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忠老师近照
李松锋,作者授权发布
中小学时,教学楼里一直挂着亚里士多德的名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尚未明白“真理”为何物的年少岁月里,这豪迈的格言便深深烙在我的心底,仿佛在老师与真理之间,必须有所取舍,且应当毫不犹豫地站在真理一边。然而,随着年岁渐长,阅历增多,沐浴着的众多师恩如涓涓细流,早已悄然“和平演变”了我的价值观。我渐渐明白,相较于虚无缥缈的大写“真理”,那些在我生命中赋予真切关怀与温暖的老师,更值得我由衷敬爱。
一
李树忠老师是我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但因缘际会,我成为他的学生略晚于常规。2010年,我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师从蔡定剑先生研习宪法。然事与愿违,两个月后,蔡老师因病英年早逝。根据学校安排,我重新选择导师,遂联系了李老师。
依稀记得那年11月的一个午后,我依照约定来到老师办公室,带着一本译著《伟大的篡权》作为见面礼。如今回想,那时的我颇为幼稚。尽管知道李老师是英国宪法领域的专家,我还执拗地向他陈述了我对美国宪法,尤其是政教关系的强烈兴趣,并希望以此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老师耐心听完我那颇为粗糙的想法后,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支持我以此为研究题目,只是勉励我不要忽视对英国宪法的学习。从此,我们订下师生情,迄今十五载,且必将延续我的余生。
十余年来,我愈发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与支持。他在学术研究上给予自由与鼓励,在生活和工作中提供帮助,似乎从未因我的选择而提出过反对意见,总是以无言的信任和包容,为我点燃前行的明灯,并作我坚强的后盾,让我在追求知识与真理的道路上感到无比的踏实与温暖。
二
法国思想家苇叶(Simone Weil)曾言,“爱,是众神与人的老师”。李老师的为学与为师,正是这份深沉爱心的体现。老师是一个真正热爱宪法的学者。如今把专业当饭碗的有之,当跳板的有之,而老师纯粹是出于学术兴趣,以赤诚之心钟爱着宪法事业。我不知道他最初选择宪法学的缘由,但知道他将其视为使命,乐于并享受以宪法为业,教书育人,正如韦伯所说的“志业”。他为女儿取名为“宪”,可见他对宪法的钟情。甚至在饭桌上,老师也痴迷于讲宪法,信口拈来,古今中外,或谈原理制度,或述趣闻轶事,或讲经典案例,从没有激昂高亢,而是娓娓道来,环环相扣。偶尔,他还能大段背诵《人权宣言》等经典名篇。当然,老师能够大段流利背诵的还有从中医父亲那里启蒙学到的“药性歌”。
在酒桌上见识过太多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指桑骂槐,闲论人非的场景,老师借酒讲宪法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时有他人岔开话题,论人长短,老师总是轻描淡写地转移话题,迅速将讨论带回到宪法上来。不少人提到将老师茶余饭后讲论的内容整理成文,必定会充满智识的洞见。可能是我没见过世面,至今未曾遇到像老师这样热衷谈宪法的第二人。常言道,酒品见人品,处事显教养。每当听老师在酒桌上谈论宪法,我不禁感叹,这该是一个内心多么纯净的人,经历过无数世事风雨,然而在酒精的麻醉下,涌出心底的,没有任何人际纠葛,始终是他所钟爱的学问与志业。
有人言,“宪法学是有祖国的”。老师对宪法学的探索始终带着对国家的赤诚之心。曾有同事偏爱联邦制,并在一次关于制度建设的讨论中表达了对联邦制的肯定。老师则坚决表示,如果中国实行联邦制,某些地区可能借机搞分裂。那位同事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这不属于学者关心的范畴。老师毫不妥协,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他可以接受联邦制,但决不容忍国家的分裂,这就是他宪法学研究的底线。
