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辑思维
每天一段60秒语音,一篇新角度看世界的文章。关注罗胖,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纯银V  ·  21-22 ... ·  昨天  
界面新闻  ·  正式官宣!上汽和华为终端达成智选车合作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传日本财团起草特斯拉投资日产汽车的计划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罗辑思维

与DeepSeek的十大最直白沟通原则

罗辑思维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2-24 06:30

正文


‍‍‍‍‍‍‍‍‍‍‍‍‍
前段时间,看网上有篇文章分享过一个经验,说的是,现在的人要想找工作,简历最好不要写得太漂亮,文采不要太好,也尽量别用什么修辞。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用AI来做面试,假如用了太多的修辞,那么AI可能反而会抓不住重点。

这个说法的真假,咱们先放一边,它至少给了我们一个提醒:对现代人来说, 与AI有效沟通已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了。 今天,我们请到了得到App, AI学习圈 的主理人快刀青衣老师,来跟你说一说, 怎么跟AI有效沟通。

这篇文章讲的是与AI沟通的十个最简单的方法,里面不涉及到任何专业技术,非常适合作为使用 AI 的入门级手册。
作者:快刀青衣
来源:AI学习圈
01

说清楚你要啥

看起来,这句话有点儿像废话,但是在职场中,有很多领导压根就说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很多甲方提了一些乱七八糟的需求,核心也是因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啥。

所以与AI沟通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你想要的东西说清楚。曾经有个网友,发给我一个截屏,问我为什么AI给的结果不太满意。我看了一下,他跟AI说的原话是“帮我写一个全年总结报告,不少于3000字”。

我们就可以假设自己是AI,如果突然接到这样的一个任务,我们连他是谁都不清楚,提出这么模糊的一个要求,再厉害的AI也无法给出想要的效果。

其实 我们可以把给AI说需求,想象成点外卖, 因为点外卖时,你就不能只说自己早上想喝胡辣汤,而必须清晰地说出,想要喝1.5公里之外的那家早餐店里的“一碗胡辣汤加四个水煎包”的套餐,并且还要一副餐具,没有忌口。

既然,我们点外卖的时候,可以把需求下得如此详细,那么 跟AI沟通的时候,也要如法炮制,时时刻刻注意把背景和要求说清楚。

02

给AI一个“身份胸牌”

在去年年中,GPT4出来后,全球最流行的就是提示词工程。其中有一个特别好用的方法,就是 给AI一个身份,比如把他定义成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

当然,对于现在的大部分AI助手来说,已经不再需要给AI一些特别常见的身份了,因为会推理的高水平AI,可以从你的问题里,推断出你希望它成为什么。

不过,我们做一些复杂的任务时, 如果AI最开始给得答案不够理想,还是可以试试给AI一个更明确的身份提示。

例如,你可以说:“你现在是一名资深的健身教练,擅长为上班族设计训练计划”;也可以说:“你是我的学术研究助手,专门为我做学术研究查找资料”。

03

要求越具体,AI越聪明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比如每个人对“好看”的标准都不一样。同样走进一家服装店,如果让一个直男和一名女生各自挑一件“好看”的衣服,最后他们结账时买回去的东西,大概率完全是两个风格。

就像去年年底,我们行政同事拿了几件冲锋衣样品让我选,作为跨年的工作服。我看了一圈,毫不犹豫地选了一件草绿色的。事后有同事私聊问我:“为什么选这件?是因为个人喜好吗?还是觉得这颜色比较时尚?”我只回了两个字:“耐脏。”

所以对于AI也是一样,在输出内容时,不要提那些抽象的要求,例如什么“有趣点”“好笑点”“有深度”,而应该非常具体地说:“用有反转的故事手法来写,要出现热播的影片《哪吒》的经典台词,控制在300字以内”。

总之, 把AI当做一名程序员直男吧,有话就直说,千万不要绕弯子。

04

不懂就问“为什么”

永远不要指望你第一次跟AI合作,就能产生多好的效果。

要知道,哪怕强如梅西、C罗这样的超级巨星,上场前也得和队友多磨合,训练配合。毕竟,彼此熟悉是双向的——你要知道AI的能力边界,AI也得摸清你的需求和习惯,才能真正打好配合。

