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术中国
“见证学术力量 锻造学术精神”——关注“学术中国”,即时获取最新学术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大学前沿人  ·  Cell | ... ·  2 天前  
科研大匠  ·  Nature子刊:人体研究证实,女性怀孕期间 ... ·  4 天前  
小张聊科研  ·  上海交通大学IF16+的乳酸化修饰研究:该领 ... ·  6 天前  
小张聊科研  ·  浙江大学医学院徐晓军团队在Advance ... ·  1 周前  
研之成理  ·  马普所/牛津大学合作,Nature!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术中国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2017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班”招生简章

学术中国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3-27 12:31

正文


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承办的第十二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班”将于6月下旬到8月上旬在北京大学燕园校区举办。


“暑期班”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普及社会科学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作为北京大学开展社会服务的一项内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班”主要面向国内社会科学领域所有学科的中青年教师、研究人员、实际工作者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提供系统学习和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机会,并能够将所学到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目前的教学、科研、学习和工作中去。授课将针对社会科学学者和学生的特点,尽量避开数学的推演,侧重对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授课采用国内外大学普遍使用的研究生优秀教材,并由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和有经验的教师授课。学员修完每一门正式课程并通过考试,将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颁发结业证书。


今年暑期班将开设12门正式课程,其中2学分课程4门、1学分课程8门。两学分课程总计36学时,1学分课程总计16学时(考试时间除外)。此外,还将开设多门辅助课程,主要介绍某些统计软件的使用,具体研究方法,以及正式课程的预备或配套知识;与此同时,暑期班期间还将安排一系列知名专家的学术讲座。正式课程名称和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7月3日 - 7月18日,星期四和星期日休息。需要注意:质性研究方法课程除外;个别课程休息时间略有不同):


1.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for Social Sciences),7月3-18日下午,2学分

2. 社会科学应用统计学原理(Principles of Applied Statistics for Social Sciences),7月3-18日上午,2学分

3. 质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7月1-10日上午和下午均上课,2学分,

4. 序列分析 (Sequence Analysis), 7月3-8日上午,1学分

5. 抽样调查方法及其应用(Methods of Sampling Survey and Applications),7月3-10日下午,1学分

6. 生命历程研究方法(Methods of Life Course Research),7月3日-7月10日,下午,1学分

7. 社会政策和项目评估方法(Evaluation Methods for Social Policy and Program),7月11-18日下午,1学分


第二阶段(7月21日 - 8月5日,星期四和星期日休息)


8. 应用线性回归模型(Applied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7月21日-8月5日上午,2学分

9. 分类数据分析(Categorical Data Analysis),7月21-28日下午,1学分

10. 分层数据分析(Hierarchical Data Analysis),7月21-28日上午,1学分

11. 生存分析(Survival Analysis),7月29-8月5日上午,1学分

12. 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 Modelling),7月29-8月5日下午,1学分


正式课程授课教师情况见附件。辅助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暂定)如下:


1. Nvivo分析软件介绍,7月3日晚

2. SPSS统计软件使用入门,7月4 - 5日晚

3. STATA统计软件使用入门,7月10 - 11日晚

4. EpiData软件使用入门,7月7 - 8日晚

5. 矩阵基础知识介绍,7月24 - 25日晚


暑期班期间还将安排数次学术讲座,包括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案例、大数据研究介绍,以及其他内容的报告,具体报告题目和和时间待定。


以上部分课程将限制学员名额。无论北大校外还是校内申请者均需事先报名,经组织者审定后,确定录取学员名单,并颁发正式录取通知书。报名将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班”专署网站进行,报名时间为2017年4月15日-5月15日。专署报名网站将在报名开始前开通。暑期班各类详细信息,包括报名网站网址、报名要求、选课建议等信息会在暑期班校外直属网站(http://www.rmss.net.cn)、以及暑期班微信公众号上公布。


报名时必须准确填写《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课程申请表》。学员需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和前修课要求进行选课,具体要求参见网站上的“选课建议”。同时要求所有学员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


