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ID:xinhuashefabu1)
记者:陈燮 童方 陈健 薛晨 黄毅
20日,中国考古界搞了个大新闻——三百多年来只存在于传说中的
“张献忠江口沉银”
,终于随着出水文物被证实并非虚构!
前方高能预警!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波宝物
…
这只“金老虎”最厉害啦!它叫做“永昌大元帅印”,印台上阴刻“永昌大元帅印 癸未年仲冬吉日造”。也就是说,它诞生于公元1643年农历11月,应是张献忠自封“永昌大元帅”时所铸造的。
这枚金印,是当地警方破获的江口沉银盗掘案件中收缴的文物。咦,怎么还跟盗掘扯上了关系?别急,继续看完下面亮闪闪的宝藏,我们慢慢为你解密~
金册
“西王赏功”金币
“西王赏功”银币
大顺通宝铜币
金锭
各种银锭
部分出水的“金银万万五”
和手掌对比,银锭好大呀!
这堆亮闪闪的宝物,
是怎样重见天日的?
发掘工作背后,
又是怎样的曲折传奇?
让我们继续探秘~
张献忠何许人也?
张献忠是陕西延安人,崇祯三年(1630年)在米脂参加农民起义,号称“八大王”。
1644年,张献忠攻破成都,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但张献忠在成都立足不久,就与南进的清军展开恶战。
1646年,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与清军战斗时被箭射死。
张献忠为啥"沉银"?
民间传说,明末清初张献忠兵败四川,曾“江中沉银”。
《蜀碧》和《彭山县志》记载张献忠在江口战败,船被烧沉,金银随船沉入河中;《蜀警录》则记载张献忠将搜罗到的金银在江口沉于河中。
当时流传歌谣——
“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然而,由于并无正史记录,对于江口沉银是否存在、具体地点在哪儿,之前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
宝物如何被发掘?
近年来,在岷江彭山江口段河道施工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张献忠有关的文物,为破解历史之谜提供了线索。发掘项目于2017年1月5日启动,截至3月15日已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
20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今年1月开始的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在两个多月后取得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1万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
20日,文物考古单位在岷江河道内围堰抽水,将发掘环境从水下变成了陆地。
考古人员从“陆地”向下发掘约5米,露出了长达数百米的坚硬河床,起伏的褐红色河床状似静止的“怒涛”,文物就散布在“波涛”凹槽中的鹅卵石和河沙之间,文物堆积层约有2米厚。
记者有幸现场目击了一段装有数枚银锭的木鞘出水。这段圆筒状的青杠木鞘躺在河床凹槽里,长约1米,直径约20厘米。
中间整齐排放着好几个比成年男子拳头大的元宝状银锭,50两一个。
由于木鞘部分破损,附近还散落着一些大小银锭。
考古人员使用仪器对尚未发掘的河床情况进行探测。
据介绍,出水文物包括明王朝分封藩王及张献忠分封嫔妃的金册、银册,以及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银锭,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和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仅带铭文银锭上的地名,就涉及明代的20余府、州、县。
30多位考古学家现场考察后认为:
这是中国传说中的、记载的
几处皇家藏宝中唯一被找到
,且是由考古机构科学发掘出的批量宝藏;
出水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种类之丰富,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和生活史等具有重要意义,可谓展开了一幅中国明朝晚期的社会历史画卷。
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正与考古人员合作,使用先进仪器对尚未发掘的河床情况进行探测。
本次考古发掘运用了大量新技术和最新科技手段,还面向全国公开招募志愿者,为公众参与考古提供了平台。
这么多的宝贝~
据了解,由于发掘只能选择在枯水期开展,距离今年发掘工作结束还有约一个月。尽管出水文物数量巨大,但专家认为,目前的发现可能仅为江口沉银的冰山一角。
冰山一角!!!
遗址曾遭人盗掘,当地拟建博物馆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正在介绍江口沉银遗址考古阶段性成果。
过去几年,沉银遗址曾一度遭到盗掘。2013年下半年,巡查人员发现个别区域有盗挖迹象。2014年初,警方获取线索,有人用专业潜水设备夜间潜入遗址区域,盗挖文物高价倒卖。此案被公安部确立为督办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