最近我刷朋友圈,还看到有人第一次跟DeepSeek刚聊了两句,发现AI答非所问,马上就发条朋友圈吐槽,说这么火的AI也不过如此。

但其实, 想真正用好AI,一定要多试、多聊、多调整说话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AI也会跟着你的表达习惯不断优化回应。

所以,就算AI一开始没达到你的预期,也别急着放弃,更没必要直接发朋友圈吐槽。毕竟,这样并不会显得AI很差劲,反而更像是,你还没掌握正确的用法。

我们和AI的沟通,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就是其他人看不到我们的沟通记录,所以不要担心暴露自己不够博学多识。凡是没看懂的地方,就果断地反问AI,例如“第二句为什么你要这么说?”。

如果还没看懂,就让AI用更简单直白的方式给你解释一下,例如你现在就可以去跟DeepSeek聊天,问它一个问题, “请用14岁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解释一下量子计算机是什么?”

你可以把这句话里的“量子计算机”变成你所能接触到的任何感兴趣的名词,例如数学里的“流形”概念,生物学里的“水平基因转移”,计算机里的“量子退火”,地质学里的“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等等,都可以去问AI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当然,如果AI的回答你还是听不懂的话,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才10岁,刚才说的听不懂,再说一遍。”如果还不行,你就说自己才5岁。AI一定会为自己刚才的言语太过深奥而感到愧疚的。

想想看,一个随时能让你去问“为什么”,并且能解答你这些问题的智者,是多么地珍贵。

建议大家可以试着做一个实验, 就是跟DeepSeek、Kimi或者豆包说,“什么是茧房效应?”,然后从回答里随便找一个词语或者句子,直接在前面加上“为什么”三个字。 这么一环一环地连续问上10次,我们会发现,AI就帮我们推开了一扇又一扇之前闻所未闻的知识大门。

希望你能在做完这个实验之后,回来告诉我,你的起点是什么,问了第十次之后,AI把你带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知识房间里。

05

告诉我做什么,但不要“教我做事”

这次DeepSeek的R1模型,跟之前大家常用的AI助手,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自己思考和推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上初中的时候,数学老师带着我们讲一道难题,一般都会非常详细地告诉我们解题步骤,例如:“现在同学们,我们先读一遍题目,然后找出这道题里的已知条件,我们思考一下应该用什么公式”,这种其实就是数学老师给我们搭建了思考的脚手架。

在推理模型没有出来的时候,会有大量的文章教我们如何写指令词,比较高质量的指令词模板里,就有一块是教AI怎么一步步地思考。

但现在,AI的进步已经让这一切变得简单多了。我们不需要像数学老师那样,手把手教它如何思考和推理。 从DeepSeek到OpenAI的深度搜索功能,AI已经可以自己理解需求,自动规划解决方案,甚至还能灵活调用各种工具,帮你一步步完成任务。

这时,我们面对AI,更像是在职场里,你把任务交给一个特别靠谱能力很强的同事,你完全清楚这个同事有这个能力,所以你只需要说清楚你想要什么就可以了。

虽然现在大部分AI产品还没有推出推理模型,但是我相信在三个月之内,从豆包、kimi到智谱,主流AI助手的推理能力都会更加好用。而很多用户产品,也会接入推理模型的API,例如下个版本的得到学习助手和Get笔记的知识库搜索功能,都会部署上DeepSeek的R1模型。

所以大家只用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剩下的交给AI去思考和推理。如果AI的表现让你不满意,那非常简单, 你就像换一个搭档一样,同样的问题,让其他的AI产品试试看。

大家只需要记得在《逃学威龙》里,“重案组之虎”曹达华那句霸气的话:“你在教我做事啊?”

