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格面具
国际人格面具学院:研究和推广人格面具技术,拓展心理服务领域,造福于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PPSO  ·  OpenAI 突然公开 o3-mini ... ·  昨天  
APPSO  ·  不卡顿免费使用 DeepSeek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格面具

解读弗洛伊德经典案例:小汉斯

人格面具  · 公众号  ·  · 2018-02-03 08:37

正文


5 岁的小男孩汉斯得了恐惧症,他怕马和马车,也怕洗澡的时候掉到浴缸里,还怕铁路和火车。因为怕马,他不敢出门、上街。因为怕马,他不敢一个人睡觉。他不是害怕马进入他的房间,而是一个人的时候会想起马。他的确担心马会进入他的房间。

他为什么这么怕马?他说,他怕被马咬。父亲告诉他,马是不会咬人的。既然马是不会咬人的,而他害怕被马咬,说明这是“胡思乱想”。

小汉斯的父亲是弗洛伊德的学生,精通精神分析,他在弗洛伊德的督导下,对小汉斯进行分析。他很快就发现,小汉斯其实不是怕马,而是怕父亲。马是父亲的象征,因为马有很大的阴茎。小汉斯曾经对马的阴茎非常着迷。

后来发现,小汉斯真正害怕的是马咬他的手指,而手指是阴茎的象征,因为他经常玩自己的小鸡鸡,妈妈曾经警告他,如果再玩,就叫医生把他的鸡鸡割掉。

也许手指就是手指,因为是它玩鸡鸡,所以应该让它受到惩罚。为什么马不是妈妈呢?想把他的鸡鸡割掉的是妈妈啊。

生病以后,小汉斯做了一个梦,梦见两只长颈鹿,一只很大,一只是皱巴巴的。当他想把皱的那只拿走时,大的那只就叫唤起来。最后,他没有拿走皱的那只,只是拿在手里抓几下,等那只大的不叫了,他就坐在皱那只身上。

小汉斯的父亲对这个梦做了解释:大的长颈鹿是父亲,皱的长颈鹿是母亲。小汉斯早上起来跑到父母的房间,爬到父母的床上,父亲叫唤起来,想赶他走。母亲却说,就让他躺一会儿吧。

除了怕马,小汉斯黏妈妈的另一个原因是怕妈妈离开。有一次,因为他淘气,妈妈这样威胁过他。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些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或目的,就是恋母。换句话说,小汉斯爱上了母亲。他必须找各种理由接近母亲,想办法独占母亲。当他和妈妈在格蒙登度假时,他是最幸福的。父亲是他的障碍。但是,他不是父亲的对手。他恨父亲,更怕父亲。


小汉斯只有 5 岁。和成人相比,他的人格面具会“单纯”得多。但是,他毕竟在人世间生活了五年,接触过的人也不少了,应该单纯不到哪里去。

弗洛伊德没有介绍小汉斯出生时候的情境。他可能是在家里出生的,有医生和助产士在场,还有一个住在朗斯的奶奶。他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立即回到妈妈的怀里。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可能会有奶奶、保姆或佣人接手,但他主要是跟妈妈在一起。 3 岁半的时候,妹妹出生。 3 9 个月,去格蒙登度假,结识了很多小朋友。

在跟这些接触的过程中,小汉斯会同时形成两个面具,一个是主体面具,一个是客体面具。主体面具是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记录,客体面具是对方的心理活动的记录。例如,在跟妈妈接触的过程中形成“妈妈的孩子”面具(主体面具)和妈妈面具(客体面具),在跟爸爸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爸爸的孩子”面具和爸爸面具,在跟奶奶接触的过程中形成“奶奶的孩子”面具和奶奶面具。妈妈的孩子、爸爸的孩子、奶奶的孩子是不同的,所以,小孩子在妈妈、爸爸、奶奶面前表现不同。

小汉斯的妈妈年轻的时候得过神经症,是弗洛伊德的病人。后来病好了,但是性情还是比较急躁,经常说话不经过大脑。例如,她威胁小汉斯:“如果你淘气,我就离开你。”“如果你还玩鸡鸡,就叫医生把你的鸡鸡割掉。”“摸鸡鸡是下流的、不正经的。”