老师对学生的成长充满爱心,又颇有技巧。我在清华做博士后的第二年,决定谋求教职。从未站过讲台的我,并不清楚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老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专门请我到他的研究生课堂讲一次美国宪法。我使出浑身解数做了准备,老师坐在台下认真听了一节课。虽然课堂人数不多,但那是我讲过最紧张的一次课。课后,老师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让我信以为真,平添几分信心。
三
老师表面上似乎有些学究气,实则内心极富对人的关怀。记得老师曾自嘲说,他不像有些老师,能够主动关心学生们的个人生活和情感问题,而他似乎只会讲宪法。平日里和学生们聚餐,也是侃侃而谈宪法。其实,老师深知每个学生的需求,本能地关心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并力所能及给予实际的帮助。诸如,他主动为学生们联系工作;根据各自的家庭情况和需求,为学生们规划未来;得知一位工作多年的学生遭遇家庭困难,甚至毫不犹豫拿出自己不多的积蓄予以襄助。这样的事情在老师那里比比皆是。
我个人当然是深受其恩。当老师得知我在北京买房子之后,直接表示愿意为我提供资金支持。2017年春,妻子临产,我需要调整工作安排,老师安慰我一定要照顾好家庭,并坚定地对我说,“需要的话,我可以替你上课”。那时,他已担任副校长,多年没给本科生讲过课,也无暇亲临教学一线。我深知,非到迫不得已,绝不能在这些事上麻烦老师,但他毫不犹豫、铿锵有力的话语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和鼓励。待我做了导师,开始有自己的研究生。老师将学生的学生仍视为己出,逢年过节或毕业、入学之类的师门聚会,总要带上学生的学生,师生辈“三世同堂”,其乐融融。当然,聚会总由老师买单。这既给年轻的学生们一种大家庭的归属感,更是帮助我这种缺乏经验者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像一位“牧者”,“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让我真正体会到大树荫下既挡风雨,又享清凉的平安与温暖。
我从未在老师面前“诉苦”或“哭穷”,然而他总能洞察到我的需求,体谅我在北京生活的不易,背负着房贷和养家糊口的压力。他积极为我介绍讲课机会,让我赚些外快贴补家用。许多时候对方是冲着他的身份和名气而来,但他大力举荐,美言相加,让我替他出场,只因他知道我需要这份薪水。
四
老师是一位爱才之人。对有学术成就的同道,他是发自内心地敬重。遇到优秀的学生,他会主动邀请他们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帮助他们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老师门下有多位研究生,都是他主动“找”来的。以至于,当别的学生谈起拜师学艺的艰辛时,老师笑称自己是“求”着别人来读他的博士。
我曾给老师推荐过一名学生,那是我指导过的一位本科生,论文获“学术十星”,这在法大有“诺贝尔奖”的美誉,保研加分大项。在与该生的交往中,我发现他有两点尤为突出:一是学术上有灵气,并能把想法迅速转换成文字,善于吸收他人意见;二是该生本科时自学日语,达到了出国留学的水平,表现出强大的自律性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学习能力。在他到外校读完硕士并工作两年后,产生了强烈的读博愿望。于是,我鼓起勇气向老师做了推荐。老师在没有见到该生的情况下,仅凭该生过往成绩,就当即表示鼓励他报考。后该生顺利入读,并在学术上锐意进取。
老师爱才,甚至能够容忍学生其他方面的不足。像我这种不通人情世故,或用老师的话说,性格上有些“蔫儿”的学生,他不仅不以怪,反而理解并尊重每个人的专注点。博士毕业时,鉴于京城人才济济,我自觉定居不易,背着老师,主动联系了京外高校,并做好了前往就职的准备。老师得知后,主动挽留,为此还与对方沟通,表达歉意,只希望我能有更好的发展平台。
五