被录取的学员需交纳部分培训费。2学分课程每门课的培训费,在读(不包括在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00元/每人,教师、科研人员或公务员及其他在职人员1200元/每人;1学分课程费用相应减半。在读本科生选学前两门基础课请到北京大学教务部(http://dean.pku.edu.cn/pkudean/index.html)暑期学校网站进行报名。暑期班学员参加辅助课和学术讲座不收费;各门正式课、辅助课和讲座所发纸制课件不收费。学员的教材费,交通费和食宿费自理。组织者负责为暑期班学员办理听课证、校园卡、餐卡。学员的住宿问题需要自行解决。


为了推动研究方法的应用、为学员提供更多实践和交流的机会,暑期班期间还将继续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学术讨论会”,会议时间为7月19-20日(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我们要求历届“暑期班”老学员积极参与本次学术交流,并把提交参会论文作为选报中、高级课程学习的先决条件,从而达到“学有所用、以用促学、学用结合”的目的;建议其他学员以及未参加暑期班学习的老师和研究生也能够积极参与。


有关暑期班、研讨会等各类信息和活动会通过下面的暑期班微信公众号及时向外发布。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2017年3月12日


附件一: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正式课程选课要求

(报名时间:4月15日-5月15日,请关注暑期班网站:http://www.rmss.net.cn/)

注释:

1、 暑期班期间的7月19-20日将召开“第三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学术讨论会”。要求向会议提交论文摘要,一旦论文被会议选中,将安排会议发言。会议详细情况请参见暑期班官网上的会议征文通知。

2、 要求有20个学时以上学习线性回归模型课程的经历

3、 本门课程将用中英文两种语言上课,外教将直接用英文授课,不安排中文翻译,因此要求学员有很好的英文听力水平。


附件二:


2017年暑期班正式课程授课教师及其简介 



授课教师简介

(按课程编号顺序排列)


宋新明教授,男,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82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1995年获中国协和医学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2001年在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出生缺陷和残疾预防、老年健康与健康老龄化、流行病学转变及其影响等。曾承担或参与了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在内的十多项国家级及部委级科研项目。出版2本专著,参与多部专著的编写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曾获得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人口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项。兼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纲要编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老年学教学和科研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乔晓春教授,男,现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口与发展》杂志执行主编,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国际人口学会、美国人口学会会员,国际历史人口委员会理事会成员,国际健康寿命研究组织核心组成员。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人口研究》杂志主编。曾在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卡罗莱那人口中心和生物统计系做博士后研究和研究员,日本发展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社会学系访问教授。还曾担任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亚洲、大洋洲地区理事;全国政协人口组顾问,以及联合国人口司、联合国人口基金特聘专家和顾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综合改革专家组组长、联合国第七周期项目专家组组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专家咨询组成员等社会职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分析技术、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老龄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健康预期寿命、生命历程理论与方法等。曾经开设过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人口学概论,人口分析技术,社会科学应用统计学,抽样调查方法,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分类数据分析,生存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社会项目评估方法,生命历程理论与方法,中国人口政策等课程。曾主编专著8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武继磊副教授:男,1976年生于山东省,199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起,在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工作,出站后留校进行科研教学至今,承担的课程社会统计分析方法与计算机应用、人口空间分析等研究生课程。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空间数据统计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人口环境与健康等,已发表国内外专业论文十余篇,参与论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并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社科重点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担任《人口与发展》杂志副主编、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GIS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陈向明教授: 女,文革期间当工人和中小学代课教师8年,后获湖南师范大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元培学院导师。曾任牛津大学、名古屋大学、美国肯尼索大学、斯腾霍尔大学、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访问教授。现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教育部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课例与学习研究协会理事、各类学术刊物编委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质性研究方法、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论。主持国内外课题十余项,为数个国际教育扶贫项目担任咨询专家。出版著作《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教育研究方法》等十余部(包括主编和合著)。定期组织出版《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质性研究博士论丛》、《质性研究译丛》等书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自1996年以来在北京大学开设质性研究方法课程,2009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目前与同事开设此类系列课程共4门,并应邀为国内外数十所机构提供培训。2011年起每年在北京大学承办质性研究方法暑期学校,2013年起每年召开“实践-反思的质性研究”年会。

 

