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大学堂  ·  公元618年,隋炀帝到江都后,常将毒酒带身边 ... ·  12 小时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会议资讯 | 第三届中国边疆学博士生论坛征稿启事 ·  2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秦磊:清代云南科举宾兴与边疆文教治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贝壳货币:最成功的古代区块链经济试验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11-04 11:40

正文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 你怎么看贝壳这种源远流长的货币?



当代区块链的概念出现刚刚超过10年,但类似尝试却在悠久的过去就有了案例。 何况从一开始起,这类机制就与货币经济息息相关。或许你会觉得贝壳原始落伍,但它作为货币的历史却在很多地区盛行到19世纪。哪怕是在互联网移动支付流行的今日,依然有国家将其作为认可的法定货币。


原始的分布式记账

贝壳是已知最早的货币


贝壳作为货币的历史,已经模糊而不可考。 但在人类社会进入金属钱币之前,贝壳就已满布五大洲的各个人群。在洲际流动并不方便的年代,贝壳就具有如此强大的支付影响力,可见其在原始人类心中存在极大的价值和存在感。


由于早期人类没有轮子和马匹等交通技术,所以行船就成为移动和运输的最佳选择。加之江河湖海的水产较为丰富,也容易吸引大量的人口前来捕捞。其中,贝类又因为没有什么逃跑能力,更容易沦为唾手可得的充饥口粮。 相应的,以贝壳为原料的早期艺术品也流行起来。 最初的项链、手环、耳环或吊坠,大都以贝壳作为原料,并逐渐拥有了交换价值。


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发展 催生了交易介质需求


随着人类社群的数量增涨,早期农业和牧业的发展都催生出大量剩余产品。因此,不同地域内的交换行为就开始出现。但大部分农牧产出都只有很短的保质期,也不方便交换者大量携带,迫使人类必然寻求一种相对稳定而丰富的交易介质。 已经有稳定产量的贝壳就顺势而为,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种货币。


超出很多人的固有认知,贝壳货币从一开始就具备后来的分布式记账特点。 虽然很多人会以今天的国家货币做个对比,但贝壳交易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中心化理念。每个沿海或河畔部落,都可以到水边 “挖矿” ,然后自行加工为相对整齐的形式。唯一的行业标准,就是需要以贝类的壳为介质,而不是其他生物的残骸。纵然有美洲内陆居民突发奇想,创造出形式类似的蜗牛壳币,但也不能继续逾越出这个范畴。


在河边寻觅贝壳 就是一种原始“挖矿”


至于非常要紧的具体价值,则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的协商结果。 也就是说,不仅贝壳的购买力会随着物资多寡而起伏,本身的价格也在流通过程中有诸多变数。一个生活在内陆的居民,可能出于投机而换得大量贝壳,转眼就发现其价格因各种不可抗因素而下跌。


这主要是因为贝壳作为货币,缺乏近现代金融产品所必需的准备金制度。贝类生物的产量,完全可能因自然因素而忽高忽低。人们也拿不出具有稳定价值的可靠产品,作为己方贝壳币的背书。 因此,贝壳就属于典型的野蛮生长阶段,与后世的早期区块链有诸多类同之处。


贝壳作为货币的价值 上下浮动非常剧烈


面临贵金属挑战

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早期铜币


一旦人类社会进入铜器时代,贝壳货币的局限性就暴露无遗。 大宗商品交易的诞生,更让商人和管理者都对无背书的贝壳忍无可忍。 于是,最初的贵金属货币便孕育而生。起初,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的铜矿,就是价值极高的支付手段。考古学家在克里特岛,就发现有米诺斯文明铸造的原始铜币。其原料则来自盛产铜矿的塞浦路斯,显得非常具有国际化水准。


当然,贵金属的引入,从不意味着贝壳作为货币的历史结束。 人们在大范围的跨区域贸易时,自然是首选高净值的金银铜铁,提升购买力与运输便捷。 但在特定社区内部,贝壳仍旧是约定俗成的日常支付手段。 尤其是在非沿海地带,贝壳的价值反而随着滨海挖矿者的减少而反向提升。所以,直到马匹育种技术发展起来,贝壳币的流通领域才进一步受到压缩。由于从一开始就具有区块链属性,贝壳币完全有能力在原产地的辐射范围内保持意义。因为只要有使用人群的首肯,哪怕是游戏币也可以具有完备的金钱能力。

公元前15-9世纪的商周贝壳货币


不过,随着交通技术发展与国际贸易的距离拉长,贝壳币还是逐步在多个区域被淘汰出去。 首先是在商品经济最发达的东地中海地区,然后是与之密切联系的叙利亚、两河流域和埃及。大量金银的开采和流通,更是让铜钱的价值迅速下跌,并在日常生活中挤压掉贝壳的最后阵地。


