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岁生日。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
我们将陆续推出“院士中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系列,向党的一百岁生日献礼。
202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追授华南农业大学卢永根同志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卢永根院士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他对党、对祖国无限热爱,把毕生精力都献给祖国的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他一生恭俭、淡泊名利,将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880余万元全部捐献给学校,在去世后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事业。一心向党、一生爱国、一身正气、一生恭俭,卢永根院士用模范行动践行了“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的誓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是对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的高度肯定,也是对科技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
卢永根院士出生在香港,他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值得这一代香港青年学习。少年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横行街头,百业凋零。战争的残酷让卢永根的民族意识觉醒。在思想进步的老师引导下,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积极参与进步团体举办的时事报告会,聆听郭沫若、矛盾、乔木(乔冠华)等人的演讲,还秘密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
1946年,卢永根就曾经盼望过当时的国民政府能够收回香港。香港回归的一刻,卢永根整整等了半个世纪。
1946年卢永根在香港培侨中学出版壁报
(右起:卢永根、张如峰;左1为李佩能)
卢永根一生学农、爱农、为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农业科学。简单的“三农”中折射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人格。
卢永根师从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丁颖,几乎跑遍了全国所有的稻作产区。恩师逝世后,他继承了老师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卢永根带领他的弟子,小心地保护着7000多份稻种资源和900多份野生稻资源,并逐步将这些稻种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这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卢永根70多岁时仍坚持上山寻找新的稻种,尽管山上无路,布满荆棘,卢永根仍然坚持向上。老照片上,他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开心。
1971年卢永根在海南崖县荔枝沟“南繁”育种时住的茅屋前
卢永根曾经说,“我为什么要摒弃比较安逸的生活,放弃个人名利而回内地呢?主要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使我觉醒到当亡国奴的悲惨。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复兴效力。”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卢永根以他的一腔爱国之情教育和感染了身边无数人。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定地拒绝。“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回国后,他还曾写过一封家书,希望女儿和女婿回到广州:“现在留学生中流传着各式各样的‘理论和观点,无非是为自己待在国外不归制造借口和理论依据’。连为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服务都不愿意,还奢谈什么为人类服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放弃国外的优渥地生活回到祖国,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卢永根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网室内进行水稻杂交(1978年9月)
1983年后,卢永根开始了长达13年的校长生涯。“先党员,后校长”是卢永根的口头禅,他认为当好校长的前提是先当好一名党员。那时候,学校的经费紧缺,身为校长的卢永根就坚持在住房、电话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2017年罹患癌症后,他将毕生积蓄880万余元无偿捐献给华农,设立了教育基金,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慷慨捐赠的背后,是卢永根坚守一生的节约。他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还在用老式收音机、台灯;常常在学校食堂与学生们一起排队打饭。
早在患病前,卢永根就办理了遗体捐献卡,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他说,作为共产党员,捐献遗体是为党和国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贡献。对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以及对自己近乎严苛的要求,在卢永根的人生中一以贯之。
资料来源
卢永根:唯愿稻香飘遍祖国大地,2019-09-26,光明日报
无言的火花——院士卢永根捐出毕生积蓄880多万元,2017-10-14,新华社
张藜总主编;罗兴波本册主编,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 第2册,科学普及出版社,2017.
卢永根:“布衣院士”,勤俭爱国奉献一生,2019-09-29,南方日报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卢永根: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2021-01-08,人民日报
《情系祖国·农业科学家、教育家卢永根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