王富伟博士,男,1977年出生于河南省封丘县。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后,现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讲师,并挂职北方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助理。研究领域为教育组织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和教育人类学,在《社会学研究》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著有《独立学院发展的制度张力:中央政策与地方实践》、《职业自觉、仪式治理和教师文化——基于向阳小学的个案研究》(即将出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教学与研究之关系的历史逻辑与实践机制——基于历史分析和个案究”,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政策目标与执行过程偏离问题研究:以独立学院为例”等多项课题。曾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开设“教育人类学引论:理论与方法”课程,历次担任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课程授课教师,现为“北京市反思型教师质性研究室”2016-2017学年度研修课程主讲教师。

 

廖福庭教授,男,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博士,目前担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at Urbana-Champaign)社会学和统计学教授。曾担任该校社会学系主任,也曾担任美国社会学学会方法部主席,曾撰写并由Sage出版社出版了《社会科学定量方法应用》的著作,目前还担任《社会学方法》杂志编辑。从2004年开始担任皇家统计学会书评顾问。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统计,定量研究方法,历史和比较人口学,以及家庭人口学。他目前的研究侧重在可视化和顺序分析,社会分层估计,以及结构不均等的测量。


金勇进教授,男,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统计调查技术研究所”所长。 曾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美国全国民意调查研究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美国芝加哥大学(Chicago University),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做访问学者、高级访问学者、以及项目合作研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商业统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统计学会市场调查与分析研究会会长,北京市统计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抽样调查,应用统计,市场调查。 主要开设课程有抽样方案设计,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非抽样误差分析,缺失数据处理,市场调查方法与实务。曾发表论文150多篇,作为主持人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多项,多次主持国家大型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Charles Hirschman 教授,男,现任美国华盛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威斯康星马迪逊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1998),美国科学促进会当选会员(1998),人口研究杂志副主编。曾任美国人口学会会长(2005),亚洲研究学会理事长,美国社会学会人口社会学委员会主席、国际迁移委员会主席,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等职务;还曾担任人口学杂志副主编,社会学论坛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生态学,迁移和民族,教育和社会流动,以及东南亚问题。曾被美国及世界50多所大学邀请进行访问和讲学,发表上百篇学术论文。


金承刚教授,男,安徽滁州人,1962年出生。1987年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后在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和世界银行项目办公室工作。1998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公共卫生学位,分别在美国RAND公司和加州大学柏克立分校进修。现任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理事。研究领域为卫生经济、类实验研究与分析方法、项目设计与效果评价(program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王存同教授,男,人口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与University of Michigan合作培养),博士后研究员就职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现主要任职于中央财经大学,从事社会统计及计量经济分析、人口健康学、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现为中央财经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美国人口学会(PAA) 会员、国际人口联盟(IUSSP)会员、IUSSP社会科学定量方法培训专家组成员、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常务委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及芝加哥大学合作研究员。曾在SSCI/SCI索引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定量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横向课题12项;以子课题负责人身份参与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部委横向课题10余项。”


刘天俐博士,女,现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讲师。2010年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人口精神健康交叉学科研究,将网络心理学和流行病学人群研究方法引入人口科学的研究中,将精神疾病研究置于我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开拓出人口精神健康研究更广阔更前沿的研究空间。曾经在Epidemiology, Schizophrenia Research,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等颇具影响力的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并参加科技部973项目和英国惠尔康基金资助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重大研究。


裴丽君教授,女,毕业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环境与健康,育龄妇女生殖健康,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机制、预防及干预研究,流动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研究,慢性疾病地理空间流行病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子课题、教育部社科基金等多个国家级和部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中美预防出生缺陷与残疾、妇女儿童健康队列研究、WHO中国育龄妇女营养状况研究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著100余篇,其中SCI论著40篇,主编和参编著作多部;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学术奖励10余项。   


蔡林副教授,男 ,1959年10月出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曾获得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系工学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管理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所经济学博士;并在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环境研究生院做博士后。主要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统动力学及其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低碳社会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区域发展规划、人口迁移与大城市化。主讲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其中包括:系统动力学及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政策评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主持或参加了20余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30篇;独立或参加编著的著作、教材共计10部,其中,独立编著了教材《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撰写了专著《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共获得各种奖励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6项。



▲长按二维码识别报名乔晓春教授订阅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亦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