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出叫做《龙江颂》的现代京剧可谓家喻户晓。剧情说的是1963年春,东南沿海某地遭遇特大干旱,县委决定在龙江大队堵江引水救旱。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坚决执行县委指示,决定牺牲三百亩高产田,放弃一窑砖的副业收入,支援临近村庄抗旱,由此与本位思想严重的大队长李志田发生剧烈冲突。最后,江水英团结干部、群众,坚持送水到旱区,自己虽然遭受了一些损失,却使九万亩受灾土地得到挽救。全剧主旨在于赞美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被称为“龙江风格”广为传颂。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在如今滑、浚两县的大地上,也曾合演了这么一出动人的大戏,故事的主角是当时的滑州刺史兼郑滑节度观察使薛平和魏博节度使田弘正。
滑州刺史兼郑滑节度观察使薛平(约756年---836年),为唐朝名将薛仁贵的曾孙。他的父亲薛嵩是相州刺史,兼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为割据一方的藩将。薛平12岁时,就成为父亲薛嵩的藩镇小王国的“太子”,并有了磁州(今河北磁县)刺史的名份。父亲一死,年仅17岁的薛平就被其父部属拥为统帅,他表面答应却在夜里悄悄扶柩归里。后来,也许是他这种忠于朝廷、放弃割据的举动受到信任,朝廷起用他为右卫将军;又由于宰相杜黄裳的器重,被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元和七年(812年),唐宪宗发兵讨伐淮西藩镇(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特升薛平为滑州(今河南滑县)刺史,兼郑滑节度观察使、御史大夫等职。滑州接邻淮西,薛平在讨伐淮西的前线,多次立下战功。
薛平任职的滑州城,城西二里就是黄河,几乎每年都要遭受水害。元和八年的秋天,黄河大水,漫过滑州黄河南岸的瓠子堤,几乎淹到城边,居民都很害怕,薛平也感到惊恐。薛平沿河查勘,想找一个解救的办法。查勘时听说,过去曾经有过将河水分流的事,分流的古河道在卫州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北)界。而黎阳为魏博节度的地界,不属薛平的辖区。薛平即派他的幕僚裴宏泰求见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向田弘正转达他的请求之意:“黄河东流,到滑州水势最大。自洛阳以西的上百条支流的来水,最终都汇集于滑州,而堤防又不太坚固,对此将军您是很清楚的。我看到黎阳城西南方黄河回流形成的沙岗阻碍水势,对河岸产生很大的冲激之力,满心希望能从这里开一条支河,以减缓水势。现在秋雨连绵不止,洛阳以西巨川深谷暴涨之水,竞相怒奔汇聚而来,水势越来越大,恐怕一旦溃决,城郭危在旦夕。这事该怎么办呢?我愿听从将军您的吩咐!”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竟然答应了薛平的请求,但其属下吏民却有些想不通,纷纷向他请命,说:“滑州受水患已经很有些年头了,况且这是上天降予的灾难,我们魏州发什么愁?您竟然允许他们把水患转移给我们!”田弘正耐心地接见了他们,对他们说:“你们大家近前来听我说。黎阳与滑州,不都是朝廷的国土吗?如果别人遇到水火之灾,四海之内即使是路上的行人,看到他们所受的苦难,都会伸手相助的,难道都是因为有亲戚关系吗!顾全大局,舍弃小局,这是顺从大理。而且滑州军营中有士卒数万,如果民不安业,军队该怎么养活?我怎么敢为一点河边之地而独自吝惜呢?拿那点土地出产的桑麻五谷去赈灾,连百户灾民也救济不得。如果水患能够尽行解除,整个黎阳也不足惜,何况并不至于这样!不要担心百姓没有这点土地就不能吃饭!” 田弘正说服了当地将士百姓,并让官吏给农民在黄河故道与现河道之间的田地更换成其他田地。薛平与田弘正一起向皇帝上报了这一计划,得到批准和赞许。
第二年春天,滑州动用万人服役,到河北岸黎阳城西南开挖疏浚了新的河道,让黄河水分流二十里,到下游再汇流一处。魏州还把分流河道与旧河道之间的七百顷土地送给滑州,以便防洪之用。从此,黄河水势大大减缓,滑州地区很长时间没有再发生水患。
薛平在滑州任职六年,后入朝为左金吾大将军,不久又任郑滑节度观察使。
记载这出滑、浚《龙江颂》的史料是《新唐书·薛平传》和唐沈亚之的《魏滑分河录》。其实,更应该歌颂的角色是田弘正。如果没有他的无私支持,这件事万无成功的可能。但不知何故,新旧《唐书》的田弘正传中都对此事未着一字,这是很不公平的。特别是蕃息在滑县大地上的人民,对这位大义昭彰的历史人更不应忘记。查《唐书》载:田弘正(764----821年),本名兴,字安道,平州(今河北卢龙)人,唐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侄。元和七年(812)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田承嗣孙)死后,为众拥立,但他主动放弃割据,将所割据的魏、博、相、卫、贝、澶数州之地,入献唐王朝,被正式诏封魏博节度使,兼中书令,卒赠太尉,谥“忠愍”。其性忠孝,好功名,聚书万余卷,通《春秋》《左氏》学,工丹青。此公虽出身藩镇武将,却大有儒风。如此看来,他能在治理黄河这件“国之要务”中作出牺牲小局、顾全大局的决定,并非偶然,而是其来有自的了。
投稿:[email protected]
客服①huazhouweixin ②yingxiaohenan
业务:15737201988 (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