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学弟学妹们大家好,我是经管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全英文的冯同学。相信参加讲座的大家,或多或少也带着几分迷茫,对未来选择的不知所措,或者是对于同辈竞争带来的压力难以缓解。实际上,这四年来我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答案,只是在四年的体验和挣扎中有了一点小小的经验和感悟。
今天我想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一下我的整个大学流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或多或少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是如何确定自己要出国的呢?
实际上,和很多分享的同学一样,我一开始的目标也是希望能够保研,因此一开始也是把精力放在了大一最重点、最基础也是学分最高的微积分课程上。尽管第一学期结束后,我的分数比较高,排在班级比较靠前的位置。但是彼时的我忽略了综测能够带来的影响。和动辄体育智育刷到快百分的同学相比,我的几处学生任职虽然辛苦,却只能收获很少的甚至没有综测加分,最后排名直接掉了下去,这无疑也是打击了我的一些信心和动力。于是到了大一下的时候,我也积极的参加一些比赛或者学校活动,希望多少能拿一点综测分数,gmc、大创、大英赛。然而期末考试时,最重要的微积分下的前晚,我发了高烧,考试多少受了影响,最后的成绩也不尽人意。在这个时候,我不禁怀疑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否有意义。
至今我还记得参加学校的羽毛球赛书院选拔的时候,报名当我混双搭档的学姐连球都没打过也要参与,只是为了争取一下能刷综测分的机会,全然不顾是否影响了其他同学。当时的我觉得我被一种利己的风气包围着,同学之间互相竞争,为一分两分的差距焦头烂额,为了争取每个能刷综测的机会吵的不可开交。我觉得上学不应该是这样的,这种竞争让我无所适从,也感觉失去了拼搏的动力(不过总得来说还是拼不过,菜了,泄劲了)。
另一方面,我当时参加的学生组织让我有很多参与优秀毕业学长学姐分享会的机会,我也了解了近几年的保研形式。首先,经济学专业外保情况较差(实际上升学和就业市场情况都不是特别好),一般都是专业第一第二比较有机会外保到比较好的学校。二来是保研外校情况较好的学长学姐大多转了法学,而这并不是我感兴趣的专业。
所以如果想要不在本校继续读经济学研究生,那么只有出国和考研会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当然后来也发现这两条路形式也很严峻)。考虑到在就业或是继续深造中,出国留学能带给你相同的平台,加之高中在英国LSE、IC的游学体验,让我非常喜欢那里的体验和学习氛围。最后,和父母商量之后,在大二选择了留学机构,并决定主申英国、香港、新加坡的大学。
那么当确定了以出国留学作为目标以后,又要如何丰富自己的简历和背景的呢?
首先要明确,尽管选择了出国留学,专业成绩的重要性并没有一点降低,这是决定你申请的硬实力背景。很多申请到非常好学校的同学是放弃了保研资格的,和这些同学的简历放在一起比较,那么你还有多少优势呢?因此在了解了目标院校大概的录取成绩要求后,也要有着考到更高成绩的目标和觉悟。
不过相对来说,如果与靠前同学相比考的不够好的时候,你可以有着更快调节情绪的能力,毕竟你看的是分数而不是排名,可以不囿于一时的失误,继续努力。你的科研背景和实习背景则是另一个给你底气的软实力。根据你未来职业的规划,是想就业还是继续深造,你可以选择更适合你发展的项目提升自己软背景。
明确了要做什么努力之后,就要学会敢于尝试,勇于自荐了。刚开始我是跟随着机构老师找到的暑校、科研报名等机会去报名,试图丰富自己的背景,没有什么自己的选择和看法。比如mitacs的暑研,报的人多进入的人少,最后在与更优秀的同辈竞争败下阵来,徒增焦虑(当然这也是没必要的)。
人们常说大学是人们试错的阶段,其实换句话来讲,便是大学的试错成本较低,我们不需要担心太多的后果。一开始我也是没头苍蝇,不知道从何处能得到机会,试图复制别人成功的路径。同学找学育导师学习,甚至都写论文了,我向我的导师自荐却被打着太极忽悠了回去。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在大学想要得到锻炼,必须要不要脸,不怕出错,不眼高手低,抓紧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
大二下的时候,从其他学院的同学得到了推荐,帮助他们的大创项目完成商业分析和规划,以及准备汇报的材料,跟着得到了一些大学生创业竞赛的奖项;跟着学经济的同学一起组队,参加北大的商赛,一起熬夜完成汇报,尽管在几千进一的筛选中被淘汰,但相比失败来说,学习的经验和体验更让我觉得宝贵:能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个行业并产出一篇行研汇报,这样短时间学习的充实感和最后产出的成果让我得到了满足,也让我萌生了去行研、咨询行业尝试的想法。
随后我也投了一些相关的实习,第一份小实习是一个线上的行业研究任务,这也让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行研工作。而到大三的时候,我们专业有一个出国交换的项目。考虑到交换经历可以证明你有适应国外文化和学习生活的能力,我也和朋友们一起去了美国加州交换,体验了国外的生活。
