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万科周刊
万科周刊是万科集团自媒体,纸刊于1992年创刊,是国内业界第一本企业内刊。企业视角,人文情怀,理性观察,万科周刊,不止是内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能源观察  ·  eo封面 | 能源企业“十五五”发展环境之变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2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2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3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3 天前  
龙船风电网  ·  建设进度过半!这座海上风电场成本上涨 ·  3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eo封面 | 争鸣“十五五”能源规划(下)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万科周刊

大时代的焦虑:从《说不》到《枢纽》的阅读心史

万科周刊  · 公众号  ·  · 2018-07-18 21:06

正文

万周按

什么是大时代?“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


“白宫在对他国的虚张声势,指手画脚,任意指责的同时,美国的公司却忧虑重重,担心他们苦心经营打开的中国市场被白宫的政客们毁于一旦。美国的公司和民众如果不遏制白宫的随意性和虚荣心的话,他们受到的损伤将是最实质性的。”

上面这段话,不是出自当下某个煽风点火的自媒体,而是出自22年前名噪一时的《中国可以说不》一书。虽然它的观点十分情绪化,用词也极尽夸张,但放在今天看来,它所针对的议题离我们并不久远。

一、才子的断言

《中国可以说不》(1996)


那是1996年的夏天,克隆羊多莉诞生,查尔斯和戴安娜离婚,欧锦赛德国金球夺冠,笔者在一个小县城里刚上高中,没事儿就捧着一本盗版的散文集,咀嚼着黑塞的《山口》与蒲宁的《山口》有什么不同。一天,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书,封面背景是血红色的长城,前景是一个穿着军装的自由女神像,表情不可一世,书名《中国可以说不》印成鲜亮的黄色,在一堆武打言情小说中很是扎眼。

十九块八的定价是我一周的零花钱,但我翻了几页后竟然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翻着,当天一口气看完。青年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有限,并且是天然的激进派,容易被那些发烫的文字所点燃,然后进入一种自我强化的确认。

这本集体创作的政论集讲了什么呢?政论这种文体要有一个好的标题,不怕长,最好让人在忘记所有正文之后还记得这句话,比如《将革命进行到底》。《说不》的标题继承了这个传统,无需看正文,扫一眼目录的情绪就能get到大致内容: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变成以后,还很欢喜》

《美国的外交是不诚实和不负责任的》

《组建“反中国俱乐部”既不光彩也不会成功》

《新孤立主义会使美国成为“垮掉的国家”》

《焚烧好莱坞》

……

文有文眼,书有书眼,《说不》一书的书眼在23页:“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不无巧合的是,1996年正是甲子年。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本反美的嘴炮大合集。今天回头看,它之所以对那个年代的青年人有莫大的吸引力,并成为年度畅销书,除了内容上的激进与蹭热点,在形式上它采用了不容置疑的绝对化表述,说得别人不信都不好意思。比如“指导人类合作的最闪光最深入人心的思想,没有哪一条的发明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又如“百足之虫的美国还在维持着他的体面,然而它思想背景的孱弱无法阻挡其他大国——包括即将成为大国的大国——响彻世界的声音。”甚至“美国人民已经丧失了与世界文化对话的可能性,因此美国的完蛋只是时间上的事情。”

它的行文风格是一种杂糅了鲁迅杂文、文革句式(“最最最”)和西方现代新闻体(小故事大道理)的奇怪混合物,并且拥有传播媒介的优势。不要忘了,在1996年还没有《财经》、《财新》、《环球时报》、更不要说新浪、搜狐、网易、微信、今日头条。才子们热刀切过黄油、嘴炮文采风流但想象力失控的后果就是随处可见的好战叫嚣,其言辞之激进,让人瞠目结舌:

“将来若有那么一天,美国人在台湾问题凌迫我们再奉陪一次,我们郑重建议:华盛顿建造一座更大更宽的阵亡军人纪念墙,预备刻上更多的美国青年的名字……”

今天回头看,令人惊讶的事情并不是这本书观点的激进,而是这样一本大言炎炎的书竟然能够过五关斩六将面世,并蹿上当年排行榜榜首,甚至一版再版。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二经济大国,但22年前,我国的GDP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一艘航母也没有,11万户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是400亿……几位作者在书中忽略了这些事实,当年的我们也跟着忽略了。这个传播现象,足以提醒我们对任何高点击率的事件充满警惕之心。

