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他紧盯着屏幕,手里的鼠标按得哒哒响,头也不回的说:“没想好,顺其自然吧。”,我不由得取笑他:每天这么游手好闲,当然是没想好了。
但如今我却跟他没什么两样,都是生活中迷途的羔羊。
但我虽然手足无措,却似乎还能以“我还是个学生”的理由来聊以自慰。而跟我一起啃烧烤的师兄,则没了这个借口。
前几天他高中校庆,回到母校去参观的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十年前我尚且知道要考学校,现在却不知该干嘛。”
我明白他所想之事。毕业后的他没回家乡,而是留在一家小酒店做管理,但工资却仅仅够养活自己。跟几个同事合租在一家两居室的房子,为了省钱还只能睡沙发。
他也给过自己一个目标,那就是买套房,在这个城市扎下根。但现实是,他连存款都没有。
之后他毅然决定辞职,到了一家私企做销售。但是公司小,他只能包办了人事管理、工程,甚至有时要跑腿去送货。但虽然干的活多且累,却还没普通白领赚得多,感觉碌碌无为的他背起行囊,跟几个朋友跑到深圳寻找机会。
但在深圳的日子,他的处境似乎更糟糕了。首先自己技术不精,其次,销售也不怎么样,毕竟上份工作做的太杂了,很多用人单位只是做了简单的面试,就没有然后了。
在回来广州的那天,他坐在售票大厅外的石凳上,看见一个与他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拿着一张地图迷茫的张望着周围陌生的环境。
他说在那一刻他不由得想到,自己其实比这个年轻人更加迷茫。起码,那个人手里还有张地图。
“我能怎么办呢?”,回来后的他没了初识时的锐气,只是喝着闷酒。“合租房的沙发能住一辈子吗?”
那天吃完烧烤出来,师兄突然一屁股坐在马路旁,点起一根香烟,说:“我最近想了想,打算考研了。”
我有点吃惊,问道:“都工作这么久了,又要回去读书?”
他弹掉衣服上的烟灰,语重心长的说:“我想多份学历多份机会,到时候总比现在强吧。”
“所以你读完研打算回来做什么?”,我转过头问他。
失修的路灯在不断闪烁,深夜的街道像死一般沉寂。他没有回答,只是慢慢的站起身来,走向了更加漆黑的街道中。
5、
其实从一进入校园开始,我们便有点不知所措。先是随波逐流,疯狂加入各类组织,后来赶着去实习,一头扎进庞大的海洋里,抓到哪个地方招人便觉得是救生衣。
或是听闻身边有人要读研,感觉自己也应该尝试下,便又茫然的开始尝试。
总是告诉自己:“要努力,要坚持”,却找不到用力的点究竟在哪里。
但即使是离开了校园,似乎也逃不出迷茫的怪圈。
最近一次下班回宿舍时,我坐上了一台专车。司机看见我的地址是学校,便问我:“你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我点点头表示承认。
隔了半响,司机突然冒出一句:“你们读大学的学费是不是很贵呀?”,我苦笑着答道:“反正我自己是给不起。”
不知是不是我的答案刺激了他,他突然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家里三个小孩,要是以后都上了大学,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说不让他们念吧,又没文化。让他们念吧,我实在供不起。现在开这个车也赚不了多少钱,我都不敢回去告诉他们。”
似乎是感觉自己说得太多,司机将收音机的音量调大,没再说什么。而我坐在车里,却反复思考着他的话。我所面对的迷茫大约是我自己的,但他的迷茫却联系着一整个家庭,而这种赤裸裸的无助却又不得不被他一个人独自承担着。
在动笔写这篇文章时,一位编辑说:“迷茫是不分年龄的。”,我十分赞成这句话,但现在我意识到一个更可怕的现实:
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的迷茫并不会消失,只是越来越露骨,所牵涉的人和事也越来越多,更难以被击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