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趣味的思维启迪,接地气的创投方法论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投资人说
题图:清流资本董事总经理 王梦秋女士
作为清流资本董事总经理,王梦秋有不同于一般投资人的气质,她直率、开朗,「喜欢有意思的人」。但作为曾经管理数千人团队的百度前任副总裁,她更专业,富有逻辑,「毕竟个人喜好和工作是两回事」。
素材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违者必究!
8人、5年、50余个项目,如果以投资数量作为考量标准,清流资本「落后」于多数早期投资机构。
我们希望以更精准的打法,投资确定性更高的项目,而不是去做覆盖率。
成立于2012年底的清流资本还只能算是一家初创型企业投资机构,但我们的基金出资方包括高瓴资本集团、去哪儿网创始人庄辰超及其他一批互联网领域的成功创业家。
50余个被投企业中,有超过七成的项目在获得清流资本投资后的18个月中完成新一轮融资。其中包括:互金代表企业51信用卡,共享充电宝领域的「怪兽充电」,同志交友应用Blued,以及同城货运平台货拉拉。
截至2017年5月,清流资本共管理着两期美元基金和两期人民币基金,管理资金量约为12亿元。其中,一期美元基金已经完成投资,二期美元基金是「长青基金」,不受退出年限的约束。
我们的LP认可好项目可以长期持有的想法。二期美元基金倾向于投资有长期价值的优质项目,我们也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验证。
1
技术先锋转型VC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百度——2001年,刚刚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系毕业后受邀加盟百度,当时百度做网页搜索的工程师只有12位;到离开百度时,已经是百度的第4号人物,作为百度技术副总裁负责搜索研发部、垂直&社区搜索产品市场部、用户体验部等多个业务板块。
2013年9月我向公司表达了离职的想法。当时,清流资本刚刚成立,面对正在升温的国内创投市场,急需操盘人加入。
我家先生徐易容给我的意见是:你在百度做是「找问题」,找到问题再解决问题,做价值判断时首先看风险;出来做投资是「找亮点」,在早期项目上找问题太容易了,做决定时要考虑的是什么亮点促使你做这笔投资。
四年后清流八人组,共同发掘TMT和消费升级领域的早期投资机会:通过对大赛道进行深入研究,在其中选择值得关注的细分投资机会,再沿着这些机会选择最有潜质的创业者。
整体来讲,我们是「实战型+研究型」的风格。做基金本身也是在创业,我们希望把有限的人的精力用到最有价值的项目上。
2
以体验发现机会
面向个人消费领域的投资中,我倾向于鼓励团队「体验式」发现机会——从生活中发现需求、进而发掘优秀的投资机会。所以,我会鼓励北京的团队伙伴在闲暇时到三里屯喝喝咖啡、和90后的朋友们一起玩玩狼人杀、听淘宝店主聊聊新近发生的趣事。
不希望他们把时间都投入到会议或者材料中,更不认为加班到半夜是值得赞赏的。我愿意大家都有生活。
清流资本的投资经理在完成产品体验,并认为项目有投资价值时,会将个人体验连同产品分析、市场数据等内容转化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与团队一起分析投资价值。
高科技驱动主题的投资中,清流资本将高科技驱动细分为大数据应用、大数据服务、企业SaaS、AI、VR/AR等多个赛道,并在这些方向中有选择性的进行投资。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之前在大数据领域鲜有投资的清流开始关注面向企业的大数据应用项目,以及电力系统大数据、供电控制系统大数据、气象大数据等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并在今年3月投资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海量数据解决金融、互联网等领域广泛存在的欺诈问题的大数据公司数美科技。
清流资本现阶段并不看VR领域的投资机会,因为技术还不成熟;也不看面向个人消费者的硬件项目,因为几乎没有机会再碰到一个「小米」。小米、华为等公司已经建立起一个大系统,中间很多小的、夹缝中的硬件都会被取代,这与BAT给互联网服务领域创业公司带来的压力是一样的。
3
投后的按需服务
清流资本的内部管理中一直恪守着「精英团队」的要求,基金成立五年后,团队也只有8位成员。这些伙伴中,有半数来自企业界,除了在百度工作多年的自己,还有在技术领域有深厚积累的前百度高级技术总监陈韫敏,曾担任豆瓣产品总监、百度音乐事业部总经理的张贝妮和服务过腾讯、美丽说、唱吧、PP租车等互联网公司的资深猎头刘盼。陈、张、刘三人目前分别在投后中负责技术、产品和HR的服务。
这样的组合意味着,除了从概念、模型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清流资本的团队还可以看到创业团队在项目后续运营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也可以通过团队在产业中的资源为创业公司推荐关键岗位人才。
投后服务过程中,清流并未选择集中培训的方式,而是依照被投企业的需要,给出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即便被投项目创始人提出的问题是共性的,答案也要根据公司所在的赛道、CEO本人的性格等具体去看。
我一直认为CEO是一个项目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只有建立了长期可信任的关系,创始人相信把问题暴露给你不会带来什么后果,他才会愿意跟你聊。」
今年3月,宣布PP租车将从租车工具型定位向体验式共享有车生活方式转型。下决心转型之前,张丙军和我聊了三次。
2014年2月,清流资本向Blued投资数千万元。投资之初,清流资本即为Blued推荐了CTO人选,并帮助公司在四个月内实现了从PC版淡蓝网到移动端Blued的转型。
「我们能够看到他也在一点点的进步。最开始遭遇对手诋毁的时候,他还会慌张,现在完全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耿乐在过去几年中的成长,让我非常欣慰。
*本文系21世纪经济报道首发。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人说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
推荐阅读:(点击文字或图片均可阅读)
专访当代置业 · 吕晓彤:共享经济不是风口,分享经济才是
九鼎吴刚:投资实践没有教科书,我们这样筛选投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