《说不》的作者是一群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作家、记者、学者,在青年时代经历了中美的蜜月期,但是进入90年代后,随着苏联解体,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对华日趋强硬,出现了阻挠申奥、李登辉访美、台海危机、知识产权谈判破裂、“银河号”事件,入关失败等一系列事件,中美蜜月期的幻象随风而逝,这一代人陷入痛苦的反思。当然,最终沉默的是大多数,少数人把内心的愤懑诉诸笔端,挑动了沉默国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说不》全书第一句话就说“这不是一份民族主义宣言”,而只是“广泛的民意的映射”,不过,历史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有哪个不是以“民意”的贴牌形象出现的呢?此书行文到中段,竟又喊出了“极端民族主主义不可取,但民族主义还是要的”这样自我打脸的口号。

总之,在前互联网时代,几位愤青用书这种最慢的自媒体形式,戳中了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那个部分,完成了一次十万加的传播奇观。也多亏他们用了纸书而非易碎的电子形式,今天的国人才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民间情绪和中美关系。

虽然《说不》已经像大多数畅销书一样随风飘散,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关于“不出15年西方经济必然要出大问题”的预言倒也神准。今天再次从故纸堆中翻起这本书,它封底上引用的邓小平名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切题:

“冷静观察,守住阵地,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二、小说家的糖衣片

《狼图腾》(2004)


对于中美关系和中国的作为,《说不》提供了情绪化的宣言,可谓生逢其时。在《说不》之后,坊间又陆续出了《中国为什么说不》、《中国还是能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等一系列跟风之作。政论如同野火,四处奔突,烧毁一切,但它们并不能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甚至连一个大致的改良方向也提不出。

如果说中国不能凭借咒骂奋发崛起,那它要靠什么崛起?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后来以文学的形式埋藏在另一本畅销书中。

笔者大学毕业后不久,在《新京报》的书评周刊上看到《狼图腾》的介绍。最初我把这本书当作一个草原上的“人狼情未了”故事来读,或者是一个中国版的“秋日传奇”。但随着故事的逐步展开,我发现自己错了,从第二章开始,作者对农耕文明的鄙视和对游牧文明的颂扬,就频频借毕利格老人(游牧民族智慧的化身、主人公在草原上的精神导师)的说教一再出现。

知青陈阵带着古老的问题来到草原:曾横扫欧亚,创造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版图的蒙古大帝国的小民族,他们的军事才华从何而来?为何一度创造了光辉灿烂文化的农耕民族汉族最后成为了列强猎取的对象?

毕利格老人的答案是:“打仗,狼比人聪明。我们蒙古人打猎、打围、打仗都是跟狼学的。你们汉人地界没有大狼群,打仗就不成。打仗,光靠地广人多没用,打仗的输赢,全看你是狼,还是羊。”换句话说,“强悍性格是一个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决定性因素……强者为王,超强者夺冠。”

在目睹了狼群的一个个经典战例后,在与小狼的一次次亲密接触后,在聆听了毕利格老人“与狼共舞”的传统智慧之后,来自农耕文明的陈阵,开始了痛苦的自我批判:“他觉得他的猎性此时才被唤醒真是太晚了,它对自己作为农耕民族的后代深感悲哀。”“我真为汉族感到难受。中国人就喜欢筑起长城这个大围圈,自吹自擂,自视为世界的中央之国。”

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提出了对上述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汉族出身于游牧民族,那它的血管里肯定还有狼性血液的遗存。这可是未来中华民族复兴的资源,应该像保存火种那样把它好好保存并发扬光大,坚决走“现代文明狼”的道路。

“现代文明狼”,看到这个词,笔者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狼图腾》到今天已经195次印刷,可谓跻身当代经典。能持续畅销的文学作品,根子不在于文辞华丽,而在于背后都有哲学底子和世界观体系,从愤世嫉俗的观点来看,好的文学都是糖衣炮弹,表面敷上一层层的糖(故事情节),让你舒舒服服地咽下作者想要推销的哲学观点。

与《说不》相比,《狼图腾》的文学故事部分更精彩,但背后的哲学部分出奇地单薄,最突出的BUG就是把“智慧”与“凶狠”混为一谈。例如在狼群VS马群一役之后,主人公的总结是:狼懂气象,懂地形,懂选择时机,懂知己知彼,懂战略战术,懂近战、夜战、游击战、运动战……

问题是:这些是战争智慧还是物种性格?农耕文明从《三国》、《水浒》到现代农民战争,是否真的缺乏这些战争智慧?如果“算你狠”就能打赢战争,那义和团为什么在八国联军面前败下阵来?

