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疗中,有一些药物名称看似或者听似差别不大,但是其药理作用及治疗适应证会有很大差异。本文总结了 8 对神经科常用「相似药」,以供大家鉴别。
氯丙嗪
1)药理作用:
① 抗精神病: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及中脑皮层通路的多巴胺受体;② 镇吐:小剂量可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敏感区的多巴胺受体,大剂量时又可直接抑制呕吐中枢;③ 降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降低,体温可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
④ 增强催眠、麻醉、镇静药的作用;⑤ 拮抗外周 α 肾上腺素受体,直接扩张血管,引起血压下降;⑥ 影响内分泌系统,如使催乳素抑制因子释放减少,出现乳房肿大、乳溢;⑦ 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促皮质激素及促生长激素分泌延迟排卵。
2)临床应用:
① 抗组胺作用:与组胺拮抗 H1 受体;② 止吐:抑制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受区;③ 抗晕动症:通过中枢抗胆碱性能作用于前庭和呕吐中枢及中脑髓质感受器,阻断前庭核区胆碱能突触迷路冲动的兴奋;④ 镇静催眠:间接降低了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应激性。
-
-
-
用于麻醉和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包括镇静、催眠、镇痛、止吐;
-
卡马西平
1)药理作用:
① 灭活体内钠通道,阻断体内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降低神经元兴奋性;
② 抑制 T 型钙通道;③ 增强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活性;④ 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或提高效应器对其敏感性。
2)临床应用:
① 主要通过其代谢产物单羟基衍生物发挥药理作用;② 阻断电压敏感钠通道,稳定过度兴奋神经细胞膜,降低神经元兴奋性;③ 增加钾离子传导性和调节高电压激活钙通道。
用于治疗原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和部分性发作,伴或不伴有继发性全面性发作。
适用于成年人和 5 岁及 5 岁以上儿童,特点是无自身诱导。
维生素 B12
1)药理作用:
① 为细胞合成核苷酸的重要辅酶,参与体内甲基转换及叶酸代谢,促进 5-甲基四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② 促使甲基丙二酸转变为琥珀酸,参与三羧酸循环,此关系到神经髓鞘脂类的合成及维持有鞘神经纤维功能完整。
2)临床应用:
-
-
用于亚急性联合变性神经系统病变,如神经炎的辅助治疗。
①
维生素 B12 的活性形式,不需代谢转化,可直接进入细胞发挥生理作用。
同时,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② 有研究表明,甲钴胺比氰钴胺更有效地提高维生素 B12 辅酶水平,但在缺乏维生素 B12 引起的巨幼红细胞贫血方面,两者效果相当,可以相互替代使用。
-
在治疗周围神经病变方面,甲钴胺的临床应用疗效、安全性方面均要优于氰钴氨。
-
用于治疗缺乏维生素 B12 引起的巨幼红细胞贫血,也可用于周围神经病。
维生素 B12 包括:
氰钴胺、羟钴胺、腺苷钴胺和甲钴胺四种形式,我们一般说的维生素 B12 指氰钴胺。
甲钴胺、腺苷钴胺具有直接的生物活性,可直接参与体内的生化反应;而氰钴胺和羟钴胺没有直接生物活性,需要转化为甲钴胺和腺苷钴胺方能发挥生物活性。
苯妥英钠
① 增加细胞钠离子外流,减少钠离子内流,稳定神经细胞膜;
② 缩短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长及有效不应期,抑制钙离子内流,降低心肌自律性;
③
稳定细胞膜及降低突触传递,抗神经痛及骨骼肌松弛;④ 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合成或分泌胶原酶。
-
治疗复杂部分性癫痫(颞叶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局限性发作)、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
-
治疗三叉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痛、发作性舞蹈手足徐动症、发作性控制障碍、肌强直症及隐性营养不良大疱性表皮松解;
-
① 增加神经细胞氯离子通道开放频率,增加 γ-氨基丁酸的抑制作用;
② 诱导葡萄糖醛酸酶结合胆红素而降低胆红素浓度;
长春西汀
改善脑梗塞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等诱发的各种症状。
抑制微管蛋白聚合而影响纺锤体微管形成,使有丝分裂停止于中期;还可干扰蛋白质代谢及抑制 RNA 多聚酶活性,并抑制细胞膜类脂质的合成和氨基酸在细胞膜上的转运。
急性白血病;
恶性淋巴瘤;生殖细胞瘤;小细胞癌、尤文肉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消化道癌、黑色素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等。
巴曲酶
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降低全血黏度,使血管阻力下降,增加血流量。
促进血浆中纤维蛋白生成,提高血小板聚集功能,发挥止血效应。
-
需减少出血的各种医疗情况,如外科、内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的出血及出血性疾病;
-
也可用来预防出血,如手术前用药,可避免或减少手术部位及手术后出血。
备注:
二者均提取自不同蝮蛇亚种的蛇毒中,成分不同,临床用途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