06

小寡妇上坟?看我给你做一遍

很多时候,我们期望AI能像肚子里的蛔虫一样,什么话都不说,就能完美地拿出我们需要的结果来。但其实这别说是要求AI,哪怕是我们身边的很强的同事,很多时候双方对同一个名词的理解也完全不一样。

所以直到现在,我最反感的一句领导常说的话,就是“这个年轻人真有悟性”。这句话充满了自上而下的俯视感,并且什么情况下需要下属有“悟性”呢?不就是领导自己说不清楚需求,全靠下属碰运气自己悟吗?

在职场中,经常会出现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的互相吐槽,产品经理吐槽设计师的设计稿风格跟想象的差距太远,设计师吐槽产品经理的需求描述太虚幻。

所以网络上才会流传那些经典得让人无语的设计需求,例如“高端大气上档次”“来一个五彩斑斓的黑”, 原因就在于这些文字背后,每个人的理解都区别非常大。

其实这个很容易解决, 就是你拿出具体的几款例子,说明一下你想要的效果。 当年有一次,在我们公司的群里,设计师拿出一个设计方案,脱不花来了一句评价:“这设计风格,有点小寡妇上坟的感觉啊”。一下子,把我们非常资深的设计师怼懵了,他私聊问我,“刀哥,小寡妇上坟是什么意思?”

我就从网上找了十几张设计风格稿,说其实脱不花的意思,就是这是个喜庆的活动,不要只从审美的角度,做得过于冷淡风,完全忽略了用户的情绪感受。

举这个例子,我是想说, 你习惯的很多语言风格,可能AI完全无法理解你的意思,但是如果你能举几个例子,那么AI就可以照猫画虎,推理出你想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样的。

假设你是一个卖房的,你不能仅仅给AI一些广告描述词,而是要拿几个样板间给AI看。

07

说人话,别装X

我为了大家简单记住这几条内容,所以简化成了“说人话,别装X”这样粗糙的话,其实这里的“装X”,并不是一个负面的意思,而是 不要用内部语言。

什么是内部语言?

我举个例子,如果大家都坐在一个房间里,上面有个人正在讲PPT,他指着屏幕说,“我们看看左边的这个图形,这个人物的设计风格非常醒目,然后再看看右边人物的表情……”我相信在房间里坐着的人,都能知道这段文字说的是什么,但是不在这个房间里的人,压根不知道这段文字背后指的图形到底是什么。

再看看下面这句话:“今年跨年演讲活动的首页经过了两轮压测,原定的极限QPS是2万,两轮压测都达到了原定极限的120%。”这句话,对于任何一个有软件公司工作经验的人来说,都非常容易理解。而对于领域外的人来说,这看起来就有点像一个带着暗号的秘密天书一样。

内部语言都包括哪几种呢?

一是各种首字母缩写语。

例如我刚才说到的QPS、DAU、MAU,哪怕你猜测AI应该懂这个缩写,在第一次的时候,也尽量写成外行人能理解的词。

二是各种业内术语或者技术性术语。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属词汇,而且同一个术语,放在建筑设计和医疗领域,可能意思完全不同。所以,和AI沟通时,最好先给这些术语做个简单的定义和解释。当然,这件事只需要做一次,之后AI就会记住你的常用术语,下次再聊就不用重复说明了。

三是没有做任何说明的人名。

如果你和AI的对话中,需要出现人名,那么最好加上简单的说明,这样就能很大地节约沟通成本。例如你要提到足球运动员罗纳尔多,那么最好就要说清楚是巴西的还是葡萄牙的。

四是所有意义含糊的形容词和副词。

很多人跟AI的沟通过程中,会加入非常多的形容词和副词,例如“大气的”“清楚的”“科学的”“正常的”“传统的”“显而易见的”,这些词其实会极大地干扰沟通效率, 我们应该把AI当做你的一个理工钢铁直男同事,把一切模糊的词,都换成更加具体而透明的指令。

例如,你很难会给一个钢铁直男下一个指令,让他去逛街帮你买一件好看的衣服。因为你完全无法预料到,最后拿到的会是一件什么样的奇葩服装。你会直接让他去某某品牌专卖店的二楼,上衣柜台,拿一件S码的白色外套,你甚至还不会放心,会把图片发给他,让他对着图片买。