更大的BUG在于,近代以来对中国造成生存威胁的势力,都来自海洋而非狼的后代,对于这一新情况,熟悉草原但并未深入研究海洋的作者用“海狼”一笔带过,未免失之草率。

《狼图腾》出版之后,有好事者做了考证,证明草原退化、沙尘暴并非是狼太少导致的,而游牧民族也并不总是把狼当做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当作祸害。

不过,这一切挑战都没有阻止一本小说的畅销,因为它的故事写的太精彩了,它出现的时机也非常合适。2001年美国遭遇9·11事件;中国当年底入世;自此美国忙着全球反恐,而中国一心一意闷头发展经济与外贸;2002年,十六大首次提出了“战略机遇期”的概念;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首次出现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一时间,大国崛起之途似乎一片光明,但经贸领域的高歌猛进,并不能掩盖大国国民思想资源的孱弱。那思想思源从何而来?一曰复古,一曰西化,一曰偏锋。其中复古与西化两条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过一次,最后戛然而止,此轮国学热和留学热属于卷土重来,民间已经不那么新鲜。“学习游牧民族的强悍性格”属于偏锋,它利用民众对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新鲜感,以及草原“地方性知识”的意外感,刻画了一种强势、智慧、不屈的国民风貌,从而赢得了大众市场。

作为一个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笔者读《狼图腾》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欣赏它的故事写作,另一方面对它倡导的解决方案不敢苟同。国际贸易的主流思想是合作胜于竞争,国家无论性格强悍与否,都可以利用比较优势获利,并且对于冲突和矛盾的首选解决方案是谈判而非贸易战。

强悍的狼性哲学到底对不对?互惠共赢的思想是不是过时了?对这个问题的历史角度解答,要从两年后的一部网红级纪录片中寻找。


三、消失的第十章

《大国崛起》(2006)


笔者现在还能记起,2006年底中央二台在黄金时间播放《大国崛起》的场景。虽然用“万人空巷”形容它是夸张,但由于当时笔者在一家时政类报社工作,每天翻起各大报,发现显要版面都在热议这部纪录片。同名图书也不失时机地推出,成为年度畅销书。

《大国崛起》的基本逻辑是历史的。按照这一逻辑,历史不只是一堆故事集,而是有参考意义的操作案例,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把自己的事情做的更好;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上失败的案例中发现一些规律,避免遇到类似情况时“踩雷”。

与《狼图腾》中“性格决定民族命运”的单薄解释相比,《大国崛起》对历史上九个大国崛起与衰落的分析是比较客观的——大国关系不是一场争强斗狠的游戏,而是天时、地利和人和诸要素的风云际会。

历史上的九个大国因何崛起?《大国崛起》的解释是:

葡萄牙: 国内政治稳定,又出了亨利王子这样的航海家;国土狭小、资源稀少,三面被陆地包围,只有搞航海才有 出路。在产业选择上,它选择了印度香料贸易这个当时最赚钱的行业。

西班牙: 除了传统的贸易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美洲的金银掠夺与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业。不过,“两牙”虽占了天时,但巨额财富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消费,导致衰落。

荷兰: 一边做海上马车夫,一边做金融资本家,扮演“超级中间商”的角色。其崛起建立在贸易而非工业基础上,对外依存度高,又习惯了钱生钱的金融游戏,使得它后劲不足,在与英法的竞争中衰落。

英国: 国际贸易依然重要,但并不是英国的独门武器,最终它依靠的是君主立宪新型国家制度、新教伦理民族精神、力量均势外交政策、工业革命新型生产方式,在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和经济上一度全面领先世界。

法国: 在欧洲较早形成统一民族国家、发达的君主专制、以及有大众号召力的政治思想,让它成为一个陆上强权。

德国: 崛起的过程就是它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主义情绪是统一和强大的催化剂,关税同盟、铁路网和幼稚工业保护是它的具体抓手,但这种民族情绪也埋下了欧洲不安定的根源,尤其是在世界已经被老牌强国瓜分的时代背景下。

