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窗外,老A想起不久前量化圈子的一次小聚。
席间,供职于某信托公司资管部的朋友B表示,目前在量化上投得比较少,不做对冲。因为现在对冲成本太高,Alpha收益还在降低,得不偿失。
“对冲肯定是不做了,根本覆盖不了成本。”这一结论得到多人呼应。
言毕,某期货公司的朋友C开始倒苦水。“股指期货的交易限制太死,期指贴水套利都被限死了。原来一些投顾一年收益可以达到10个点,现在大部分收益被贴水覆盖,很难做高收益。”
“行里在量化上的方向早已做调整,现在存量的量化对冲规模已经很少,而且是基于沪深300做的,偏向于小市值的量化产品早已清盘了。不过怎么说呢,任何一种策略或者资产,打压一年半年后,当它走到低谷,有可能就是下一次爆发的起点,因为市场是有周期性的。所以,现在看来最好的东西,有可能未来还会下行。量化今年不行,可能明年又好了。”某银行资管部朋友D的一番话,让老A重拾了一些信心。
思绪收回,老A又想起赎回事件。略微舒展的眉头再一次紧锁。突然,老A眼前一亮,拿出手机打开微信,翻到那天因聚会而组建的群。活动报名链接静静地躺在群里,对!就是它!
这是席间朋友D推荐的一个量化投资闭门会,当时老A并没有在意,然而近几天的巨额赎回让老A重新思考:到底是市场风格转换带来的“谈量化色变”,还是市场有效性大幅提高?指数增强策略是时下最好的选择吗?单一策略和传统策略已经难以为继,如何进行多策略配置?AI技术怎么能更好地应用到量化投资的细节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