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结束,恢复更新。
假期辗转广州、黄山、绍兴、宁波、上海五地,稍显奔波,每到一地,便会打开手机查看当地的交通、美食、历史和地理。交通离不开高德地图和滴滴出行,美食离不开美团和大众点评,历史和地理离不开知乎和维基百科。
基本上,互联网中三四篇文章便会形成个人对事物的感受和判断。有时候在想,如果我可以脱离这些符号定义的认知,完全靠自己的亲历来认知,我到底会形成怎样的价值观。
剥离这些引导性的符号,不靠美团的评分就选择一家餐厅,不看豆瓣评分就选择一部电影,不循旅行游记就选择一条线路,不依靠知乎就自以为已经了解一地,
这似乎才是更为诚实的生活方式
。
这或许也是我们觉得「千城一面」和「有趣的人甚少」的原因,大家都一样,固然不会犯错,倒也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有人造墙,众人筑之。
如果只是这一面的「被引导」倒也不可怕,更为可怕的东西在使用知乎过程中被发现了。
◎ App 强制下载
知乎的内容通过谷歌可以搜索到,往往排名还很高,可是你想阅读更多条,就会被强制引导至下载页面。固然是提高了其 App 的下载量,但知乎上的内容就只是你「知乎」的了吗?
当然,这么干的互联网企业可不止一家,淘宝、微信都是这么做的,甚至于在搜索引擎中你根本就查不到。这正常吗?这合理吗?也许大家已经被用户教育地习以为常,但当他们索取更多信息和数据的时候,你还可以毫不在意吗?至少,我恶心这样极不道德的商业策略!
信息孤岛不仅仅只是信息的阻塞,更为会来个人数据的滥用和群体的对立。
与之相对的,2019 年 12 月 11 日,Twitter 创始人 Jack Dorsey 发推 宣布,要出资成立一个独立的开放标准研发团队,开发一套社交应用的协议,最终目标是让Twitter 成为这套协议的客户端,明确表示了 Twitter 要从「基于平台」的应用,转换成「
基于协议
」的应用,将数据的决定权和控制权都交还给了用户。
我们中的大多数可能注定只是大国崛起下的注脚,但也应该清醒地活着,不被肤浅的舆论引导,不被「符号认知」简单化成卡片人。
昨晚正好和女友讨论了「被引导」的问题,今天午睡醒过来就有了些新的感悟。
对于一个热议的话题,我认真思考了其影响了吗?如果没有影响,就不该被这样的宣传话语所引导。
许多话题带有一定的虚假性
,比如逆全球化和内卷,仔细去思考,便会发现,这两个词语除了便于传播外,没有办法概括国际政治和国内职场的现状。
中美贸易战并不意味着逆全球化,而是
一种更为均衡的全球化
,几乎每个国家都提出了对应的产业政策,大家步调如此一致,不也意味着某种形式的全球化吗?
职场上的内卷是不是只限于互联网企业呢?而互联网可以提供的工作机会占比仍旧不多,能用它来概括整个职场吗?广泛的工作人群被排除在外。
另外,我们内地年轻人看问题的视角普遍是中国化的,这种中国视角实在是一种自我标榜和消耗,过于狭隘,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没有了宏大叙事,我们难道就不能叙述自己的故事了吗?
迁到广州居住,结识了一位老爷爷,86 岁的高龄依旧叮嘱后辈:
立足广州,面向世界
。这样的豪情壮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还有吗?世界本可以被我们塑造得更好。
我是谁?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上下求索,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