日本: 应对外部冲击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愿意推动变革的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俄罗斯: 不断的对外扩张,尤其是领土扩张,使得它拥有了战略纵深、丰富的资源和严酷的气候,结果便是没有任何外部力量能够征服它,但它却总是从内部崩溃。

美国: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远离世界大战战场、丰富的国内资源、没有历史包袱、合适的人口体量以及立国以来绵延不断的开拓精神,使得美国后来居上。

历史上这九个大国中,六个是海洋霸权,三个是陆上强国。仔细一品,其实这九个大国共同点很少,它们人口有多有少,面积有大有小,有的靠贸易有的靠工业,有的专制有的民主,有的是岛国有的是大陆国家,但是新旧大国更替之时无一例外发生了战争——“修昔底德陷阱”。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当下应该走哪条路?作者没有说破,这本书没有第十章。

细看之下,它的第十章并没有完全缺失,而是作为一个隐藏关卡,藏在书的各个地方,要靠读者自己去发掘、拼合,稍加联想,不免会心一笑。

书的勒口上说:“历史上的强国都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

前言中说:“中国的弱势地位不可能在短时期改变,要想达到预定战略目标,应防止与强权进行正面的直接对抗和碰撞。”

英国那一章说:“自由贸易政策的终止,标志着英国衰落了,属于不列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书本里的大国历史变迁总是那么顺理成章(事后诸葛亮),现实的感知却微妙得多。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个月,笔者来到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作。飞机落地到当地超市里一看,除了生鲜品几乎全是Made in China,与当地人聊天时,当地人好奇地问:“中国经济已经是世界第二(事实并非如此,当时经济总量仍小于日本——笔者注),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为什么你们还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

笔者一时语塞,出国前的培训中没有教大家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几个月后,《说不》在12年前的预言成为了现实,西方经济真的“出了大问题”。国际经济体系风雨飘摇中,虽然自身也受波及,但中国还是贡献了世界三分之一的增长,并在2010年超过日本,真正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记得中国GDP超日本的那一天,我拿着消息向一位常年驻日的前辈请教。

“总量是超了,不过我们的技术和细节跟日本还差得远!”他浇我一盆冷水。

如何理解质与量的关系?中国的未来是走美式大开大合的道路,还是像日本精益求精地不断挖潜?我们如何定位此刻的国家、社会与自己?同一个人,那个阶段在国内和国外得到的信息是冲突的。

在国内,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咱还是发展中国家,要谦虚低调,不信你看看人家德国的下水道、日本的观众席、北欧的医保,看看人家!

在国外,我们听到的却是民间一边倒的赞誉。

笔者有一次随国内的NGO团参加比利时的社会论坛,飞机清晨抵达,当地主办方的领导亲自到布鲁塞尔机场迎接,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开篇就引经据典:“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

“哗哗哗——”现场的NGO团响起热烈的掌声,我心想:这位可是“知华派”!。

一行人来到位于大学的会场开会,论坛的执行主席做主旨演讲,开篇引经据典:“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

“哗哗——”现场响起了掌声,但似乎不如清晨时热烈。

开完会,主办方安排一行人去议会参观,议会的代表致欢迎辞:“欢迎中国来的朋友们!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

听着耳机里稍微滞后的翻译,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那位代表停住了,以为自己说错了话。

虽然过去了十年,但这个场景仍记忆犹新,当时笔者心里很不是滋味,能感觉到他们是真心的,但一边倒的赞誉背后,却是西方人对中国了解维度的单薄与现实感的抽离——他们似乎在赞誉一个想象中的美好异邦,就像我们1950年代对苏联、1980年代对美国那样。

作为国际舞台上的新晋榜眼,中国到底该如何自我定位?这是困扰过那九个大国的难题,也是中国往下走注定绕不过的一个坎。十年前的我们,试图借史上大国之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

巧合的是,也正是从2008那一年开始,学术共同体“大观”团队开始运行,它的研究方向是重新认识中国的周边世界,重新理解中国成长的世界历史意义。这个学术共同体的成果之一,就是施展的大作《枢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