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infzm.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夜读】明天开工!是时候刷新自己了 ·  昨天  
中国新闻周刊  ·  汽车行业淘汰赛,加速到来 ·  昨天  
涵江时讯  ·  全到涵江闹元宵 | ... ·  昨天  
涵江时讯  ·  全到涵江闹元宵 | ... ·  昨天  
中国新闻网  ·  你的立春朋友圈文案,来了! ·  3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女演员表演中突发意外,官方回应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周末

奔向光明的接力,拨开2亿双眼睛里的“迷雾”

南方周末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1-07 12:53

正文

全文共 4762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 被疾病逐渐侵蚀视界的日子里,白内障患者的世界仿佛被薄雾笼罩。视力的恶化不仅模糊了生活的半径,更拉远了与家人的距离。为此,中国的白内障诊疗事业在几十年间接力发展,完成了从绝对致盲到“看得好”的壮丽蜕变。


    2024年,南方周末联合爱尔康发起“让eye无碍”系列专题,呼吁公众重视眼健康问题,不让白内障等眼病阻碍幸福生活。2025年新年伊始,我们围绕中国眼健康事业发展历程,回首过去的变迁与跨越,眺望未来的愿景和方向。


曾净

编辑哲兴

“如果只用右眼看事物,一切都显得破旧不堪,而左眼看到的事物却面貌一新。”作家约翰·伯格罹患白内障之后,双眼先后做了手术。他将自己的细微感受写进书中,道出了白内障患者群体的所见所想,“并不是说观看到的事物明显改变了它的岁月痕迹……是光让这些事物获得新生,当光消失时,事物就变得老旧。”

患上白内障又通过手术重获新生的过程,让无数患者重新体验了光、生活和爱的质量。

在中国,白内障患者是个庞大的群体。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60岁以上白内障的发病率近80%90岁以上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90%以上 [1]。以此估算,在我国有超过2亿的老年人正在遭受老花眼和白内障的双重侵袭[2]。随着日益显著的老龄化趋势,预计2050年中国成人白内障人群将超过2.4亿[3]。此外,白内障不只是高龄老人的专属疾病,中年人的眼部隐患也有发展成白内障的风险,随着眼疾筛查的普遍化,中国白内障患者的发病时间也在逐渐提前。

为了应对白内障等眼病的侵袭,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21月正式颁布了《“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强调了加强近视、白内障、眼底病、青光眼等重点眼病的防治工作,通过综合施策,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眼健康服务的整体水平。

几十年间,中国的白内障诊疗完成了从绝对致盲到“看得好”的壮丽蜕变。经历医疗水平飞速进步,白内障手术和人工晶体已经普及,除了复明,患者对于白内障诊疗的预后有了更多元的需求。

据爱尔康2023年《全球白内障认知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视觉质量成为老龄化关注的首要问题(82%),优先于听力(77%)和记忆力(75%)。中国受访者对白内障手术有较高的消费意愿,对术后效果也有更高的期待,大部分受访者希望摆脱眼镜困扰,认为佩戴眼镜后会感受到自身的衰老(69%)。同时,受访者也期待通过白内障手术进一步强化阅读、开车、使用电子设备等日常生活体验。

从看得见,到看得清,再到看得好,每个时代的医学进步,都是对白内障患者渴望光明的深切回应。

1

旧观念与新需求:

不敢做手术,也不想戴眼镜

年近七十的刘慧敏(化名),逐渐感受到白内障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她曾是一名教师,退休后依然保持阅读习惯,热爱写作。最开始,她发现远处的物体变得模糊,灯牌、广告画、街景都像蒙上一层看不清的“迷雾”。渐渐地,近距离阅读也变得困难,文字不像以前那样清晰,常常需要眯起眼睛。她曾以为是自己得了老花或者近视度数加深,但后来拿起放大镜也无济于事,她努力集中视线,却始终模糊一片。

“她来就诊时,因为高度近视及白内障的影响,视力已经下降到0.1,日常生活肯定都受到了明显影响。”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浙江大学眼科医院白内障科副主任俞一波说道,刘慧敏的情况已经完全达到了白内障手术指征,但她却非常担心手术的安全性。

在刘慧敏的认知里,如果手术后的恢复时间不符合预期,或手术后视力不理想,可能连现在的日常生活能力都会减弱。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母亲,她更是担心会给子女带来负担。

白内障初期,患者并不能马上察觉,往往会拖延治疗。很多患者沿用旧观念,要等到白内障“成熟”才来手术,但到后期,患者眼压升高或引起青光眼等并发症的风险有可能会提高。这是很多患者对白内障问题最常见的失察和治疗偏见。

“白内障是全球第一致盲性疾病,成因主要有自然衰老、高度近视、青光眼、糖尿病、眼外损伤等。”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眼科医院院长、浙大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介绍,罹患白内障后,由于晶状体日渐浑浊,患者会出现视力逐渐模糊、对光线异常敏感、色彩对比度下降的症状,甚至导致失明。但即使后果严重,仍有很多患者出于各种原因,拖延手术治疗。

在白内障手术过程中,切口大小、形状、眼内环境稳定性每个环节都很关键。对于常见的患者顾虑,姚克进一步解释道,“最早白内障手术高度依赖医生技术,设备跟不上等原因,术后后遗症相对目前较多,常见的比如角膜损伤、愈合缓慢、术源性散光等,但随着诊疗技术革新,极大地降低了这些后遗症的概率。”

