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8099999街头巷尾  ·  微信牵手DeepSeek?有人趁虚而入,这种 ... ·  昨天  
8099999街头巷尾  ·  微信牵手DeepSeek?有人趁虚而入,这种 ... ·  昨天  
金色旋风  ·  AI代写剧本,100块起步,卖了300万! ·  昨天  
金色旋风  ·  AI代写剧本,100块起步,卖了300万! ·  昨天  
MiyueMedia  ·  1688overseas?在美区的TikTo ... ·  2 天前  
MiyueMedia  ·  1688overseas?在美区的TikTo ... ·  2 天前  
广东生态环境  ·  【行走美丽广东·生态篇】徜徉城央“绿心”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跟民国教授们比起来,我们真穷!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12-30 23:30

正文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168
作者:煦濡
审核:喵大大     编排:汤圆

中国的知识界普遍有种民国情怀,觉得民国时期特别令人神往。知识分子活得体面,敢于追求自由之精神,“一脚飞踹蒋介石”,想想都过瘾!

其实,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如果不做官,社会地位真高不到哪里去。穷酸秀才和进士郎虽然都是读书人,这地位可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对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也不用寄予太大期望,觉得有了知识分子的外衣护体,就能够像义和团的兄弟一样,刀枪不入,水火不侵,腰杆笔直,见谁怼谁。

不过,最近翻阅了一些史料,发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民国,知识分子的收入水平可真不低。想到今天动辄有新闻提出,希望教师的工资能跟公务员看齐,在民国这根本就不是问题,甚至于公务员都想向大学老师的收入看齐!


01 知识分子=中产阶级?
清末民初新学的推行和报刊媒体的发展,推动了教师、编辑、记者等现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这些知识分子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以大学老师为例 ,大学教员,尤其是大学教授作为社会的上层人物、作为高级知识分子, 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其工资收入甚至高于大部分官员 。他们不但衣食无忧,还能从经济上提携后起之秀和自费出书。如沈从文、卞之琳等就是得益于前辈资助。
根据1917年5月3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令》,国立大学中,正教授月薪300-400 元, 本科教授180-280 元, 预科教授140-240 元, 助教50-120 元。

1927年9 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大学教员薪俸表》, 规定了大学教员薪俸分4 等12级。教授月薪400 -600 元, 副教授260 -400 元,讲师月薪160 -260 元, 助教月薪100 -160 元。

▲1917年国立大学职员薪俸表
1917年8月, 胡适被北京大学聘为文科教授,在给母亲的家信中,胡适写道:“适在此上月所得薪俸为260 元,本月加至280 元” ,刚入职便升至教授最高薪俸,胡适不禁感叹“适初入大学便得此数,不为不多矣”。


据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回忆,他早年入职北平图书馆月薪是60银元,且在北平的一些大学做助教,也发表一些文学作品,课酬和稿酬皆是5银元。如此,他的每月收入是100-120银元左右,比着胡适教授肯定算少了。

但就这100块左右银元,就已经很值钱了。要知道他每个月的房租仅仅5银元,每个月的伙食费也才10银元。今天的“北漂”“沪漂”们,随随便便租个小单间不需要4000块?简单做个对比,谭其骧当年的100块银元,购买力相当于如今的8万!没错,谭其骧入职北平图书馆时过的生活,放在现代就是 月薪8万的金领啊!

而我们胡适教授的月收入是280块银元,按现在的购买力计算,月薪20万都有了!

更何况这些知识界的精英,往往在工资收入之外,还有不菲的稿费收入。

我们知道,鲁迅在教育部任职的时候月薪三百,算是高收入阶层了,他发在报刊的文章稿费是千字十元,也是比较高的,当时稿费市场均价每一千字也只是两三块钱。据统计,鲁迅在上海十年期间,版税、稿费等方面的收入合计近6万圆(相当于如今人民币200万元以上),不仅远超当时一般民众的收入水准,在行业里也属于顶尖。

当然,知识界精英不单是大学里的教授,还包括一些报刊编辑作者、小说家,类似于今天的郭敬明、唐家三少、猫腻等人。胡适先生也有不少文字见诸报端,稿费当时也只是每一千字五六块,最夸张的是当时的 流量IP张恨水 的稿费,据说每一千字在十元或者更多。

千字十元是个什么概念呢?