跟这样的妈妈在一起,很容易形成受害者面具。幸运的是,一直到 3 岁,小汉斯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心理症状。相反,他是一个很快乐、很坦率、很好奇、很有活力的小家伙。这说明,他有一个很强的幸运儿面具。

荣格认为,孩子的本性就是快乐、活泼、积极。如果一个孩子不快乐、不活泼、不积极了,那是因为孩子面具被压抑了。孩子面具被压抑,就是被受害者面具压抑,或者取代。被压抑的孩子面具没有消失,它在暗中支撑着,偶尔也会出来自我拯救一下。它就是内在的治愈的力量。

5 岁差 3 个月的时候,小汉斯得了恐惧症。恐惧症是受害者面具,精确地说,是逃跑者面具的显现。人在遭遇伤害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逃跑;如果逃不掉,就奋起反击;如果打不过,就讨好;如果讨好也没用,就只好认命。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四个受害者面具:逃跑者面具,反抗者面具,讨好者面具,苦命人面具。

小汉斯有很强的逃跑者面具,他逃回家,逃到父母的床上。他要逃避的主要是马。

弗洛伊德认为,小汉斯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怕什么,只是后来定格在马的身上。这说明,马也只是一个由头,他真正害怕的是被阉割,或者被遗弃。

虽然马只是一个由头,但是,它也不是没有来头的。它和真正害怕的那个东西之间必有某种象征性的联系。精神分析师很擅长查找这种联系。小汉斯的父亲很快就识别出,马就是自己。


小汉斯到底是怕被阉割,还是怕被遗弃呢?前者是直接的伤害,后者是爱和保护的撤走。前者造成受害者面具,后者造成弃婴面具。

妈妈对小汉斯说,如果他淘气,她就离开他。这句话激活了小汉斯的弃婴面具。

弃婴面具的形成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出生是第一次被抛弃,断奶是第二次被抛弃,分床是第三次被抛弃。 4 岁的时候,小汉斯和父母分床。 9 个月后,他得了恐惧症。

其实,他还有一次被抛弃,就是妹妹的出生。他 3 岁半的时候,妹妹汉娜出生。他一开始就不喜欢妹妹,觉得她很难看,连牙齿都没有,鸡鸡太小。然后,他发现,自己在家里的地位下降了。同时,他也发现,嫉妒妹妹,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于是改变策略,讨好妹妹。他经常在别人面前夸妹妹,可是,他的赞美之词一听就知道不是出于真情。

讨好者面具是受害者面具和弃婴面具的变体。与受害者面具相比,弃婴面具更容易演变成讨好者面具。

小汉斯也害怕被父亲抛弃,或者失去父亲。当他爱上了母亲,自然就会把父亲当成情敌,他对父亲的情感是矛盾的,既爱又恨,而且怕。他怕被父亲阉割,更怕被父亲抛弃。他小心翼翼地对待父亲。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期的孩子希望父亲死去,同时又会为这种想法而感到内疚。为什么内疚?就是怕分离,怕失去。

小汉斯也害怕失去妹妹。他担心妹妹从阳台上掉下去,担心妈妈给妹妹洗澡的时候把妹妹掉进浴缸。后来,他也担心自己洗澡的时候掉进浴缸里。

担心失去父亲和妹妹,其实是内心排斥他们。换句话说,怕,其实就是想。怕失去他们,就是想赶走他们。而想赶走他们,是因为他们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从人格面具的角度来讲,想是面具的本意,怕是继发反应。弃婴面具的作用就是使自己继续或者重新成为弃婴。当它被激活时,它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但是,由于某些面具的作用不符合常理,所以,别人,或者自己的其它面具会过来帮助它。所谓帮助,实际上往往是压抑。弃婴面具被妈妈的那句话激活,陷入被抛弃的感受之中。另外一个面具为了安抚弃婴,把他带到妈妈的房间。这个面具就是传说中的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是个“小男人”。他杀父娶母的时候还很年轻。在父母面前,孩子永远是小的。俄狄浦斯期的孩子更是小男人。他进入家庭三角,从头到尾都是处于最低的位置。他努力成为父亲,甚至取代父亲。不管成功与否,他在父亲面前总是自惭形秽。