对待AI,也应该这样,把指令给下明确了,“好看的衣服”远远不如“一件S码的XX品牌白色带帽运动卫衣,胸前有一只斑点狗”这样的指令清晰明确。

五是那些毫无意义的黑话。

例如“赋能”“抓手”“链路”“对齐”“生态”“颗粒度”等等,就是有没有这些词,都不影响任务的表达与传递,那么就不要把这些现代糟粕教给AI了,否则以后你让AI干个活儿,AI说:“来来来,在我开始干活之前,咱们俩先拉齐一下目标,我们看一下工作的颗粒度怎么样,然后你也找一下自己的工作抓手,看看咱俩能不能把整个工作闭环了。”

要是我们训练出来的,都是这样的AI,还不赶紧掐了电源,难道还留着明年过年啊。

08

错了就改,千万别客气

现在的AI产品,基本上都会有一个让AI重新回答的按钮。 有些用户,会反复地点这个按钮,让AI一遍遍的回答,每次都不满意。

我刚才说,我们和AI其实是一个战斗小组的关系,所以 当你让AI重新回答三次,都不让你满意的时候,请你反思和迭代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

不要当那种让乙方设计了二十八个版本,最后还是选择第一版的甲方,这压根不是精益求精,只能说明你一开始就没搞清楚自己要什么。

对待AI也是一样,不要说“再改改”这样模糊的需求,而是要非常具体,例如“第二段太长了,缩短一半”,“结尾的地方没有力量,给我加一句爱因斯坦的名言”。

09

当一个AI世界的“海王”

虽然现在DeepSeek非常火,推理思考也很强大,如果同学你不是DeepSeek的员工或者投资人,没有必要任何任务只用这一个工具不可。

我们的核心目标是把任务做好,顺利抵达终点,至于过程中是打车、骑共享单车,还是干脆跑过去,并不重要, 关键是高效解决问题。

所以 一个善于用AI的人,一定会在自己心中,有好几款常用的工具,在不同的情形和任务下,使用不同的工具。 这个过程就有点像铁人三项,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终点,过程中不停地变换交通工具。

例如Kimi在解读长文档上非常擅长,那么就我们就可以让Kimi先帮我们去把文档总结出来。然后把Kimi的总结,发给DeepSeek,让它在这个总结的基础上,去发挥推理的能力,最后如果是要生成PPT或者是要做图片,还可以选择豆包或者其他的产品。

当年我上大学时,有个古早歌星名叫张宇,他的一首歌经常在我们男生宿舍里回荡,那就是《单恋一枝花》。其实对待AI产品也是一样, 永远选择当前最合适完成你任务的那一个,而不是你最熟悉的一个。 毕竟AI产品的迭代太快了,再过两个月,中国AI六小龙的顶级模型应该都不会比DeepSeek弱。

10

给AI一个线头,来做一个实操练习

我们与AI的沟通,不要在遇到任务时,才想起来第一次使用AI,而是平时就要不停地锻炼与AI的协作能力,仿佛足球的训练赛一样。

我知道咱们很多同学为难的地方,那就是当没有任务的时候,面对AI的空白聊天框,并不知道需要让AI干什么事情。
其实从写论文到写文章,最难的往往不是要写八万字,而是面对一个空白Word文档时,我们的第一个字写什么。
我给大家推荐一个练习,那就是假设我们需要写一篇某个领域的研究论文,题材不限、话题不限、格式不限。
第一步,我们自己要先想一个“领域关键词”。 毕竟这个练习,都是我们个人跟AI的沟通,其他人不可能知道,所以就选择你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就可以了。可以是东亚印刷史这样很学术的领域,也可以是你最喜欢的流行歌星。
或者,还可以是你的个人爱好,例如塞尔达构建的世界,再比如如钓鱼、足球,甚至还可以是日本AV文化,成人女星等等。
这个在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墨磊宁的《研究的方法》一书中,把这个领域关键词叫做“话题”,话题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所以只能代表着你的兴趣,但是不能代表你的研究内容。
例如,我最近看了不少香港恐怖片,所以我就先拿“香港恐怖片”作为一个领域关键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