1924年(民国十三年),北京普通五口之家每月生活费平均是14元2角5分,每年平均171元。 也就是说,张恨水每月光固定的稿费收入,就相当于一个普通五口之家三年的生活费了。有次,张恨水获得了一笔 8000元的稿费收入,这简直是一笔天文数字。 难怪当时有人说,张恨水一部书的稿费就能够买下一座王府。

今天有哪位作者敢说自己靠一笔稿费就能买到北京一套四合院?在这些土豪般的民国大知识分子面前,我觉得自己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穷人。

但是,大学教师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并非所有教师都能享有像大学教师那样的高工资。 整个教师阶层内部差异很大,大学、中学与小学教师的工资过于悬殊。中学教师一般实行时薪制,1922 年以前一般为每小时5角至2元。

1922年实行学制改革后,初中一般每小时1元至1元2角5分,高中一般每小时1元7角5分或2元。例如,周作人曾于1913年被浙江省立第五中学聘为外国语科教授,其聘书上写道“教授时间每周十四小时”,“月俸墨银50元”,计算成时薪便是一元左右。

▲周作人

1929年,有人对 5个省份共56所中学的1609名教职员进行过一次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调查教师的平均月薪为53 .67元,其中高中教师平均月薪为83.89元 ;初中教师平均月薪为45.10元。且省立、县立和私立中学各有不同。
▲1929年56所中学教师薪金调查表
如果说 大学教师工资优厚,中学教师薪金尚可的话,那么相比之下,小学教师的工资显得则少得可怜 。根据1917 年2月北洋政府公布的《小学教员俸给规程》,全国小学从校长到助教员按资历分为14级,月薪从60元到4元不等。

▲1917年全国小学校长教员月薪表

1930年代初,张钟元以发送问卷表的形式,对苏、浙、皖、鲁、豫、闽、粤、冀、蜀等省小学教师的年薪收入做过一次较为广泛的调查。据调查显示,各地教师中年薪最高的560元,最低的只有40元。城乡男女教师混合计算,平均年俸为195元,平均月薪为16.25元。
▲1930年代初部分省市小学教员年薪收入调查表
大体而言,民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师月薪在10 -15元之间,城市小学教师月薪20 -30元之间,初级中学教师为40 -100 元之间,高级中学教师为60 -150元之间。
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比较, 实在是天壤之别。 一名小学教师的年薪, 仅相当于甚至低于大学助教的月薪(60 -180元)。当时有人推算过, 一名教授的年薪甚至足以在地方上办一所完全小学。对于教师阶层内部这样过于悬殊的收入差距,当时社会舆论认为“实乃世界各国所罕见”。
无论是动辄月薪数百元的大学教师,近百元的中学教师还是仅十余元的小学教师,教师这一知识分子阶层与月薪十元左右的普通民众相比,其经济收入相对富足,工作环境稳定,压力相对较小,社会地位相对较高,显然属于当时的中产阶级。

02 手捧金饭碗的公务员
那么,知识分子的收入较之公务员又如何呢?

公务员群体工作稳定,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状况,这一情况在民国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鲁迅为例,他曾任职教育部科长,月薪三百个大洋。

一九一九年三百大洋可以过怎样的生活,当年有个美国人调查结果是居住北京一家五口家庭,只要一百大洋可以过一年。即当年北京的生活工资为月薪约9个大洋,而 鲁迅人工是生活工资的30倍,生活应算不错 。鲁迅在北京置业,花三千五百大洋买了房子,安置自己和弟弟周作人两家人。
北洋政府时期, 文官共分为四个等级:特任、简任、荐任、委任。中央政府各部部长(总长)为特任官。简任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司局长、副部长级, 荐任相当于处级, 委任相当于科级以下职员。
按照北洋政府1912 年10 月16 日公布的《中央行政官官俸法》,国务总理月俸为1500 元,各部总长1000 元。下面的官员俸禄则按照官等被分为600 至50 元不等的多个级别。省县地方的行政官员薪俸也有着详细规定,按照官员等级的不同上到民政长(相当于省长)下到科员有着800到50元不等的月收入。
▲北洋政府时期中央行政官官俸表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承袭了北洋时期对官员特任、简任、荐任、委任四个等级的划分制度,不过在各等级内部进行了更为具体的细分, 除了特任官员800元的月薪相比北洋时期略少之外,其他各等级官员基本维持在与北洋时期相当的收入水平上。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官俸表


