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风物 | 《楚乔传》《军师联盟》中的它,既是定情信物,也是慈禧的时尚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7-08 13:08

正文

经公众号“地道风物"(微信ID:didaofengwu)授权转载。


三千青丝摇金步,一支玉簪暗晴空。

此物最宜佳人戴,衬出明眸与唇红。


最近霸屏的两大热剧《楚乔传》与《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虏获了一众粉丝。你看到了楚乔的狠辣、司马懿和曹操的炸裂演技,同时,我们还能在画面中寻觅到古典美,无论是女子如楚乔、淳儿,男子如司马懿、曹操,头上都插着发簪,但它背后的故事你了解吗?


常着男装的楚乔,发簪多朴素无华、古雅清新


淳儿公主的“金步摇”,多为古代身份高贵的女子所用


头戴素簪、尚未有官职加身的司马懿


常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杨修也不免用玉簪来标榜自己


在民间,富家多用玉质、银质发簪;贫家常用骨质发簪。而原材料稀缺的金属质地发簪,一般仅能为贵族阶层所用


发簪为什么又叫搔头?


簪,是颇具东方古典神韵的饰物,它是由笄发展而来的一种长针,俗称搔头。据《西凉杂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搔头之名由此而来。《辞海》解释簪为“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


素雅骨质发簪

恬淡白玉发簪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簪来固发了,在当时大量遗址中,已出土许多素面或几何纹的骨簪;之后,各朝代的人们,特别是妇女,都以插簪为尚。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发簪,多为兽型簪头的骨簪;汉墓画像石中出现了发簪满头的妇女形象,她们头上的发簪多达七八根;唐末及以后各代,发簪大为流行,尤其是金银材质的发簪,做工精湛,美不胜收。


碧色玉质发簪


奢华银镀金嵌宝穿珠凤簪


男子二十以簪定冠


《楚乔传》中元淳公主满15岁时要举办“及笄之礼”,办大宴庆典,召众王亲贵族,尤其要叫上她的心上人燕洵,为之庆祝。“及笄之礼”便是古人的成人礼。


“受笄”是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曾经的华夏礼仪,女子十五插笄绾发,男子二十以簪定冠,是古代男女成年礼的标志。所以,古时不仅女子成年需要用簪,它对男子也十分重要。



簪不仅是男女成年的象征,也是古人尊严、荣誉的体现。《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章讲张翼德大闹长坂桥那段,言张飞独自面对曹操众将,成功退敌,描述“曹操惧张飞之威,骤马望西而去,冠簪尽落,披发奔逃”;还有古代那些狂傲不拘小节的隐士,常取簪披发而去,意对世俗仪礼的不屑。


嵇康 ,取簪披发


西门庆以簪定情


《金瓶梅词话》中多处写到簪子。第四回中,西门庆与潘金莲第一次幽会时,(西门庆)便向头上拔下一根金头银簪,又来插在妇人云髻上。


第十三回,西门庆与李瓶儿第一次幽会,“妇人(李瓶儿)便向头上关顶的金簪儿拔下两根来,递与西门庆。”



古代男女常将簪子作为定情信物,以寄托美好的感情。许多凄美的爱情故事,便由一支簪子发生。


《鼓吹曲辞·有所思》中,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精心制作了一支簪,听闻情人另有所爱后,她把簪子烧掉“当风扬其灰”,表达恩断义绝的决心。


古时男子欲求某女子为妻,便会送簪,意欲结发;女子若送男子发簪,作为定情信物,表示情投意合。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簪子有单股(单臂)、双股(双臂)之分,双股的簪又被称为钗。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逢再合在一起。



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簪是从前女子陪嫁妆奁盒里很常见、又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余发饰皆可抛,唯这簪,是必须品。



云鬓斜簪,它多是伴人一生的美物,无声岁月中,她会静静地陪你走过的四季、经历早晚的清凉、午后的阳光。她,又何止是一支簪……


慈禧的时尚,你可懂?


慈禧一生喜爱奢华艳丽的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



咸丰十一年,奕詝病逝承德避暑山庄。慈禧27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要为丈夫戴重孝,释服27个月,头上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或光素白银的簪子。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沉香木等头簪。


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后妃戴簪有很多讲究: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这天换下金簪戴玉簪,立冬又要换上金簪。



清晚期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的裕德龄女士回忆:1903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是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



就在这一天,慈禧赐给裕德龄母亲、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拣了一支很美丽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那些旧事旧物,一不小心就勾起人的回忆,拨动人的心弦。

如今,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初出生的姑娘童年记忆里,还有许多盘发插簪的记忆。而今,漫步在都市的街头,偶尔会遇见一些长发插簪的男生,或仙风道骨、或牛仔马丁,总之别有一番风情。


一支古簪有着现代饰品无法言语的优雅感,适逢炎夏,将长发松松挽起,插上一枚别致简约的簪子,配上典雅的长裙,即使性格极度外放的女性,戴上它,也可成为一位温婉可人的古典美人。


又至盛夏,是否你也要插上一支发簪,摇曳风情?

-END-


好 文 推 荐


一句大白话胜过千条枪的红军标语:国民党旅长表示很怕“穷人不打穷人”的口号

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今天的人们不会忘记共产党当年那些充满革命斗志和豪情。而在湖南东南部的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中,我们更能切身体会到那个激情的燎原岁月。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侵华战争日军何以敢以一挑五?陆军轻兵器产能竟不如中国地方军阀!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日关系,一直如车行刀刃之上,时有彻底倾覆之险。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二战后以轻步兵为主的亚洲巷战:中国的四平攻坚战、越南的奠边府战役为何都能以弱胜强?

在二战之后的漫长岁月中,苏式巷战却没有得到全世界各国的追捧。相反来自中国的,强调步兵在城市战核心作用的巷战战术,却成为亚非拉美很多国家争取独立自主的法宝。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