图/视觉中国

如今,视觉质量已然成为幸福生活的题中之义,越来越多人期待眼睛恢复到最佳状态。“现在大家的需求不仅是像以前老年人一样只要看得清楚看得见就行了,他们希望得到的是全程视力。开车出去,远处的红绿灯看得清楚,低头吃饭,碗里的肉也要看得清。”姚克用了一个比喻来解释患者的多元需求的变化,不仅要看得清,而且要看得好,拥有远、中、近全程视力。

2

白内障诊疗的光明接力,

技术的演进和流动

在外科临床领域,设备、耗材和手术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多重要素。

姚克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白内障诊疗还处于“防盲”阶段,手术目标是复明,“病人做完手术后,医生两根指头挥一挥,病人说能看见,手术就成功了”。由于超声乳化设备和人工晶体昂贵,大部分国内的医院无力引进,眼科医生一度“有技术却无法施展”。姚克说,“当时大部分医院的眼科医生都还没见过人工晶体。”

直到上世纪90年代超乳设备进入国内并逐渐普及,中国白内障诊疗实现了一次跨越式的接力。 1992年,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引入中国,1995年之后,随着超乳手术在国内逐渐成熟,人工晶体也逐渐被大众熟知。

相较于以往直接摘除完整的浑浊晶状体组织,超声乳化手术的切口小,通过超声波技术,将浑浊晶状体打碎后吸出,再进行人工晶体植入,使得手术恢复更快、并发症小,且操作标准化程度高。

此后,国内的白内障手术也逐渐从防盲手术演进到屈光手术。

图/视觉中国

作为在超乳设备普及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医生,俞一波见证了21世纪眼科临床水平的飞跃式发展,“现在回望,国内白内障诊疗水平的飞跃体现在设备和手术技术两个方面,几个重要的节点包括先进设备的普及、手术切口的变革、飞秒激光的应用等。”

千禧年初,随着超声乳化等设备普及,白内障手术3mm小切口得以实现。之后,中国的眼科医生们不断精益求精,使得手术切口进一步缩小到1.8mm的微切口,患者的手术创伤及术源性散光更小,国内白内障手术全面实现日间手术。

超声乳化手术普及之后,多焦点人工晶体和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也迅速“接棒”,实现了技术迭代补位。

人工晶体是在白内障手术后保证患者能够远中近视物的关键要素之一。如今的功能性人工晶体,包括散光以及老式矫正的人工晶体,除了解决患者白内障的问题,还能够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术后视觉效果。

更换人工晶体,类似于给一台老旧的相机换上新镜头。人工晶体的更新迭代回应了患者的多元需求,从单焦点到多焦点,从需要大切口的硬人工晶体到折叠人工晶体,从早期的球面晶体到如今种类繁多的非球面晶体,如双焦点晶体、三焦点晶体、景深延长晶体,还有具有散光矫正功能的晶体等[4],实现做一次手术解决多个视力问题的诊疗效果。俞一波介绍,“如何根据个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病人使用的人工晶体,这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临床眼科医生需要掌握的技能。”

2013年,飞秒激光的白内障手术引进中国以后,进一步加速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数量和质量。”姚克总结道。飞秒激光在国内的应用将白内障手术带入了“无刀”时代,眼底条件好的患者术后第一天就能达到0.8-1.0视力。

在医生的建议以及家人的鼓励下,刘慧敏接受了定制化的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植入了三焦点人工晶体。“三焦点人工晶体能够提供远中近视力,既能满足她的日常生活需求,又能尽量让她恢复阅读和写作的视力。”刘慧敏的诉求被眼科医生稳稳接住了。

术后第一天,当摘下纱布时,刘慧敏的视力恢复到了远中近1.0,除了能看清眼前书上的字,她还能看到更远的清晰视野,她反复感谢医生,并把重获光明的心路历程写成一篇短文。她在开头写道:“我每天都渴望能清晰地看到书页上的文字,哪怕只是短短的半小时……”

在白内障诊疗发展的宏大工程背后,除了医疗政策的引导、医院科室的建设、医生的奋发努力,还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将先进技术带入国门的跨国企业,传播在设备和技术上的优势,实现东部向西部的诊疗技术流动。

爱尔康中国白内障专业人士曾莉介绍,爱尔康超乳发展项目支持了六千多名医生学习超声乳化手术。这些医生中很多人任职于县域医院,学习路径相对少。在过去,一些县城只有一家医院,一家医院中只有一到两名主攻白内障的医生,当这一两名医生能够独立做白内障手术时,当地患者不用去大城市看病也有了重见光明的曙光。

此外,爱尔康体验学院(AEA)为国内眼健康专业人士提供了眼科相关专业资源。爱尔康已在北京和上海建立爱尔康体验中心(AEC),融合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打造全方位的学习体验,支持中国眼健康专业人士的教育发展。

正是在医疗技术和科技设备的合力下,更精准、更稳定、更可及的白内障诊疗才能回应患者最大公约数的需求。以浙江大学眼科医院为例,到2024年,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已累计完成三万余例。医生手术量的累积和技术的精进,拓宽了精准白内障手术适用范围,为改进飞秒激光设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