然而, 俸禄只是公务员日常收入的一部分,民国时期的一些主要官员还领取相关“公费”。 例如北洋政府规定大总统在月俸两万四千元之外,还有公费、交际费各四万元,副总统在年俸十万元之外,也有每月两万元的公费。而在各省行政机关的财政预算中,公费占到了20%到30%左右的比例。
根据财政部规定,民政长署办公经费每月9400 元;观察使署办公经费每月1200 元;县署办公经费一等每月450 元,二等每月360 元,三等每月210 元。所谓的“公费”,即包括电报、调查杂费,纸墨、交际、雇员费和役食费等。

此外,官员除了在职时期领取官奉、公费等收入,在年满退职、离休或因公得病退职甚至因公死亡等情况下,其自身或家属还享有领取恤金的待遇。
对于一些位高权重的官员,在其常规性收入之外,还存在大量隐性收 入,比较常见的途径有投资实业、兴办工厂、购买土地甚至贪污受贿等,这些收入往往要比自己的常规收入高得多。
而且一些官员收入方式、渠道众多,凭借自身的权势与资源集聚的隐性收入其数量更不必说。因此,从工资这种显性收入来看,民国时期的教师跟公务员差不多,甚至大学教师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科级处级干部。但民国官员们的 隐性收入 ,就得靠想象力了。
03 碾压底层民众的收入
衡量一个群体的收入水平高不高,不能只看绝对收入,还要看相对收入。

比如,今天中国一些沿海地区大学教师的收入跟京东的快递小哥其实差不多。好吧,或许很多大学老师的收入还不够快递小哥高,月收入2万啊!这得是正教授的收入了吧!


大学老师的收入跟快递小哥收入差不多的时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要比普通民众高多少?这就呵呵了。

民国可就不一样了,处于底层的普通民众其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不可同日而语。 以工人为例,其工作条件艰苦,生活压力巨大 ,收入捉襟见肘,终日苦于营生,生活水平低质量是可以想见的。
1920年,《新青年》杂志推出劳动节纪念号,对全国各地的劳工情况予以刊登。根据《新青年》的调查,民国初年工人群体的收入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并不大,差异主要来自行业内部。

一般来说,高级技工每月收入为数十元,工头为20 元左右,而普通工人基本处于日入三四角,月入10 元左右的收入水平。这样的收入水平若仅用于个人生活尚可自足,要赡养家庭则显得捉襟见肘。

收入如此之低,家用尚且不敷,每日却要连续工作十余小时,有些工人还遭受包工头的盘剥压榨 ,工人群体的生活水平之低可想而知。
上海的人力车夫

相对于工人阶层来说,人力车夫、码头工人等属于更加贫困的群体。 民国社会统计分类中,通常将此两类人归为“劳工”一档。人力车夫是上海数量可观的一个群体,不同时期上海人力车夫数量相差很大,1930年有8万人,1937年约11万人,且不包括数量相当可观的自用人力车的车夫。

由于人多车少,他们往往两人或三四人合拉一辆车,拉一日算一日, 每月拉车约15-18天,呈半失业状态,平均每月净收入只有8-10元。这个工资水平,相当于同时期工人中收入最低的缫丝业的女工收入,男女时件工中收入最低的女时工的收入,只及工厂男工收入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那么, 就当时的经济发展以及物价水平来说,一个月挣多少钱才能维持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呢?
1917 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在对曹家渡的调查中发现,“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须15 元”,而针对普通工人10元左右的月收入,他们得出“非有一人以上在外谋生不可”的结论。
又根据孟天培、甘布尔关于1900-1924 年北京物价、工钱及生活程度的调查,北京市民每家每年最低生活费达到 125-150 银圆。
1922 年戴乐仁教授及麦龙尔受“华洋义赈会”的委托,调查所得结果,中国华北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是每年150 银圆。
这些数据表明,以当时底层民众十余元的月收入来说,凭借一己之力来维持哪怕最基本的家庭生活也是捉襟见肘的 ,即便家中有另一个收入来源,生活也远谈不上宽裕。

和普通民众相比,那些社会上层人士,诸如政府官员和以大学教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们,其月工资就已超过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基本生活费。

我们感慨民国大师辈出,憧憬其浪漫特质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悬殊的贫富差距下所透露出的社会分配的失序和底层民众的无力。我们当然希望社会能多关注知识分子群体的状况,提高教师收入,增强知识分子的尊严。但我们更应该期待提升社会各阶层收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