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广东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联合《环境》杂志开设【行走美丽广东】专栏,旨在讲好广东生态文明故事。本文以广州的海珠湿地为例,讲述了其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效。该湿地被誉为广州绿心,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发挥了城市海绵和城市绿肺的功能,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同时,该地还推广自然教育,建立湿地智慧立体监测研究平台,为市民提供可及的生态体验。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行走美丽广东】专栏的开设
为了讲好广东的生态文明故事,广东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联合《环境》杂志开设了这一专栏,旨在展示广东各地的生态之美。
关键观点2: 海珠湿地的保护与开发
广州的海珠湿地被誉广州绿心,经过保护与开发,发挥了自然生态与城市共享的功能,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关键观点3: 湿地的生态功能
海珠湿地不仅具有城市海绵的功能,可以收纳雨水、净化水质、缓解热岛效应等,还具有城市绿肺的功能,周边空气质量好。
关键观点4: 自然教育的推广与湿地智慧立体监测研究平台的建立
海珠湿地通过高校、科研院所的智慧支持,建立湿地智慧立体监测研究平台,推广自然教育,打造自然教育的‘海珠模式’,探索践行‘湿地+’理念。
关键观点5: 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海珠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吸引了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周边汇聚,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同时,累计接待游客数量超过六千五百万人次。
正文
为讲好广东生态文明故事,助推美丽广东建设,“广东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联合《环境》杂志开设【行走美丽广东】专栏,以“行走者”的全新视角,走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青山、美丽乡村、美丽企业、美丽县城、美丽全运、美丽环保人、美丽志愿者……与读者共同感受广东生态之美,一起探寻各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彩故事。
敬请垂注,欢迎各地各单位及时报料、踊跃投稿。
联系电话:020-83064956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海珠湖
入则自然,出则繁华
在人口超1800万的超大城市广州
新中轴南段
有一片占地约1100公顷的垛基果林湿地
她宛如一位美轮美奂、灵动飘逸的少女
浑身散发着自然清新、超凡脱俗的气息
让每一位到访者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她就是被誉为“广州绿心”的海珠湿地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其着眼于“自然、生态、野趣”,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原为城市“南肺”的万亩果园
逐渐成为城区中心
土地商业开发价值迅速飙升
万亩果园遭受当地果农遗弃和破坏
导致内河堑堵塞、垃圾堆积、污水横流
城市“保肺”和农民“保胃”矛盾日益突出
广州市一次性投入财政资金45.85亿元
从农民手中收储11044亩土地
作为永久性生态用地与市民共享
出台《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
禁止开展任何商业开发建设活动
确保湿地不再遭受蚕食
海珠湿地属于典型的江心洲与河流、涌沟、果林镶嵌而成的复合湿地系统,区域内河网纵横交错,湿地资源丰富。
坚持“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的理念
疏通湿地公园内39条河涌
依托潮汐动力实现水体的自然循环
通过水系清淤、管网截污等手段
重塑生态
通过昆虫旅馆、“浮排”草滩鸟岛等
特色生境重构
打造名副其实的城央“鱼鸟天堂”
退潮时苍鹭和白鹭在滩涂觅食。
发挥“城市海绵”功能
可收纳约200万立方米雨水
发挥“城市绿肺”功能
周边PM
2.5
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
可缓解热岛效应
平均气温降低0.5-1度
可净化水体
湿地内水质从过去的V类提升到Ⅲ类
部分指标达到II类水质标准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海珠湿地鸟类从72种增加到201种
吸引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周边汇聚
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海珠湖鸟岛
对海珠垛基果林湿地生态系统
深入研究、
推广应用
凝聚高校、科研院所智慧
打造湿地智慧立体监测研究平台
创办全国示范性自然教育学校
打造自然教育“海珠模式”
倡议探索践行“湿地+”理念
为我国800多家国家湿地公园
提供丰富的经验、案例
累计接待游客6500多万人次
为市民提供可及、可达、可享受的
城市客厅
逐步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广东实践最生动的写照
在这里
你能远离车水马龙,放松疲惫身心
在这里
你能聆听天籁之音,领略生态之美
视频来源:广州市海珠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
点击
在看
,一起助力生态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