老师擅长教育管理,颇有建树。二十八岁就担任副处长,三十五岁掌管继续教育学院。在那个高校跑马圈地的时代,他带领团队开拓培训资源,创下了可观收入,为学院、学校以及同事们带来显著收益。后来,他担任教务处处长,校长助理,参与并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2011年11月,学校举行副校长的竞争上岗选拔。21日上午,在昌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述聘大会。校党委常委会根据民主推荐结果,从五位应聘者中确定三位进入面试及民主测评环节。老师作为候选人之一,参与了民主测评竞聘。作为学生的我,固然没有资格亲历盛况,事后听闻,老师高票当选。这次通过民主方式选拔校级领导,好像是法大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心中偶有好奇,老师有何魅力竟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深孚“左”“右”众望,获得如此广泛的支持与认可。或许这是见仁见智的谜题,但据我观察,老师具有公道之心,不循私利。据说他在述聘大会上公开表示,做处级干部十多年,从未给个人报销过一分钱。要知道,他主管继续教育学院相当长的时间,过手上亿资金,却能做到分文不取。此外,他具有悲悯之心,尊重每一个人。作为校领导,他能在办公室耐心听一位前来投诉的教师倾诉一下午。当一位颇受争议的老师遇到困难,别人唯恐避之不及时,他第一个奔赴现场,带去兄弟般的问候和关怀。其实,很多时候,倾听和陪伴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药。
当然,作为校领导,老师也有过“败笔”之处。刚当副校长时,恰逢法大60周年校庆,老师作为负责人之一,筹备这次活动。那是一场有多位国家级领导人发来贺信和题词,诸多副国级领导人亲临祝贺的盛典,每个细节都要严谨无误。单是为了会场座位安排,老师在庆典前一晚专门请来在中办负责相关事务的昔日学生,按照中央会议标准,通宵逐一确认。事无大小,丝毫含糊不得,熟料还是有个环节出了“问题”。庆典大会环节之一是教师代表致辞,老师响应校友呼声,认为如此场合,致辞者只能是校友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永远的校长”江平先生,遂大力举荐,后经校党委讨论确定。江平先生在不足10分钟的致辞中,直指要害,开场便说,“纪念校庆应该更多地来反思自己的不足,来寻求未来发展的方向。”接着,江先生坦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自由的,就是人格的独立和学术上的自由。这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没有它,大学就没有灵魂;大学是学术机构,应当去行政化。去行政化应当首先解决领导体制,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还是校长负责制?这是应当允许公开讨论的。”据说由于这番话,给学校招来麻烦,老师为此写了“检讨”。
六
老师有所爱,也有所不爱。据我所知,老师爱才却不爱财。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在京城工作大半生,并曾官至副厅级,竟然没有积蓄。家庭遭遇难处时,尚需他人帮助。这也是他敢在述聘大会上公开说自己没有徇过一分私利的原因。
老师真把一切看作身外之物,属于精通“散财”之道之人。家中的一切,仿佛除了珍稀版本的图书,都可以随手送人。学生们去他家时,通常不会空手而归。他会把家里暂时用不上,吃不完的东西分享给我们。我从他那里带走的不仅有精美礼品,还有他从老家带来的特产。他那份真诚,时常让我无法抗拒。记得有次我要离开时,老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东西,就随手拿出桌上的两条烟递给我。他知道我不吸烟,但他知道人情往来,我可能需要花钱去买。事后不久,我以老师的名义把这两条烟带给了老师的老师。不过,老师对书无比珍爱。每遇好书,他从不吝惜,收入囊中,还从旧书市讨来不少好书。有次搬家时,由于太过匆忙,他把自己收藏的全套《读书》杂志送给了帮忙的同事。事后念及此事,他常感慨不已,直说那套书实在可惜,不知他们是否明白其价值。
老师承担少许项目,但不做学术“包工头”。硕士生基本不允许参与他的项目,以至于学生们为了寻找锻炼机会,还要去给别的老师“打工”。偶尔他需要代查一些资料,也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检索能力,都会给学生发足费用。博士生若参与一些研究项目,都会按照经费管理办法,合理予以分配。老师曾利用个人资源,谋得一些赞助,成立制度学研究院,所有经费都用来资助青年学者出书、科研。他分文不取,完全为他人做嫁衣。