就在交换学期之中,学校里的班主任需要一个可以做计量模型的同学,向作为班长的我询问合适的人选。我也就在这时毛遂自荐,接下了这个科研任务。这个有关乡村人口流动的论文想来也对我申请lse的led专业有很大的帮助。虽然科研任务圆满完成,但我还是在这段体验中意识到我对科研项目相对的不适应和不喜欢,最后也确定了自己想要就业这一条道路。
从美国交换回来,我继续投简历参加面试,最后在咨询行业有了更多的尝试。在最近的一个咨询公司工作的经历里面,除了接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我也有机会和投行的人接触,了解这个之前没有什么认识的行业。对于未来发展的目标路径,便是在这一次次的摸索中变得逐渐清晰的。
除了简历背景,语言的要求也是必须的。大多的G5商科雅思要求起码都是7分,小分都要考到6.5分以上,港新的学校要求可能会稍微低一点。雅思可以尽早地去学习并考出成绩来。多年的英语学习让我们的阅读能力比较不错。听力方面我一直还可以,除了以前看电影和听歌锻炼,我相信四年全英文授课的全英专业听力都很不错。我个人的困难和其他同学一样,就是口语和写作的小分。
口语的话需要积累好素材库,针对不同的话题可以用什么样的事情来回答,然后可以找一些朋友,在备考前一两个月坚持每天互相练习,首先做到能无压力的把自己的观点输出清楚,然后便是注意自己的表达逻辑,最后再对于自己表达时候的词语和句式进行一些提高,便可以拿比较高的分数。我准备的时候是用的小站雅思这种app,可以查看最近的题库,就针对题目去准备。写作我则是看了b站的网课,做到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模版结构,当然也是要注重叙事和表达观点的逻辑,要步步递进,清晰明朗的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
Gre的话我是因为自己选的项目都不是gre必须的,除了交换的时候背了背单词准备了一下,最后也还是没有考。不过现在的趋势是大多学校都逐渐把gre变成一个必须的申请条件,所以同学们可以提早考虑和准备一下了,就算没有硬性要求,一个好的gre成绩也是能为自己的背景增色的。
当做好一切准备,便是要选择学校和合适的项目了。
在选校初期,你要想好自己的目标和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如果是为了继续深造,就要选定方向和更研究性的项目。对于我来说,我读研的最大目标是为了就业,那么为了更好的学校title,便可以选择稍微混合一点的专业。而我就业的倾向是咨询或者投行,那么我就会选择经济学、商业分析这一类的专业。选学校项目的方案也和高考填志愿很像,冲、稳、保都要有,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背景有一定的认识,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比较精准的位置上。在申请前我们可以多方面的了解一下这个项目,不论是课程设置、申请要求还是未来的就业情况,大家需要多搜集一下信息,了解了解。
在文书方面,很多学校是非常看重你能在文书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经验的。之前参与一些企业面试的时候,hr告诉我如果你有一些经验和背景的话,在面试或者是文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展开讲一讲,体现你与他人相比的优势。同样的技巧当然也适用于文书的撰写,选择贴合学校项目的经历展开,体现自己的优势,最好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这样更能让学校的审批者判断你是否是合适的人选。如果有中介的同学们就可以好好的跟文书老师沟通,怎么安排文书结构,把自己的哪些特点重点体现一下。
最后稍微说一点心理上的体会。
我实际上大多的项目在去年的12月份前就差不多投完了。尽管大家都建议趁早的投递,但是投递时间早的优势并没有那么清晰,尤其是现在大多学校都抱着养鱼的态度,想要看到更多有竞争力的对手,项目开得早发offer时间晚已经是一种趋势了。在23年底,我投的项目很多甚至都没有开始审核。港大在一月中才发offer。LSE的项目在12月初把我放进了waiting list,到三月份才重新考虑我的申请。
看了再多的经验,求了再多的bg都不能肯定你自己能不能拿offer。不论是我,还是身边申请的同学,多少都有焦虑到失眠的情况。虽然没有特别好的建议,但经历了这样痛苦的时间后,就还是期待大家能够尽力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按照自己的时间线准备,甚至丰富自己的背景,不要被焦虑的情绪左右,因为这一定是没什么帮助的。
记得有人说,谁的青春不迷茫。我觉得大学四年里我也是在迷茫中摸索,摸石头过河过来的。实际上,时至今日这种感觉也没有散去,读完书还有就业、定居的事情要考虑,生活还有太多的难题去解决,太多的选择要做。现在回过头来看,大学后申研也不过是其中一个关卡。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仅是其中的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它的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所以尽力看淡结果,不要焦虑,这段追求的路程才是难以忘怀的经历。
最后感谢各位朋友听我分享我微不足道的经验和一点浅薄的理解,希望我的经验能够对你们有所帮助。
也祝大家好运!相信优秀的大家都会有非常好的去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