较为资深的咨询师。
我是一个不好降服的家伙,想着
“我看不上一个跟不上我思维的咨询师”
,于是让她介绍她所属的精神分析流派的专业知识,也喜欢分享自己的哲学思考。
她会详细地为我介绍,同时很耐心地倾听我讨论叔本华、荣格、弗洛伊德等,并给予回复,这让我觉得她明白我在诉说什么。
我的母亲对其失望透顶(事实上,那已不是他第一次出轨),带着我离开。
他们离婚时的财产分配过程,也并不好看。当时还小的我,便看到自己最爱的两个人,是如何因为金钱,走到山崩地裂、形同陌路。
后来,在无数次浸满泪水的对于“价值”主题的探讨中,我明白了破碎的原生家庭多大程度地塑造了我
痛恨金钱,但又追求世俗卓越的矛盾观念。
日后的每一次咨询,咨询师会把我的心情、感受与原生家庭相联系,引导我回顾记忆深处有关的经历。
比如,当我看到社会上对女性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时,会感到无法遏制的愤怒。
咨询师:
“听到这件事时,你具体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
“我愤懑极了。女性没有做错任何事,却无端被性骚扰、被殴打、被家暴。而且,每一次都会有舆论企图污名化受害者。我觉得对于受害者,对于女性,太不公平。”
咨询师:
“看起来,在这愤怒的背后,与你认为的「不公平」或者「区别对待」有某种联系。你能回忆一些带给你类似感觉的经历吗?”
我:
“比如小时候,明明男生女生都一样贪玩,怎么对于女生就要求文静、不能调皮?男生不但可以,甚至被鼓励?为什么从小学开始连女数学老师都说“女生学不好数学”,男生稍微学好一点就会被夸聪明,而女生只是夸听话、努力……”
我:
“我妈也没有给过我支持。她也这么认为,我数学考过满分,但她看了也不会给予我类似于“作为女孩你也很聪明、思维很好”的夸奖,只是觉得是因为她辅导得好而已……其实这种愤怒还在于你很努力地做好却只被一瞥,明明是属于你的夸奖却得不到,只变成轻飘飘的言语,甚至还要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
我:
“我从来没有被鼓励,一直在默默承受伤害。我觉得其实也不只是愤怒吧,是积攒的悲伤到了极点,所以看到别人也有类似经历时,可能也唤起我的回忆,甚至共情……”
咨询师:
“是的,是这样,你其实已经明白了自己愤怒的根源,它来自于儿时的影响。这种强烈起伏的情绪有一部分来源,或许还是童年中未解的问题……
但一旦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更好正式过往,熟悉、了解和接受你自己了。
”
通过这样的剖析,我开始重新体验我愤怒的经历,感受其来源——我内心深处真正渴望或缺失的——究竟是什么。
并且在重新体验的过程中,能更客观地看待事情,合理归因,从而更好地接纳自己。
我记得我问过:
“我了解了过去的自己,就有用吗?”
咨询师回答:
“了解和接纳自己的过往,是通向更好自我道路的基石。”
做心理咨询后不久,我发现,我似乎不再是一棵被人填满棉絮的树,也不再是拿出棉絮后空心的树。
也交到了很好的朋友,我们一起看电影、吃饭谈心、畅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