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插座APP
职场充电第一站,每晚21点21分准时推送,下载好多课APP学习更多精品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  ·  同事被裁员后拿了80000补偿金,做完交接就 ... ·  12 小时前  
HR成长社  ·  公司职等职级薪酬表.xls ·  2 天前  
HR新逻辑  ·  华为绩效管理实践:工具与方法(公开课) ·  4 天前  
HRTechChina  ·  🎉 迎财神,开鸿运,AI助力HR新纪元!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插座APP

三观不破,你赚不到大钱

插座APP  · 公众号  · 职场  · 2024-07-16 12:09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插座APP

不改变自己的三观,无论如何努力,都只是在重复昨天的老路。这篇文章2700字,预计7分钟读完,不破不立。



作者 | 洞见·姜榆木

编辑 | 木木

来源 | 洞见(ID:DJ00123987)




毕业后我有过一段很迷茫的时期。


生活各项支出在涨,唯有工资不涨,我试过做兼职,却还是没办法改变缺钱的现状。


很多时候,我都把赚不到钱归咎于大环境不好。


直到看到一句话,我才如梦初醒:


“如果你的三观在过去十年从未改变,那你凭什么认为现在的你,要比十年前的你能赚更多的钱?”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不改变自己的三观,无论如何努力,都只是在重复昨天的老路。


赚钱,尤其是赚大钱的第一步就是打破三观。



将社交的精力花在自己身上。


多年前参加过一次同学聚会。


有位同学做了某家汽车零部件厂商的销售,刚好他的大学室友升任一家大型车企的采购经理。


这位同学对室友又是敬酒,又是递烟,室友也表示一定会向公司推荐他家的产品。


然而聚餐结束后,我回包厢取衣服时,却看到做销售的同学的名片被丢在了地上。


当时我对着那张名片出神许久,只觉得心底某个东西突然碎掉了。


以前觉得朋友间相互提携,靠的是交情。


这一刻才发现,你能给别人带来多大好处,别人才会回馈你多少帮助。


无法靠自己能力取得的东西,同样无法通过社交获得。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与其一味想着向上社交,让自己多一条发财的路子,不如远离不必要的热闹,潜心修炼,做自己的贵人。


作家@肘子刚出道时,常常参加同行之间的聚会。


每次遇到行业大佬,他都会兴冲冲跑去加微信,希望大佬帮忙推荐自己的作品。


然而多数情况下,对方都直接表示不方便留联系方式。


少数几个说会抽空看他的小说,但也都没了下文。


几次碰壁后,他索性砍掉一切社交活动,独自在家钻研写作。


他把近几年的知名作品下载到本地,一句一句地拆解分析。


他还规定自己每天至少写够4000字,写作期间更是断绝跟外界的一切联系。


只有完成当天的任务后,他才会上网翻阅读者们的评论,然后根据反馈意见修改作品。


两年后,他写出几本爆款小说,一举进入“中国作家富豪榜”。


此前冷落他的行业大佬,开始主动联系他,邀请他一起合作。


想起知乎博主@Spenser的一个观点:


“社交的‘交’,不是指交情,而是指交换。”


没有可供交换的资源,即使挤进别人的圈子,你也只是个路人。


将社交的精力花在自己身上,等你做出成绩,赚钱会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财富的背后,永远是价值。


看过社会学家谢宇的一次走访调查。


小镇当地一些个体商户,每天要到深夜才打烊。


有些商户却是一到傍晚就停止营业。


看到这里,我想当然觉得那些“不够勤劳”的商家,生意肯定越做越差。


然而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


原来提前打烊的商户,把更多时间用来更新品类,拓宽供销渠道。


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上架价廉物美的新品,吸引更多客人。


反倒是很晚打烊的商家,越是客流量少,越要延长经营时间,结果就是越拼越没竞争力。


以前我一直秉持这样的财富观:勤劳才能致富。


但真相却是 越会赚钱的人,越会尽量避免赚辛苦钱。


博主@Kiki曾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


她把全部精力用来联系客户,每天发上百篇邮件,打几十通电话。


每天都是眼睛肿胀,口干舌燥,抢着最后一班地铁回家,累到靠着座位就能睡过去。


这种状态持续了大半年,直到有次她在下班途中发现忘带了手机,回到办公室时,她发现仍有同事一边看纸质资料,一边敲键盘。


最颠覆她三观的是这个同事的收入只处于中下游。


而正是这一瞬间,她突然明白 公司不缺她们这种拼命的员工。


缺的,是能真正带来利润的员工。


几天后,她主动揽下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南美业务。


公司在南美市场的客户极少,仅有的客户也有大笔款项拖欠。


但她用一年时间,追回了数百万美元的欠款,还开发了十几位稳定客户。


仅凭这两项业绩,她被提拔为业务总监,薪资超过公司90%的员工。


财富的背后,永远是价值。


普通人最容易走入的误区,就是跟周围人做着一样的脏活累活,却幻想自己能比周围人富有。


一味忙碌而懒于思考,注定陷入穷忙的困境。


只有不再消耗自己换取辛苦钱,你才会主动筛选,去做真正值钱的事情。



最值钱的价值观,是利他之心。


《穷爸爸,富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曾问一位落魄的年轻人:


“如果给你一个只允许开采3天的金矿,你会怎么做?”


年轻人表示他宁可不睡觉,也要尽可能在3天内挖到更多的黄金。


清崎摇了摇头说:


“如果我是你,我会把金矿分享给更多人。


这样大家都能挖到黄金,而我哪怕只收5%的抽成,所得佣金也会远超我独自淘金的收益。”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


身边那些只为自己考虑的人,可能偶尔占到一些小便宜。


但从长远来看,他们往往都赚不到大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每个人在这世上最初的价值观,是为自己争取利益。


一个人真正拥有财富,却是从以舍为得、打破利己之心开始的。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企业家冉凌燕刚参加工作时,跟公司前辈一起招待一名海外客户。


前辈的英语口语不是很好,几次遇到沟通不畅的情况,都是冉凌燕帮忙解围。


客户对她极为赞赏,并表示以后只跟她对接。


事实上,这位客户自从被前辈开发出来后,整整一年没有下过订单。


而由冉凌燕对接不到一周,客户就购买了价值上百万美元的产品。


老板于是决定,将这笔订单的佣金分一半给她作为奖励。


按照提成比例,她能获得将近20万元的酬劳。


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冉凌燕一分佣金也没拿,全部让给了前辈。


她还对老板说:“客户一直是前辈在维护,到我这儿不过是临门一脚。”


这件事过后,前辈常常主动找她合作,还介绍自己的客户给她认识。


后来冉凌燕辞职创业,光是前辈提供的资源,就给她带来了数百万美元的收益。


稻盛和夫曾说: 最值钱的价值观,是利他之心。


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


没人愿意和自私自利的人合作,也没人喜欢和锱铢必较的人共事。


利可共而不可独。


让利于人,就是把长久的利益让给自己。



与你共勉。


《会赚钱的人想的不一样》里有这样一个观点:


财富的积累不是线性的。很多人是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才开始真正挣到钱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