公元前7-6世纪,小亚细亚半岛西部的吕底亚人,就铸造出革命性的圆形金银货币。 在200年的时间里,这种形式就受到一致认可,并迅速在希腊和腓尼基这两大人群中普及。再通过他们的传递,遍布地中海世界、埃及、黑海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当波斯大军从更东面的山区西进,也立刻接过了这套金融铸币体系。到公元前5世纪后,成色稳定的银币已成为帝国收税的主要对象。波斯人也利用各种手段,在自己的府库内堆积大量贵金属储备,作为随时可以发行钱币的准备金。尽管这种流程还非常粗糙原始,但已具有后世千年的金融操作规范。

公元前7-6世纪的吕底亚金币


公元前6-5世纪的雅典银币


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银币


即便是在金银流通不多的地方,仅仅靠铜钱价值的走低,就足以普及金属货币。 例如印度地区,至少在阿育王的孔雀帝国时代,就发行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方形银币。但在帝国控制力薄弱的边区,贝壳还是作为小群体的价值承载而继续使用。当希腊化时代的地中海商人不断杨帆而来,西部沿海货币体系彻底进行了升级。但在沼泽密布而外人较少触及的孟加拉湾,贝壳还是承担货币职能到19世纪。期间,他们会与贵金属、香料或其他大宗商品一起,成为灵活多样的交易支付手段。至于非常不道德的奴隶,也是这个巨大市场的流通资源。


在更为偏远的东亚,金属货币也在周朝时期出现。 但与此同时,贝壳作为民间货币的现象也始终继续。 类似地中海与西亚的币值升级进程,也在这里又重新上演了一遍。 早期的铜币因价值很高,所以体积较大而无需携带太多。但随着铜矿增加与少量金银输入,铜币就逐渐缩小而挤占贝壳市场。但由于对外交流管道过窄,以及大量的铜被优先由于武器制造,让贝壳的使用持续到很晚。秦始皇钦定的圆形方孔钱,就是币值升级的关键性步骤。使用绳索串联的大把铜钱,几乎与上古先民的贝壳项链是如出一辙。虽然秦国始终没有淘汰贝壳货币,但这个选择的影响去一直持续到19世纪的清朝。

公元前4世纪的孔雀帝国银币


战国时期的七雄铜币


秦始皇选择了圆形方孔钱 但也没能淘汰贝壳


中世纪末期,有限的贵金属产量已面临无法支撑经济总量发展的需要。 大航海时代的原始动力,即是欧洲王室、贵族与商人阶层的联合寻宝活动。他们也很快在大西洋的两岸,发现了大片使用贝壳货币的原始经济体。

登陆西非的葡萄牙人就意识到,几内亚湾沿岸的部族都以贝壳为支付手段。 哪怕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南撒哈拉王国,也会同意接纳阿拉伯人捎去的贝壳。尽管黄金、武器和食盐都有流通属性,但重量和普及度都不如贝壳来的广泛。于是,在早期的商站堡垒内,都会安排1名专业的雇员负责清洗贝壳。然后汇同欧洲运来的武器或奢侈品,换得当地人的黄金和奴隶。

正在西非使用贝壳的阿拉伯商人


葡萄牙人用贝壳等手段 换来不少西非金


17世纪的西北欧殖民者,同样发现北美的印第安人喜欢使用贝壳作为货币。 尽管与世隔绝将近万年,但他们也形成了类似分布式记账的特色经济体。至于先前已被西班牙人征服的南美,则因为秘鲁银矿的大量开采而首先消灭了贝壳支付。

但北美的贝壳经济,则至少持续到了18世纪。 在印第安经济圈的成员认可欧洲金银之前,他们都在严格保护自己的贝壳货币体制,并因此而贡献出大量昂贵的皮毛。

北美的印第安人也继续使用贝壳作为货币


近代世界的终极压力

西非等地的贝壳货币 坚持到了19世纪


读者看到这里,或许觉得贝壳货币的生存能力非常强大。 纵观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对特定地方保持独立经济区有很大意义。但基于前文所说的无准备金等原因,贝壳始终在贵金属面前容易落入下风。这些缺陷,同样也是21世纪早期区块链货币所具有的硬伤。


依然以长期坚持贝壳交易的非洲为例。在15-19世纪之间,当地黑人王国的经济策略在于有限接触、输出不可替代商品,并严格抵制欧洲商团进入内地市场。当然,他们其实也少不了白人输入的武器和其他商品,但大体上能维持这种平衡。 不过,随着更强大的不列颠帝国势力降临,过去应付阿拉伯、葡萄牙与荷兰商人的办法都逐渐失去效果。


西非已经成为跨大西洋多边贸易的组成部分


英国人只要愿意 随时可以运来大量贝壳


英国人在大西洋地区获得优势之后,就不断通过加纳的黄金海岸等地影响西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