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陈卿美,匠心晚清一百年
文|陈卿美
庚子之乱后,国内立宪呼声日益热烈,清廷为了继续维护自己的统治,派出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等五位大臣分别赴欧美、日本等国进行宪政考察,为国内政治改革摸索方向。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是清廷挽救危局的一种无奈之举,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宪政改革的标志。意义很重大,但经费却是个大问题。
首先五大臣并不只是五个人,还有众多随员。据后来的五大臣日记记载,随员共102人。所有随员兵分两路,一路随行载泽的有54人,一路随行戴鸿慈的有48人。这些随员中除了翻译外,还有大批的京官、地方官、海陆军官、留学生等。有人负责先遣联络、有人负责翻译、有人负责考察、有人负责编纂。这么多人浩浩荡荡出国,人吃马喂,吃穿用度自然花销很大。
五大臣出洋考察,举国关注。到底出洋考察要花多少钱,当时很多人并不清楚。有说需要30万,有说需要60万,袁世凯说要80万。但舆论普遍认为,“万不可因简就陋 ,吝惜财用 ,使出洋考察者以费绌草率从事” 。
1905年12月,罗马,前排右五为端方,右六为戴鸿慈
上海《新闻报》发表《论出洋经费太薄》一文,“若限以财力草草毕事, 欲少留则费用已尽,欲不少留而调查各项政治又未能尽扼其要……”清廷让外务部与户部商量着办。户部哭穷,财政才300万两银子,家底太薄。户部跟外务部说,从你们海关拿钱吧!外务部说,滚粗,我们也没钱。最后,两个部委一商量,干脆让各省摊派。方案敲定,各省分摊,按年缴纳,总额80万。
80万的总额如何向各省分摊呢?户部没有自己做主,而是让各省去商量着办。户部分别给各省去电,要各省认捐。首先致电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说现在财政紧张,但立宪事大,需要你们以大局为重,尽快筹措经费,带头做榜样。袁世凯、周馥、张之洞三人经过商议,决定每个地方各出10万。
立宪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各省纷纷表示支持,纷纷认捐,筹措80万并不费劲。根据《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 》记载,各省分摊数额大致是这样的:
直隶:10万
湖北:10万
江苏:10万
广东:6万
浙江:5万
四川:5万
河南:5万
江西:4万
山东:4万
湖南:4万
安徽:3万
山西:3万
陕西:2万
云南:2万
福建:2万
甘肃:2万
广西:2万
新疆:1万
贵州:1万
电报局:2.79万
总计:83.79万
原定计划是80万,结果筹措了近84万,如果说户部没有给各省提前分配数额是不成立的,否则不可能数额如此接近。卿美兄推测,户部很可能根据各省经济实力,做了一个大致的分配数额,然后要求各省认捐。
各省认捐很积极,但真的掏钱时却当起了缩头乌龟。按规定,各省认捐的经费要全部汇款到上海,然后再到外资银行换成金镑。金镑就是英镑金币。但在五大臣出洋时,大部分省份的经费都没有汇出。这就相当尴尬了,各省貌似不拿清廷权威当回事。
1905年12月11日,五大臣兵分两路出发。一路以戴鸿慈为代表的考察团,从北京经天津至秦皇岛,南下到上海,换乘美国“西伯利亚”号邮轮首先赴日本考察。另一路以载泽为代表,也是经天津,南下上海,换乘法国“克利刀连”号轮船经日本赴欧美。也许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出国考察的费用根本没有筹措到位。
穷家富路,出门不带钱不行。据上海《新闻报》报道,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初期的费用全部在外务部支取,每人可携带1000-1500两。他们携带的不是沉甸甸的银锭,而是银票。银锭那东西又重又不方便,而银票只是一张纸。那时1两银子约等于2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每人携带的金额大致相当于20-30万人民币。对于这个数目,在当时出洋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对比一下。
1887年10月,清政府派遣了12名海外游历使出洋考察。当时清政府的财政也是很紧张。在《游历章程中》规定,游历使出发前,可以预支6个月的工资再加1000两。当时游历使的工资是每月200两,翻译是每月50两。6个月工资就是1200两,加上1000两,一共就是2200两。相比之下,五大臣出洋考察团的级别远远高于海外游历使考察团,但费用竟然不如海外游历使宽裕。
海外游历使考察团的经费没有采用各省分摊的方法,而是由各驻外使馆来出,一部分是使馆经费,一部分是使臣工资。大使、参赞、翻译,工资全部减去20%。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巨大矛盾,因为没有人愿意被克扣工资。大使们怨声载道,对游历使比较排斥,甚至出现激烈的冲突,让考察效果大打折扣。
游历使需要当地的接待、配合,花销又都是出自大使工资,自然多少有些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不敢硬气。国外花销巨大,常常入不敷出,游历使们只能默默忍受。比如在俄国,租一次马车就需要七八卢布,大致合3两银子。旅馆住宿很贵,有时进去一问价,赶紧出来了,太贵不敢住。在俄国考察三个月,吃穿住行,外加请请客吃饭、送礼,一共花销1000卢布,约合400两银子,相当于游历使两个月工资。
1887年的海外游历使考察团,虽然成员都比较勤勉,但由于经费紧张,使得考察效果差强人意。经常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能不去就不去了,或是窝在旅馆里写游记。偌大的一个加拿大,只考察了几天。
再说五大臣出洋考察团,级别罕见之高,人数有百人之多,但经费并没有太大增长。两路考察团在外面一路风尘,一路叫苦。据戴鸿慈日记记载,“彼都旅处,用度殊奢。侈费固非所以体时艰, 过简则亦无以尊国体, 权衡丰啬 ,极费踌躇也。”两路考察团不断向清政府致电,催要路费,“所需各款异常支绌, 应请速为汇解 ,以济急需 。”“回国在迩, 以资告匮,请饬江海关道速行汇银十二万两,以济要需。”戴鸿慈一路考察团刚刚到美国, “购备礼物 ,支发治装、薪水 ”等各项支出竟然已经高达9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