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六个大学生并非你想象的那么高冷极客,里面还有一位大一的学生,参加这个项目之前,还不懂计算机技术,更别提什么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了。
其他4位同学虽然学习了计算机,也用过一些工具,但对深度学习也不甚了解。创新工场AI工程院的“导师”,提出了5个学习方向,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分组,每组配备两名“导师”,答疑解惑,指导方向。然后就开始边学习,边工程研发了。
所以,AI真的没有想象那么难,也没有那么可怕。
这个歌词创作机器人只是创新工场DeeCamp之旅中的一个项目。另外4个项目是:无人商店、有自动驾驶+送货、有“斗地主”机器人、聊天对话程序。共有36个国内外的在校大学生参与,7月12日开营,8月17日结营汇报,总共历时6周。
当然,我也要坦白,这些大学生本身也足够优秀,是创新工场的同事从1000多个简历里挑选出来的。但工场的筛选标准并非简单排资论辈式的自上而下,而是尽量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尽量国内外高校均匀覆盖,
2)专业尽量多样化、可以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是文科商科的学生,
3)年级不必都是博士、硕士,
4)男女比例也要有所考虑。
最后参加DeeCamp的同学,年级最小者大一,刚满18岁。学校覆盖国内外,有北京高校的学生,有专程从上海的实验室告假而来的博士,甚至还有短暂回国的海外留学生。
AI工程院副院长王咏刚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他昨天在结营分享上说,“这些天,被问最多的问题就是编程能力差怎么办之类的,我也只能说,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看优秀代码,多自己实际去写。”
王咏刚认为,学生们的表现已然足够优秀,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展现出的学习能力也算得上十足优秀。虽然AI相关的人才目前仍旧十分缺乏,但按照这些学子展现出的学习能力,长远看来,问题可能会得到更迅速解决。
而在我看来,创新工场做DeeCamp,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只是想促进年轻大学生成长,更重要的是想证明培养AI人才其实很快,并不困难。因为中国学生的数理工特别强,找到这些人,六周的时间就能培养出合格、出色的人才。如果这个模式被验证了,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公司更多的学校参与,快速推动人才成长。
最后,做个招聘广告。人工智能大浪潮席卷全球,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作为创新创业的乐园,聚焦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的项目研发与孵化,求贤若渴。简历投递 [email protected]
我们需要以下职务:
1、Chief Scientist/首席科学家
2、计算机视觉研发总监
3、技术总监
4、BD总监
5、售前顾问/售前经理/售前总监
6、图像/视觉算法工程师
7、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
8、产品经理
9、后端工程师
10、前端工程师
11、移动端开发工程师
希望以后能扩张我们的课程,帮助更多同学成长!也希望下一期的DeeCamp之旅上,我能看到更多优秀年轻人的参与!
(这是Dee Camp的六周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