老师长于行政管理,却不喜欢繁文缛节,袍笏登场的感觉。担任校领导后,各种会议、酬酢应接不暇。老师善饮,有着内蒙人的豪爽,酒量亦惊人,纵使喝至凌晨,也不影响第二天早晨按时出席各种重要会议并作严肃发言,显然上天赏赐了他做行政的才能,但他并不乐于这种生活。记得有次活动,我幸在场,饭后送他回家,当时已近凌晨,第二天早上,他还要参加一个会议并致辞。在小区门口,他停下来和我多聊了几句。他说,每当夜深人静,喧嚣散去,他常会追问自己如此活着的意义。那一刻,我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震惊。要知道,那时的老师活着多少人羡慕不得的生活,所到之处,受人拥戴,可他的内心不喜欢这种“竿木随身,逢场作戏”的生活,很早就萌生了退意。
七
由于长期从事行政工作,老师在学术上可见的成果相对较少。这几年逐渐卸下行政事务,陆续有一些文章面世。但老师对宪法学研究有着宽阔的视野、比较的眼光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二十年前,老师关于“表达渠道权”的研究至今仍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对外国宪法案例的关注和介绍,曾引时代之先。他的《国家机关组织论》是国内较早系统阐述国家机关组织制度相关理论的著作。该书细致分析了我国国家机关组织运作的现状,亦不回避其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方案。对于我国国家机关组织制度的建构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类研究即使放在今天,仍显得尤为珍贵。近两年,我们多次听到老师有重写该书的打算,大家对此都充满期待。
《国家机关组织论》封面
八
对老师的真正了解,是在毕业回校任教之后。尽管我仍然——也应当——执弟子之礼,但老师在许多场合介绍我时,总是说:“这是我的学生,现在的同事”。在同门微信群里,面对众多更年轻一代的师弟师妹,老师也会称我为“松锋老师”。随着老师卸下行政职务,有了更多闲暇,我们有了更多相聚的机会,我也得以对老师的生活趣味有了更深的了解。
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并善于生活的人。即便是一个人生活,老师的家里也总收拾的井井有条,衬衣时常熨烫得干净整洁。烟、酒、茶是老师的三大爱好,尽管他很容易就能品出味道,但对此并不挑剔,无论档次高低,都能乐在其中,真是既能品“宫廷盛宴”,又能享路边摊贩。据说,老师曾不愿让各方尴尬,陪外宾喝完一瓶假茅台。这件事至今成为笑谈。我有幸和老师共享过珍馐美味,也曾和他在路边大快朵颐。
疫情时期,困在家中,无法当面向老师请教,只能不时电话问候。后官宣“半解封”,不能堂食,只可外卖,遂联系老师,决定带菜去他家小聚。不言而喻,老师负责备酒。那天他有线上讲座,还一再交代无需外买,他会备菜。我从一家京菜馆订了老师爱吃的卤煮类和若干小菜。而老师亲自做了西红柿炖牛肉,并准备了多道美味。他用新鲜的西红柿和上等牛肉,高压锅炖了四个小时。那天,师徒二人,在他那温馨的居所,配着上等好酒,一解封禁之苦。但我要说的是,那天我吃到了迄今最好吃的西红柿炖牛肉。后来,我几次尝试照着老师的方法做过这道菜,但不知是食材品质不够,还是烹饪技巧不足,抑或两者兼有,总之,始终未能达到老师的水准。
九
真正令我叹为观止的是老师的人生态度。老师原本可能还有更大的发展机会,但天不遂人愿,屋漏又逢连夜雨,家庭变故牵连了他的工作职务,仿佛一夜之间,他失去了所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那段日子,老师明显苍老了许多,头上白发可见地递增。作为学生,我既不便多问,也不知说些什么。偶有机会和老师相聚,也只是默然不语。但或许是内心坦荡,加上天性乐观,老师很快便展现出一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豁达与从容。
犹记得老师卸任行政职务后不久,正值期末考试阅卷。那天,在昌平逸夫楼法学院会议室,我与老师的一名研究生共同阅卷统计成绩。闲谈中得知,老师稍后会赶来为这位学生的一份材料签字。闻言,我不禁心生诧异,暗自责怪学生不懂事——在这种时刻,更应当主动前往老师那里,而不是让老师特意奔波。办公楼上都是同事,设若换做是我,定然不愿在那段敏感时期来回穿梭,引人非议。然而,不多时,老师如约而至,还带着一大包事先洗净的樱桃,分赠给在场的每个人。看着老师从容离去的背影,我恍然顿悟:这是一种怎样的豁达与从容!他以“行己有耻,直道而行”自守,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自处,于纷扰中彰显出一片云淡风轻的高洁胸怀。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