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博 华南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明确“建立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时值全面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之际,应《南方能源观察》杂志之邀,笔者回顾参与能源企业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的体会与感悟,并谈谈对能源行业“十五五”发展环境的认识。
1、战略规划指明方向
无论是在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负责战略规划的部门都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连续编制和实施的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且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
在企业层面,由战略规划错误导致投资失败、经营惨淡乃至破产重组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时代的迅速没落、柯达公司在数码技术转型中走向破产;又如,通用电气从多元化扩张、产融结合楷模、数字化转型典范到负债累累、拆分重组。还有近年来国际石油公司壳牌低碳转型战略的反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以埃克森美孚为代表的老牌美国石油企业坚定实施油气上游战略。战略是方向,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
2、战略规划是一把手工程,也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
企业的战略规划对外融合经济、社会、政策、技术、市场等诸多要素,对内涉及业务、财务、人力、投资、科技、信息等各个部门,其编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必须由一把手亲自组织协调、调配资源、研究论证、制定目标、明确方向、划分责任、督促实施、提供保障。同时,战略规划是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需要坚持和发扬民主集中制原则,聆听不同的声音,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企业各部门、各层级充分沟通协作,调动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群策群力,使规划编制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过程,确保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战略规划要做到前瞻性、科学性、稳健性和适应性
前瞻性针对的是战略规划的长期性。五年规划中的五年指的是编制周期,但落实到具体投资项目,投资回收期往往在10年以上,有的折旧年限甚至长达30年,其间,市场、技术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前面提到诺基亚、柯达的倒下,都缘于未能准确判断并顺应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趋势。战术的失败只涉及一时,战略的失败则关乎全局和长远。因此,规划的形势分析和远景展望部分一般会延伸到未来15年乃至更长时期,对宏观经济、市场供需、竞争替代、成本效益等众多要素进行深入研究。
科学性针对的是预测分析和决策判断。战略规划不是预测,但又离不开预测,特别是市场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趋势,具体的指标都要做到定量描述,一般会借助内外部专业研究力量基于量化模型的分析作为参考,但预测总有误差。因此,最为现实可靠的办法是情景分析,综合多方预测和判断,设定基准、保守、乐观等多种情景开展分析、制订规划。当然,最终的结果还要结合更多的理性思考、逻辑分析和专家判断。
稳健性针对的是发展的不确定性。形势分析的研究对象是极其复杂、动态变化的经济社会科技系统,预测只能做到相对接近,无法实现绝对正确。因此,战略规划的编制既不能讳疾忌医,也不能杞人忧天,既不能天马行空,也不能刻舟求剑,必须基于企业现状和行业趋势,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
·
德鲁克所说的:“如果长期规划和决策不是以短期规划和决策为依据并体现在其中的,那么最详尽的长期规划也不过是面向未来的纸上谈兵。战略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他所在的组织明天应该做什么,而是我们今天必须为不确定的未来做些什么准备工作。”
适应性针对的是预测或者执行的偏离。战略规划的编制绝非一劳永逸,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规划需要紧跟形势、与时俱进,确保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相一致。再好的战略规划也是要靠具体的人来执行的,实施效果还取决于执行者的素质和能力,也可能会出现“好经唱歪”的情况,特别是大型境外投资并购和技术创新项目。因此,除了开展规划实施效果与风险分析、对具体投资项目定期开展后评价,还需要三年滚动计划来重点分析实施情况和生产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有时还会进行极限测试,以便及时调整战略、完善规划,形成规划、立项、可研、初设、投资、后评价、调整改进的完整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