小男人身上有许多小孩子的特征,例如任性、耍赖、撒娇,以及讨好。但是,他又不完全是孩子。他具备了男人的特点,譬如谈恋爱。 5 岁的小汉斯就是一个恋爱高手。在格蒙登的时候,他有许多玩伴,其中有好几个是女孩,年龄基本上都比他大。他跟她们谈情说爱,他在她们中间如鱼得水。更有意思的是,他还有点用情不专。

弗洛伊德把 3 6 岁称为俄狄浦斯期,孩子在这个时期产生性别意识和性别成份认同,男人面具和女人面具开始形成。

性别意识的产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3 岁以前,小汉斯认为每个人都有鸡鸡。 3 岁半的时候,妹妹出生,他发现妹妹没有鸡鸡,他自我安慰说,等她长大了,也会有鸡鸡的。 3 9 个月的时候,他仍然坚信妈妈有鸡鸡,并且认定妈妈的鸡鸡跟马一样大。后来,爸爸给他上了一堂性启蒙课,他才知道真相。但是,这样一来,就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阉割恐惧”。他一直以为女人有鸡鸡,现在发现没有了,是不是被割掉了?妈妈曾经威胁他,把他的鸡鸡割掉,看来真有可能被割掉!

男人面具是父亲面具的抽象,女人面具是母亲面具的抽象。小孩子通过跟父母的接触,形成父母面具(即父亲面具和母亲面具)。开始的时候,父母面具是父母的“拷贝”或“备份”,属于人物面具。后来,接触了别人的父母,父母面具渐渐被修改,形成“角色”父母,即父母的角色面具。角色父母再抽象一下,就是“成年男女”,即男女面具,属于基本面具,也叫原型。

人物父母只跟孩子有关系,他们自己之间的关系往往会被忽视。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说,如果妈妈对他好,有没有爸爸就无所谓了。角色父母既跟孩子有关系,互相之间也有关系,是真正的三位一体。原型父母跟孩子没有关系,只有互相之间的关系,即男女关系。这个时候,孩子就被排除出去了,进入后俄狄浦斯期,也叫潜伏期。

有了男人面具和女人面具,自己就会谈恋爱了。但是,身体上还是小孩,所以叫小男人、小女人。有的人过了十年、二十年,身体长大了,仍然是小男人、小女人,那是因为心态没有成熟。小男人、小女人容易陷入情感纠葛和婚外情。

小汉斯就是这样,他喜欢玩“多角恋”,喜欢“插足”父母的婚姻。

不过,小汉斯的性别身份有点混乱。他不但跟女孩子谈恋爱,也跟男孩子谈恋爱。他毕竟是个孩子。


阉割威胁来自母亲,为什么会怕父亲?这说明,马可能不代替爸爸,而是妈妈。小汉斯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小汉斯的父亲和弗洛伊德都认为这是戏言。根据弗洛伊德的经验,阉割的危险通常都是来自父亲。男孩跟父亲竞争,如果受到处罚,当然应该来自父亲。小汉斯的阉割威胁虽然来自妈妈,但妈妈不是自己动手,而是叫医生动手。这个医生是男的。医生是父亲的象征。

精神分析的特点是无法证伪。一种权威的解释,你没办法证明它是错的,除非提出一种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一切人格面具都是内心的,也就是“我”的。父母面具不是父母,而是“我”。就算马代表父亲,那也不是现实的父亲,而是父亲面具,或内在的父亲。这个父亲面具可以投射给现实的父亲,也可以投射给医生,或者马,甚至母亲。在弗洛伊德的描述中,小汉斯的父母有点父不父、母不母,父亲很温和,对小汉斯体贴入微,母亲反而比较急躁,常常吓唬孩子。

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马就是马”。小汉斯发病的原因就是看到一匹拉公共马车的马摔倒。

一个人自己受到伤害会导致心理创伤,看到(或目击)别人受到伤害也会导致心理创伤,区别在于,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所形成的受害者面具是主体面具,迫害者面具是客体面具,而看到别人受到伤害的时候所形成的受害者面具和迫害者面具都是客体面具。小汉斯看到一匹马受伤了,这匹受伤的马牢牢地印在了他的脑子里,形成受害者面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